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終教,終、頓、圓叁教。【下雲、二憶念深、】二憶就是說【母】親也在想兒【子曆生、】兒子也有在想母親,叫做二憶念深,【不相違遠、】母子沒有離開很遠,不相違背,不相遠隔,【終也。】再來,【漸漸念時、終當成佛故。】所以我們每一天念佛,每天念、念。。。,認真念佛,【下雲、以念佛心、入無生忍、不假方便、】你只要認真念佛那就是【頓也。】下面說【知佛即心、疾成佛道故。下雲、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、】比如說你早課、晚課放下一切,把眼睛閉起來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。。。,叁聲、叁聲、四聲,叁聲、叁聲、四聲。。。,你要全力以赴的把重心點放在念佛,不能放在持咒,(當然)持咒也是很重要,(但我們)還是要全力以赴,以七分念佛,叁分持咒的比例來安排時間,有的人顛倒,七分持咒,叁分念佛,錯了,臨命終十方叁世一切佛都教你念佛,沒有在教你持咒,咒很重要,陪襯一下可以,但是你若將這個咒用這麼多的時間,而把念佛的時間縮短,這種修行是錯誤的。下面說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【得叁摩地、圓也。了叁無別、】了這個叁乘無別,【圓通法界故。准知此經教義、深廣幽遠、】了解這部經典教義非常的深,非常的廣,幽遠就是道理很深,【非淺近矣。】不是很淺顯的。
底下這一段就比較複雜。
(丙)叁宗趣
【叁宗趣旨歸者。有總有別。總以憶佛念佛爲宗。見佛入忍、心境圓通爲趣。別有五對。一教義、以教說爲宗、令達義爲趣。二事理、舉事相爲宗、诠顯理爲趣。叁境智、叁佛境爲宗、二觀智爲趣。四行位、信願行爲宗、入不退爲趣。五因果、以因行爲宗、克果德爲趣。】
【叁宗趣旨歸者。】說這部《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這旨歸是【有總有別。】總就是說整部經【總以憶佛念佛爲宗。】憶佛,我們常常要以想佛、念佛爲宗旨,憶佛、念佛能夠【見佛】就可以【入】無生法【忍、】就【心境圓通】這是這一部經最大的【爲趣。】能夠見佛證得無生法忍,心境能夠圓通,這是這部經最重要的地方,【別有五對。】五對,第一是教跟義一對,第二是事跟理一對,第叁是境跟智慧一對,第四是行跟位一對,第五是因跟果一對,總共有五對。
現在來看第一對,【一教義、以教說爲宗、】以教說爲宗的意思是說我教導你來說明這念佛法門,這部經就是教導衆生來說明念佛的法門 ,就是這部經的宗,能夠【令達義】義就是道理,能夠讓你了解念佛的道理,這叫做達義【爲趣。】上面一個字就“教”,底下一個字就“義”,教跟義形成一個“對”。【二事理、舉事相爲宗、诠顯理爲趣。】所以說事跟理又一個宗趣,【叁境智、】境界跟智慧,【叁佛】就是法身、報身跟應身爲【境】界,這【爲宗、】【二觀智爲趣。】這個二觀要寫下來,二觀就是能觀之心,所觀之理,那麼這個是二觀之智,能觀之心,能觀照的心,所觀照的理,就是二觀智爲趣。所以上面一個境,下面一個智,境跟智這又是一對,【四行位、】一對,【信願行爲宗、】這個行就是要去實踐,【入不退爲趣。】上面加一個字:位不退,加一個“位”字,不退是一個位嘛!那麼這個不退有好幾種講法,後面會講到這不退的情形,不退轉的情形有很多種,所以你若加一個:入位不退爲趣,這樣就比較清楚,這樣就變成行跟位又一對,因爲信、願、行念佛作宗,到後來你就不退轉,【五因果、以因行爲宗、克果德爲趣。】因爲你因地修行作宗,那麼克果,克是剋期取證,達的意思,達到果的德,克就是達,達到這個果的德爲趣,所以這因果一對。
【叁句、牒門、】牒就是記載的意思,古時候的竹片可以記載一些文字,所以記載這念佛法門叫做牒門,【謂宗旨歸趣也。當經所崇】崇,崇拜的崇。當經就是這部經,所崇,崇拜的崇,崇尚,就是崇尚念佛【曰宗、】“崇”後加叁個字,崇“尚念佛”,就是說《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尊重念佛,意識是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這念佛法門,【宗之所歸曰趣。】宗就是遵,遵從,上面所宗,那麼宗最重要是會歸到哪裏?這就是趣,趣向于什麼,比如說我們這個講堂,我們人很多,趣向于這個修行念佛的道場,不是趣向于誦經、拜忏的道場,【若不識宗、無從趣向矣。】若不識宗就是說你要先了解,比如你要先了解講堂的性質它最重要,這宗就是所依照、所依存的是什麼,我們所依靠的是經典,那麼如果你連講堂你都不認識,那你就不曉得我們講堂的趣向是什麼,講堂是以法爲宗,以淨土爲趣向,爲修行趣向,如果你若不識宗,你就無所趣向,宗你都不知道,你趣向什麼,宗就是大家所共同遵行的嘛!【有下、釋義。教說者、即念佛教門也。達義者、謂了達教中所诠心境緣念、】這個緣念,就是念佛,所以到後來衆生就能跟佛來感應,叫做【生佛感應、】像【染香】人,身上染到香,整天在做香的人,他身上一定有香味嘛!所以染香【入】這個無生的法【忍、】【自他生土之義也。】自就是自性佛土,他就是他方佛土,那麼我們往生到底是自性佛土還是他方佛土呢?所以說自他生土,到底是我們去往生還是沒去往生,還是本來就具足,這就是說自他生土之道理,意思是說自性土也可以,說他方土也對,說自性土也不對,說他方土也不對,看是在哪一個角度講的,就凡夫位來講,我們自性的佛土還沒顯現,確確實實是有他方世界,他方極樂世界,若自性開發出來,你說他方世界也是不離我們的本性,所以看我們修行的立場,看我們個人修證的功夫到哪裏,所以說隨著時間跟空間這個架構的不同,這個道理有時候安排在某一個空間、時空講得通,有時候在某一個另外一個角度才講得通,【事理、義中所具者。謂崇尚念佛等事、其意雲何。】這是什麼意思呢?【正欲彰顯彌陀自性、淨土唯心之至理也。】意思是說要顯示每一個人都有阿彌陀佛那個自性佛土,所以這淨土是唯心,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具足這個淨土的道理,念佛到最究竟就是這樣,自他不二,不二。【境智、】境界跟智慧這一對,【理內開者。】理內的凡夫這是天臺宗的思想所講的,理外的凡夫叫做五停心觀,理內的凡夫叫做四加行,煖(xuan一聲)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這個我們在《教觀綱宗科釋》會開這個班,所以天臺宗的思想,對于有心要學佛的人是非常的重要,一個啓蒙,這課非開不行,因爲我們一輩子所接觸到的天臺宗的思想到處都是。【境、即所觀之理。智、是能觀之心。】所以這個所觀的理跟能觀的心,這就是二觀智爲趣,二觀,一個能觀之心,一個所觀的道理。【佛之圓融叁身、】法、報、應身圓融叁身,是真實境,【真境也。事一心、】不亂跟【理一心、】不亂,是【真觀也。】我們現在在觀就是散亂的觀,不能稱爲真,真就是確實相應的意思,念佛念到事一心,是真正與佛相應的,若念到理一心,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所以說才是叫做真觀,那麼我們現在的觀叫做散亂,【行位、隨智起者。信願行、叁資糧也。】
下面是在解釋不退的意思,【不退者、】底下寫一個:
甲,【信淨土、離叁界、位不退也。】你能夠相信淨土念佛,離開叁界你就能得到位不退。
乙:【願見佛、念佛心、念不退也。】願意見到佛,我們心心來念佛,這就是念不退。
丙:【行淨業、攝佛人、行不退也。】好好的做,做清淨的業,攝佛人就是攝念佛人,就是我們要發一個慈悲心來攝受肯用功的人,意思是說利他,利他之行,利益衆生這叫做行淨業,我們不可以自私,只有我們聽到無上的這個淨土法門,只有我們到極樂世界,(自己)好就好,我們知道又舍不得講,這樣不可以,這樣不好。我們人自私自私到。。。,像我那一天去看邱醫師,邱醫師說:有的人慈悲,慈悲到這樣救人,他用生命,有的人是吝啬,邱醫師就講一個故事,他說上次有一個女衆,她病苦病得很嚴重,奄奄一息了,現在人家跟她介紹,被邱醫師治好,治好時,左鄰右舍說:噢!那是沒救的病,被哪一個醫生治好,拜托你介紹我一下。說:不要!她跟他介紹,讓醫生這樣看,說不要就是不要向他介紹,你想想看!我介紹他去給醫生看,這樣我有少掉什麼東西,你想想這種人要怎麼做人呢?她病苦好了,向人介紹個醫生,告訴他醫生在哪裏,竟然不跟他講,我聽了很難過,那也不須用到一毛錢,不用,她偏不要,就像我們冰箱的東西,甯願冰起來發臭,她就舍不得拿出來給人家吃,世間就是有這種人,這很悲哀,很可憐,所以說我們不可以自私,我們是學佛的人。攝念佛人,就行不退。
下面,又寫一個,甲:【又信化佛教、】信這個化佛的教化,化佛,像釋迦牟尼佛應化身,【超凡外道、信不退也。】
乙:【願報佛果、】希望能夠得到報身佛,願報佛就是說希望他的將來能夠得到報身佛,【超二乘境、念不退也。】
丙:【行法佛理、】法佛就是法身佛,行這個法身佛就是無相法,無相就是實智,所以他就【超權】權就是方便權,權是權巧的菩薩,【修證、行不退也。】
這個不退就是信、願、行,這個甲乙丙我這樣爲你列出來,你就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看得很清楚,以後你自己看這個經典,噢!這個甲乙丙,甲乙丙,就可以分門別類這樣看起來。不退的道理就是這一些。
【起信疏雲。】《起信疏》這麼說,【約有叁位。】叁位就是【一】,十【信】,十【行未滿、】十信的菩薩跟十行的菩薩還沒滿,未滿就是還不到,未達到圓滿的境界,【未名不退。】【但】是因爲他【以處無退緣、故稱不退。】同樣,這是不退的解釋,我們今天若是能在講堂,無論刮風下雨,只要我們有開課,你照樣用你的生命不退轉聽經聞法,保持這顆清淨心、精進心,你也是一個不退轉的人,當然我們這是方便說不退轉,就是說你不會懈怠的意思,不是真正菩薩不退轉。【二信滿己去、】把筆拿起來,已去就是超過十信位的意思,信滿就是十信位已經滿…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