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已去就是超过,这古文看起来就是怪怪的,它(还不如)干脆就说:超过十信位,【入十住位、】这样讲大家不是比较清楚嘛,已去,已去是什么意思?人家会搞不清楚。信满已去就是说十信位已经满了,若超过这十信位,那么就入这个十住位,就圆教来讲,藏、通、别、圆的圆教来讲,【得见法身、住于正定、故名不退。】正定的意思就是决定成佛,不会落入凡夫叫做正定聚,所以有这个邪定聚、不定聚跟正定聚,你若是入这个十住位,见法身就是无相,那么这就是正定聚,就决定成佛,所以名叫做不退转。再来,第【三】、【三贤】三贤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地,十地以前的叫做三贤,这个【位满、】了,满就【入初地】入初地,【去、】就是超过初地,【证遍满法身、生无边佛土、】噢!就有无边的净土,【故名不退。】
下面也是写甲、乙、丙。甲:【由信、成信不退。】你若由信,信、愿、行的信,你就能够达到信不退,乙:【由愿、成住不退。】十住不退,十住菩萨位不退,丙:【由行、成地不退。】十地不退。
【地论师云。】要写个:甲:十【住是证不退。】
乙:是十【行是位不退。】十住叫做证悟到不退,刚刚悟到,若十行就是位不退。
丙:十回【向】就【是行不退。】
丁:十【地】就【是念不退。】我们以前都说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我们现在这里多一个证不退,证悟不退,证不退就是说初见法身,见到无相法那当然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,那么他就不会退转。
【由信、】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你因为有信你就能够【成证。】就成为证不退,跟【位。】不退,这两个,你若从信愿行三资粮的【行、】甲跟乙就是【成行。】不退,若是【愿、】就【成】为【念也。】不退,它是将信愿行,配这个证不退、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所以第一个信就配合两种不退——证不退跟位不退,那么行呢?就构成行不退,若是愿是构成念不退,就把三资粮配合四种不退而去分配,这样看就很清楚。【因果、不退之所成者。因若不退、名为真因。】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因地上好好下功夫,要找善知识,要找道场,坚持,绝对不要退道心,【果若不退、名为真果。信愿佛土、摄根净念、】摄这个六根,净念,清净念,【是不退菩提因行也。】我们若信愿,要深信、要切愿有这个佛土,摄这个六根来念佛,这就是不退菩提因地的修行,你就能够【得三摩地、】就是三昧。三摩地、三昧只是翻译的不同而已,【第一圆通。】这第一就是最高无上的,最快的,【是不退菩提果德也。】简单讲就是你一定要念佛,离此念佛没有其他的法门。
【文有三重。】
甲:【忆念彼佛、因也。现当见佛、果也。】你若忆念彼佛,因地用这样修行,脑筋常常在想佛,常常在想这个极乐世界,都没有忘记它,现前当来你就能见佛,这就是果。
乙:【念见近佛、因也。心开香严、果也。】念见近佛就是说你这个念、这个念,一直念,咦!感觉上已经接近佛了,你就用这个更成熟的 ,我们念佛,念佛念久了会感觉很亲切感,佛就在我们的心中,念久了就是好像很接近佛,将来心开香严,就是花开见佛的意思,那就是果,心开香严,这个香跟严都是极乐世界的莲花的一个装饰的名词,心开就是莲花开,这莲花一开就具足了香,无量的庄严,所以这个心开香严也就是将来往生极乐世界,你能够得到无量的宝香,无量的庄严,这就是果的意思。
丙:【念心入忍、】念心来入这个无生法忍,这就是【因也。】念心,我们念、念。。。,念久了我们证悟到空性,念佛的人就不跟众生一般的见地,【摄人归土、果也。】
【如是五对、展转相因、以为生起。】如是五对,哪五对呢?教义一对,第二、事理一对,第三、境智一对,第四、行位一对,第五、因果一对,这就是五对,辗转相因,哪一对都可以当作因叫做辗转相因,哪一对都可以当作果,以为生起。
(丙)四释题
【(丙)四释题】解释这部经的题目。
【四略释题名者、有四对义。初总别。谓楞严三字、总称也。总通彼大部故。势等七字、别号也。别局此一章故。二教义。就前别中、分教义二。谓章之一字、是能诠教也。势等六字。是所诠义也。三果因。就前义中、开此一对。谓圆通是果、所证境故。势等是因、能修观故。四人法。就前因中、分成此对。念佛、法也、即所禀法。势至、人也、是能宏人、依四对义、立斯名耳。】
【四略释题名者、有四对义。】有四对,把笔拿起来,我叫你写,你一定要写,你要是不写,到时候你一头雾水,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。
甲:【初总别。】一对,什么叫做总呢?什么叫做别呢?【谓楞严三字、总称也。】楞严就是定的别名,总称,【总通彼大部故。】大部就是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其实这部经的经名很长,所以说这就是总称,就是楞严,通彼大部经,若这部【势等七字、】就是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就是《势至念佛圆通章》,这个叫做【别号也。】楞严是总称,就是说整部经,《势至念佛圆通章》这七个字叫做别号,只有这章而已,或是《楞严经》里面的一章节录出来,所以【别局此一章故。】局就是限制于,只限这一章,叫做总别一对。
乙,【二教义。】第二对,教跟义,这就是第二对,【就前别中、分教义二。谓章之一字、是能诠教也。】这古文就是不好念,可是这不困难,很简单,“就前别中”,就前面的总别里面的别,就是只有《势至念佛圆通章》的意思,就前面,前面就是总别嘛!一对嘛!“别中”,因为总跟别,意思就是说“就前面的别”,那就是只有《势至念佛圆通章》这一章,只有这章而已,分教跟义二种情形来讲。下面说“章”这字就是能诠教也,(这章)就是《势至念佛圆通章》,最后那个章,就是能够解释的,专门在解释,能诠教,是能够诠释这个教义的,那么《势至念佛圆通》六字,【势等六字。是所诠义也。】所解释的道理,所以最后那一章就是能诠释的教,那么《势至念佛圆通》,这六个字就是这一章所诠释的道理。
丙,【三果因。就前义中、开此一对。】就是就前面所讲的道理,建立这个果跟因一对,【谓圆通是果、所证境故。势等】念佛,那么这就【是因、】就是【能修观故。】就是大势至菩萨他藉着念佛的法门,这个因地来修行、来修观,到后来证到圆通所证的境界,所以圆通是果,势至念佛这是因,所以一个是所证到的境界,是果,一个是能修的观,这是因,果跟因又一对。
丁,第【四】对,【人法。】一对,【就前因中、分成此对。念佛、法也、即所稟法。】所依照这个法就是稟承的法,就是所稟的法,稟就是承,依照,承就是承受,这个法。【势至、人也、是能宏人、】因为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修行,现在对我们启发这个念佛的法门,接引摄受众生来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念佛念得这么勤,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功劳,他教我们怎么做、怎么念,是能宏人,能够宏扬净土的人。【依四对义、立斯名耳。】
【四下、标牒。有下、解释。】那么这个是一段、一段、一段的,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殊,就教他,“四”,一、二、三、四的四,就是有四对义,“释”就略释题目,就“标牒”,“有”底下是解释有四对义,就是这个意思,【此句列也。】
【初下、】根据前面的“初总别”,【释也。】古时候的人他就要这样写,写到后来他就一头雾水,什么“四下”,什么“有下”、“初下”。“四下”就是从“四”那个字底下,“有下”就是“有”那个字的底下,“初下”就是从“初总别”这一段开始。古时候的人他注解就写得很详细,后来看经典的人却觉得写得太详细,看起来会一头雾水。初【总中】,“初”,就是说这个“总”中,【亦影一对。】也会形成一对,“影”就是形成,“总”的当中也会形成一对。【楞严、义也。局也。】就是限制,就“别”。
【经字、教也。】“经”这个字就是“教”,【通也。】就是“总”,就是一切经,一切的经典,所以说楞严就是道理,局也,那么经就是教,就是通,通达一切。【今不出者。恐混滥故。】这个今不出,这个“出”就是如果现在不说明清楚,是说明的意思。这个出不是出来,不是这个意思。恐混滥,恐怕混合在一起也搞不清楚,《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是出自《楞严经》。【章、属能诠者。】章是属于能解释的,【谓是圆通文字、念佛教章也。】念佛教章的意思就是说教导众生念佛的文章,这一段的文章叫做教章。这是第二(教义)。
再来就第三,【果因对、】第三对,第一个说这个“总”中也形成一对,就是“总别”一对,第二,“通局”一对,那么再来就第三,“果因”一对。这果跟因,【亦可名境智对。圆通、】就是达到这种【境也。念佛、】就是有【智也。】的人用念佛,念久了有这智慧,就达到这个圆通的境界,所以叫做境跟智一对,【亦可名真俗、】一对,真就是空嘛!就是智嘛!俗就是境嘛!境界嘛!也可以说【理事、】一对,智就是理嘛!境界就是事嘛!也可以说【性修、】一对,智就是性嘛!境就是修嘛!所以这第三就“果因”一对。
第四【寂行对。】寂行一对,寂静跟行持,【圆通、真理性寂也。】这个“寂”画一个圆圈。【势至念佛、俗事修行也。】“行”画一个圆圈。这上面产生一个“寂”,下面产生一个“行”,这就是“寂行”一对。我们若达到圆通,证到无生法忍,通达这个真理的性,“寂”就是不生,不生灭,本性就不生灭,圆通,势至念佛这是俗事修行,“行”就是好好的去修持,俗事修行也,所以这“寂行”一对。
【四下、】这一段,就是【念佛法者。】现在下面再来,我叫你写你就写,念佛法者,什么叫做念佛法?念佛的法门是什么意思?是怎么念?现在再来写一个:
甲,【念变化、】变化佛,【非受用佛、】…
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