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已去就是超過,這古文看起來就是怪怪的,它(還不如)幹脆就說:超過十信位,【入十住位、】這樣講大家不是比較清楚嘛,已去,已去是什麼意思?人家會搞不清楚。信滿已去就是說十信位已經滿了,若超過這十信位,那麼就入這個十住位,就圓教來講,藏、通、別、圓的圓教來講,【得見法身、住于正定、故名不退。】正定的意思就是決定成佛,不會落入凡夫叫做正定聚,所以有這個邪定聚、不定聚跟正定聚,你若是入這個十住位,見法身就是無相,那麼這就是正定聚,就決定成佛,所以名叫做不退轉。再來,第【叁】、【叁賢】叁賢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地,十地以前的叫做叁賢,這個【位滿、】了,滿就【入初地】入初地,【去、】就是超過初地,【證遍滿法身、生無邊佛土、】噢!就有無邊的淨土,【故名不退。】

  下面也是寫甲、乙、丙。甲:【由信、成信不退。】你若由信,信、願、行的信,你就能夠達到信不退,乙:【由願、成住不退。】十住不退,十住菩薩位不退,丙:【由行、成地不退。】十地不退。

  【地論師雲。】要寫個:甲:十【住是證不退。】

  乙:是十【行是位不退。】十住叫做證悟到不退,剛剛悟到,若十行就是位不退。

  丙:十回【向】就【是行不退。】

  丁:十【地】就【是念不退。】我們以前都說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我們現在這裏多一個證不退,證悟不退,證不退就是說初見法身,見到無相法那當然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,那麼他就不會退轉。

  【由信、】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你因爲有信你就能夠【成證。】就成爲證不退,跟【位。】不退,這兩個,你若從信願行叁資糧的【行、】甲跟乙就是【成行。】不退,若是【願、】就【成】爲【念也。】不退,它是將信願行,配這個證不退、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所以第一個信就配合兩種不退——證不退跟位不退,那麼行呢?就構成行不退,若是願是構成念不退,就把叁資糧配合四種不退而去分配,這樣看就很清楚。【因果、不退之所成者。因若不退、名爲真因。】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因地上好好下功夫,要找善知識,要找道場,堅持,絕對不要退道心,【果若不退、名爲真果。信願佛土、攝根淨念、】攝這個六根,淨念,清淨念,【是不退菩提因行也。】我們若信願,要深信、要切願有這個佛土,攝這個六根來念佛,這就是不退菩提因地的修行,你就能夠【得叁摩地、】就是叁昧。叁摩地、叁昧只是翻譯的不同而已,【第一圓通。】這第一就是最高無上的,最快的,【是不退菩提果德也。】簡單講就是你一定要念佛,離此念佛沒有其他的法門。

  【文有叁重。】

  甲:【憶念彼佛、因也。現當見佛、果也。】你若憶念彼佛,因地用這樣修行,腦筋常常在想佛,常常在想這個極樂世界,都沒有忘記它,現前當來你就能見佛,這就是果。

  乙:【念見近佛、因也。心開香嚴、果也。】念見近佛就是說你這個念、這個念,一直念,咦!感覺上已經接近佛了,你就用這個更成熟的 ,我們念佛,念佛念久了會感覺很親切感,佛就在我們的心中,念久了就是好像很接近佛,將來心開香嚴,就是花開見佛的意思,那就是果,心開香嚴,這個香跟嚴都是極樂世界的蓮花的一個裝飾的名詞,心開就是蓮花開,這蓮花一開就具足了香,無量的莊嚴,所以這個心開香嚴也就是將來往生極樂世界,你能夠得到無量的寶香,無量的莊嚴,這就是果的意思。

  丙:【念心入忍、】念心來入這個無生法忍,這就是【因也。】念心,我們念、念。。。,念久了我們證悟到空性,念佛的人就不跟衆生一般的見地,【攝人歸土、果也。】

  【如是五對、展轉相因、以爲生起。】如是五對,哪五對呢?教義一對,第二、事理一對,第叁、境智一對,第四、行位一對,第五、因果一對,這就是五對,輾轉相因,哪一對都可以當作因叫做輾轉相因,哪一對都可以當作果,以爲生起。

  

  (丙)四釋題

  

  【(丙)四釋題】解釋這部經的題目。

  【四略釋題名者、有四對義。初總別。謂楞嚴叁字、總稱也。總通彼大部故。勢等七字、別號也。別局此一章故。二教義。就前別中、分教義二。謂章之一字、是能诠教也。勢等六字。是所诠義也。叁果因。就前義中、開此一對。謂圓通是果、所證境故。勢等是因、能修觀故。四人法。就前因中、分成此對。念佛、法也、即所禀法。勢至、人也、是能宏人、依四對義、立斯名耳。】

  【四略釋題名者、有四對義。】有四對,把筆拿起來,我叫你寫,你一定要寫,你要是不寫,到時候你一頭霧水,你不曉得講什麼東西。

  甲:【初總別。】一對,什麼叫做總呢?什麼叫做別呢?【謂楞嚴叁字、總稱也。】楞嚴就是定的別名,總稱,【總通彼大部故。】大部就是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其實這部經的經名很長,所以說這就是總稱,就是楞嚴,通彼大部經,若這部【勢等七字、】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就是《勢至念佛圓通章》,這個叫做【別號也。】楞嚴是總稱,就是說整部經,《勢至念佛圓通章》這七個字叫做別號,只有這章而已,或是《楞嚴經》裏面的一章節錄出來,所以【別局此一章故。】局就是限製于,只限這一章,叫做總別一對。

  乙,【二教義。】第二對,教跟義,這就是第二對,【就前別中、分教義二。謂章之一字、是能诠教也。】這古文就是不好念,可是這不困難,很簡單,“就前別中”,就前面的總別裏面的別,就是只有《勢至念佛圓通章》的意思,就前面,前面就是總別嘛!一對嘛!“別中”,因爲總跟別,意思就是說“就前面的別”,那就是只有《勢至念佛圓通章》這一章,只有這章而已,分教跟義二種情形來講。下面說“章”這字就是能诠教也,(這章)就是《勢至念佛圓通章》,最後那個章,就是能夠解釋的,專門在解釋,能诠教,是能夠诠釋這個教義的,那麼《勢至念佛圓通》六字,【勢等六字。是所诠義也。】所解釋的道理,所以最後那一章就是能诠釋的教,那麼《勢至念佛圓通》,這六個字就是這一章所诠釋的道理。

  丙,【叁果因。就前義中、開此一對。】就是就前面所講的道理,建立這個果跟因一對,【謂圓通是果、所證境故。勢等】念佛,那麼這就【是因、】就是【能修觀故。】就是大勢至菩薩他藉著念佛的法門,這個因地來修行、來修觀,到後來證到圓通所證的境界,所以圓通是果,勢至念佛這是因,所以一個是所證到的境界,是果,一個是能修的觀,這是因,果跟因又一對。

  丁,第【四】對,【人法。】一對,【就前因中、分成此對。念佛、法也、即所稟法。】所依照這個法就是稟承的法,就是所稟的法,稟就是承,依照,承就是承受,這個法。【勢至、人也、是能宏人、】因爲大勢至菩薩在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修行,現在對我們啓發這個念佛的法門,接引攝受衆生來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念佛念得這麼勤,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功勞,他教我們怎麼做、怎麼念,是能宏人,能夠宏揚淨土的人。【依四對義、立斯名耳。】

  【四下、標牒。有下、解釋。】那麼這個是一段、一段、一段的,所以這個沒有什麼特殊,就教他,“四”,一、二、叁、四的四,就是有四對義,“釋”就略釋題目,就“標牒”,“有”底下是解釋有四對義,就是這個意思,【此句列也。】

  【初下、】根據前面的“初總別”,【釋也。】古時候的人他就要這樣寫,寫到後來他就一頭霧水,什麼“四下”,什麼“有下”、“初下”。“四下”就是從“四”那個字底下,“有下”就是“有”那個字的底下,“初下”就是從“初總別”這一段開始。古時候的人他注解就寫得很詳細,後來看經典的人卻覺得寫得太詳細,看起來會一頭霧水。初【總中】,“初”,就是說這個“總”中,【亦影一對。】也會形成一對,“影”就是形成,“總”的當中也會形成一對。【楞嚴、義也。局也。】就是限製,就“別”。

  【經字、教也。】“經”這個字就是“教”,【通也。】就是“總”,就是一切經,一切的經典,所以說楞嚴就是道理,局也,那麼經就是教,就是通,通達一切。【今不出者。恐混濫故。】這個今不出,這個“出”就是如果現在不說明清楚,是說明的意思。這個出不是出來,不是這個意思。恐混濫,恐怕混合在一起也搞不清楚,《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出自《楞嚴經》。【章、屬能诠者。】章是屬于能解釋的,【謂是圓通文字、念佛教章也。】念佛教章的意思就是說教導衆生念佛的文章,這一段的文章叫做教章。這是第二(教義)。

  再來就第叁,【果因對、】第叁對,第一個說這個“總”中也形成一對,就是“總別”一對,第二,“通局”一對,那麼再來就第叁,“果因”一對。這果跟因,【亦可名境智對。圓通、】就是達到這種【境也。念佛、】就是有【智也。】的人用念佛,念久了有這智慧,就達到這個圓通的境界,所以叫做境跟智一對,【亦可名真俗、】一對,真就是空嘛!就是智嘛!俗就是境嘛!境界嘛!也可以說【理事、】一對,智就是理嘛!境界就是事嘛!也可以說【性修、】一對,智就是性嘛!境就是修嘛!所以這第叁就“果因”一對。

  第四【寂行對。】寂行一對,寂靜跟行持,【圓通、真理性寂也。】這個“寂”畫一個圓圈。【勢至念佛、俗事修行也。】“行”畫一個圓圈。這上面産生一個“寂”,下面産生一個“行”,這就是“寂行”一對。我們若達到圓通,證到無生法忍,通達這個真理的性,“寂”就是不生,不生滅,本性就不生滅,圓通,勢至念佛這是俗事修行,“行”就是好好的去修持,俗事修行也,所以這“寂行”一對。

  

  【四下、】這一段,就是【念佛法者。】現在下面再來,我叫你寫你就寫,念佛法者,什麼叫做念佛法?念佛的法門是什麼意思?是怎麼念?現在再來寫一個:

  甲,【念變化、】變化佛,【非受用佛、】…
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