..續本文上一頁也無異、也無滅,就是無生無滅的意思,四性就生、住、異、滅性都不生。【對前四種五種念佛、一一具此事理二念。】
【問。前四五門、與此事理、俱約能念爲義、有異否。】就能念的人。【答。前之四五、乃標法門方便有多。此之事理、是約行人用心各別。】就修行人的用功方法不一樣。【是故四五門中、必具二心。二心之中、必攝四五。無混濫也。】二心就是事跟理。
【問。此中事理、與前四五。念佛判事、理觀何別。】判事相或者是理觀有什麼不同。【答。前則別判、四五門各屬事理。此則通判、四五一一並有事理。】別判跟通判。【較之、】比較起來,【前略今細、】前面比較簡單,現在是比較微細,講比較詳細的意思。【故不同也。然此二念中、雖不可缺一。亦有上智、專于理念。】就是說也有那種上智慧的人,根機比較利的人,理念就是證悟到無生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那麼這個叫做理念。【或有鈍根、】所謂的鈍根【專于事念。】事念就是說借重外境來念佛。【或有中人、】中根器的人,【兼于理事。】兼于理念跟兼于事念。【皆隨機宜、不必疑阻。】就是說都隨衆生的適合,不必懷疑。【以得見佛、利益同故。】只要你能夠見佛,所以利益都是相同的。【佛亦下。】佛的下面也是同樣這樣。
【問。叁中法身、】法身、報身、應身裏面的法身,叁身當中的法身,【十中智空身等、何亦稱爲事耶。】就是說叁身,我們一般說的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法身是理性身,十身,《華嚴經》裏面的十身裏面的智空,智慧跟空都是理體,爲什麼稱爲事相?【答。隨數量(叁、十。數也)】“叁”指叁身,“十”指十身,不是叁十。【故。屬佛身(身、相。事也)故。】答,隨著數量叁身、十身,這都是佛的身分開來。
【問。起信雲。若人專念阿彌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即得見佛。豈非事念。又雲。若觀彼佛真如法身、常勤修習。】勤就是精進。【畢竟得生。】極樂世界。【豈非理念。今何以法、不屬理耶。】爲什麼這法身不屬于理性呢?今何以法,不屬于理體呢?【答。】這理比較難懂,【論對報化、故屬理念。】如果法身對報身跟化身來講那當然是屬于理念,如果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如果法身對報身跟化身來說,法身是屬于理念,【今對一真、】但是現在是對一真法界來講的,是絕對的本體,【故又屬事。】一真就是沒有任何對立的,因爲法、報、化是叁個身裏面取一個叫做法身,二個叫做事相,一個是理念,一個叫事念,就一真法界,報、化、法身統統是一真,所以他是沒有敵對,沒有對立的觀念,都沒有,法身對報身跟化身,當然他是屬于理念,若是對這個一真法界,他也是屬于事相,也是事念。【所以文殊般若、明一行念佛叁昧。先明不動法界、】不動法界,如如不動,【系緣法界等。】《華嚴經》在講的都是法界。【大疏亦雲。一法界行、亦無一故。】一個法界行連一都沒有。
【問。十身佛、獨出華嚴、余所無者。】就是說講到十身,唯識學講叁身嘛!法身、應身、報身,《華嚴經》就講十身佛,獨出華嚴,只出自《華嚴經》裏面,其他的經典沒有。【雲何今教念耶。】現在怎麼教我們這樣念呢?【答。諸佛說教雖別、叁十身同故。】所以叁、十身就是叁身或者十身都相同。【觀經雲。諸佛如來、是法界身。如德雲、】比丘,【但念十身佛也。清涼疏鈔亦雲。然其念佛叁昧、總相則一。別即叁身、十身、修觀各別。】下面【叁身者、】跟十身有什麼不同?叁身是說【謂念法報化佛。于叁身中、各有依正、】所以說法身有依報跟正報,就二個,報身有依報跟正報,就四個,化身有依報跟正報,就六個,那麼就是二、四、六【便成六觀。】便成六個角度。【謂念法性身土、爲法身依正。念報身、華藏等刹爲依、十身相海等爲正。】十身相海就是這十個身無量莊嚴相,叫做十身相海,十身相海等爲正報,那麼這是報身。【念余淨土、水鳥樹林、爲化身依。叁十二相等、爲化身正。】化身的正報,所以法身的依、正,報身的依、正跟化身的依、正,加起來剛好是六,這是講“叁身者”。下面講【十身者、】十身爲【爲念願、】就是說佛的十個身,第一個是由念力跟願力所構成的身叫做念願身,第二個叫做【智、】就是由智慧所造成的報身,第叁以【法、】爲身,第四這個身有【力持、】的力量,第五【意生、】就是說隨自己的意思往生哪裏就往生哪裏,叫做意生身。這個意生身就是說沒有隔陰之迷,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,隨你的意思到處轉世,到處怎麼樣變化(意生身),再來就【化、】身,變化身,【威勢、】威勢就是說一種莊嚴的力量,威德的意思,威德的身,再來就是【及菩提、】就是覺悟,再來【福德、】再來是【相好莊嚴身。】這十身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。【如是重重成帝網境。】成帝網境就是說念願身同時就包括底下九個身,智身、法身、力持身、意生身、化身、威勢身、菩提身、福德身、相好莊嚴身,智身也包括其他九個,這重重無盡的意思。【則入普賢念佛之門。詳在六十二卷。】因爲是《八十華嚴》嘛!所以有六十二卷。【行布、漸次也。】漸漸、漸漸,【圓融、一念也。】行布就是有次第的,圓融就是一念。【利根、則圓融。】這利根的人,做什麼事情他都會圓融,什麼事情,他都可以受一點委屈,只有把事情圓融。【下愚、】下愚的人甯可玉碎不爲瓦全,什麼事情他就是要鬥爭,就是沒有辦法圓融,【則漸次。中根、則不定。又或利根先理後事、】先這個理才後事,【鈍根先事後理。皆隨機便、無一定相。】【先空等者、且約當部四卷、叁如來藏心明。若對所念理中、法界應雲先無爲理法界佛。】念這個理性佛來講,法界應該是先無爲理法界佛,無爲就是理法界佛。【次有爲事法界佛。】所以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講的四法界。【後理事無障礙法界佛。以法界、如來藏、同一心故、左右言也。】就是相同,不相上下。【問下、通妨。】通妨就是說有人來問難,我們來解答他的疑問,妨就是問難。【初釋二種念中、隨用一種、】一開始兩種念當中,我們隨用一種,【不須兼具難。】兼具就是說不須要兼心,要不然就兼這個佛,第一個問難就是說不須要兼心或者是兼佛,這兩個,心跟佛同時兼,【次釋心佛即中、隨念一即、】你念佛也好,或是念心也好,所以【不必並驅難。】不必同時除掉,驅就是除掉。【叁釋即心即佛、成心佛兩存難。】你到底是存心還是存這個佛呢?所以這就是即心即佛,就是一體兩面的,兩個不相離。【定中見者。華嚴四十六雲。若有衆生、專心憶念、則佛現其前等。六十二雲。】六十二就是第六十二卷。【住自在心念佛門、隨自心樂、現其像故。】所以【住一切境念佛門、普于諸境、見佛現故。楞伽雲。諸佛有二加持。謂令入叁昧(一也)、現身灌頂(二也)、】現身灌頂,就是加持的意思,比如說摩頂也是屬于灌頂的一種,或是說用水,或是說跟你授記,灌頂是根據印度的習俗,印度國王要登位時,用聖水(恒河的聖水)先灌在太子的頂,他就變成國王,所以這個灌頂又表示進入聖位的意思。灌頂實在講不是我們中國的名詞,中國沒有這樣,若成年叫做弱冠,二十歲的時候,用一個帽子讓你戴,作一個儀式,表示成年了。【諸菩薩等爲二持故、】諸佛菩薩爲我們加持,【即能親見一切諸佛。觀經雲。無量壽佛、相好光明、遍十方界。念佛衆生、攝取不舍。故禅觀中、皆得見也。夢中見者、法華雲。若于夢中、見諸如來、坐獅子座、】因爲獅子一吼,百獸都逃走,意思是說只要上臺說法,那個座叫做師子座,就是作獅子吼,師子座就是佛說法,【圍繞說法。】圍繞,因爲佛旁邊都有一些弟子。【彌陀下輩文雲。此人臨終、夢見彼佛、亦得往生。】凡事夢見過佛的人,差不多都可以往生。【報終見佛者、稱揚諸佛功德經雲。若有得聞彌陀名者、一心信樂。】你只要真的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一心信樂,【其人命終、阿彌陀佛、住其人前。鼓音王經雲。若有受持彼佛名號。臨命終時、阿彌陀佛、即與大衆、住其人前、令其得見。】所以你說要往生哪有困難?沒有,你只要能聽到阿彌陀佛,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,不困難。【華中見者。觀經下品中生文雲。】下品中生裏面這麼說,【吹諸天華、華上皆有化佛菩薩、迎接此人、如一念頃。生蓮華內。經于六劫、蓮華乃敷。觀音勢至、爲說經典。】
【問。今有專心念佛、于定夢中、亦不見佛。又有一生念佛、及臨終時、亦不生方。】也不生,所以說又有一生念佛,臨命終的時候亦不生,【何也。】爲什麼不生呢?【答。專心念佛、定夢不見者。由其過去業障重故。現在善力弱故。又佛有二加被。一者無障則顯加、】就是很明顯,就是說佛加被你加被得很明顯,【令其親見。】這平常的人很難,平常的人要念佛念到親自見到佛的,這很難,所以我們一切衆生皆是屬于業障重的衆生,不可能說沒障礙,沒障礙不可能到這個娑婆世界。【二者障重則冥加、】暗暗的加被叫做冥加,【暗令得益。】你只要念佛,真的作早課、晚課,佛每天都爲你打卡,你今天有報到,所以我們若要做功德,有什麼功德呢?早上若打電話,給那個真正要修行的人,他爬不起來,電話聲叁聲,鈴、鈴、鈴,他都不用拿聽筒,省一塊錢,他就知道要起來拜佛。你可不要叫人起來殺豬,那有罪,你要叫人起來拜佛,可不要叫人起來殺豬。這是講一個故事,這個殺豬跟念經的住隔壁,阿婆念經,殺豬的住隔壁,阿婆跟殺豬的先商量好,他們兩個都要叁點爬起來精進,誰先起來,就誰先叫誰,殺豬的若今天比較早起,“喂!阿婆起來念經哦!”阿婆若比較早起,說:“喂!殺豬的,起來殺豬了。”兩人每天這樣叫,死了之後阿婆墮到地獄,這殺豬的生到天堂,可高興了,(這是)叫人念經(的果報)啊!這阿婆:“奇怪!我念…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