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拜佛要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運動大腦,因爲容易造成頭昏腦脹。

  大腦裏邊有一個很小的器官——內分泌腺,其中對人類特別重要的,叫做腦下垂體。它關系到我們的免疫系統。年輕時,它還影響到個人的身高和身材。它是內分泌的總司令,包括甲狀腺、腎上腺等許多種,都由它統領。最奇妙的一點,腦下垂體是我們壽命的鬧鍾,它把我們叫醒,因爲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統和內分泌,也就如同一個國家的國防和經濟首長,因此,甲狀腺和腎上腺的機能,全受它的調度。

  最奇妙的一點,腦下垂體是我們生命的鬧鍾,它會給我們一些提醒。科學家研究過,爲什麼人的身體常常在生命終結前的最後兩年迅速衰敗,百病叢生?原因是腦下垂體在此時機能錯亂。所以,這時候的腦下垂體,簡直成了催命符。腦下垂體的血液循環得不好的話,我們就會提早一點往生。所以如何運動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。但總不能叫我們去做撞牆運動啊!所以佛教就教我們要五體投地。

  五體投地與用頭去撞牆壁,或用頭去磕地板有什麼不同呢?當然不同,記得小時候玩風筝,小孩子在下面拉著線,放得很高很遠,只要在地面輕輕地扯動一下,上面的風筝就會兜圓圈了,活動量便很大。人體的經絡就好比風筝的線,而我們的每根手指和腳趾各有不同的經絡,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解釋,經絡就是人類不同頻率的能量場。

  古代爲什麼說十指連心?因爲每一根手指都有經絡,經過四肢直接通到腦袋去,所以稱十指連心。我們運動手指時,就可運動到大腦裏不同的中樞。透過各別的經絡,對大腦裏不同的範圍、深度,産生不同功能的運動效果。

  經過人類幾千年來的試驗考證,我們知道大拇指和大腳趾的腹面,就是我們腦下垂體的反應區,所以拜佛時腳趾尖踮高,把身體撐起來,就可以刺激到腦下垂體。如果去過南美洲巴拿馬運河的人,就知道在巴拿馬運河上航行,不能從這一端直接通到另一端。必須分成叁段,經過第一段,閘門關起來,把水位提高,然後閘門打開,通行到第二站,第二站通過後,閘門又關起來,水位升高,才可通過全程。

  我們這個腦下垂體,很難直接碰觸得到,外面有很厚的頭蓋骨保護著,只好經過經絡去刺激它。就好比小孩子,透過手中的線來操縱風筝一樣。所以拜佛時,五體投地。首先是大腳趾收到訊息:皮膚底下的神經接受到壓力,傳達到腦下垂體。然後,彎腰、頭著地、翻掌。起身的時候,用手指尖的力量把上半身撐起,這叁段式的動作完成之後,好比通過了巴拿馬運河的叁道閘門。

  爲何有如此體會呢?有人頭痛多年,吃藥罔效,問他那裏痛?他說有時這邊痛,有時那邊痛,有時那邊痛,有時頭頂痛,有時前面,有時後面,有時全部痛,有時又不如那裏痛,說不痛又像痛。這種情形,可能是腦下垂體附近的一個血管周圍出了問題。那個地方如果充血,血液循環不好,這種痛就很難治。如果是腦出血、腦中風、爆血管時,那就麻煩大了,因爲它在大腦的深層,像在地底裏的水溝,碰不到也摸不著,非常麻煩。如果因緣具足,碰到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,他很可能就會在大腳趾的腦下垂體穴道反應區上放血或紮針,這樣很快就治好頭痛。幾滴血被放出來,頭就不痛,所以“一針見血”,被形容爲馬上見效。只是現在的人治病,要求快好、又要不痛,藥又要像巧克力糖,真是難爲醫生。

  腳趾放了血、紮了針,如果效果還不夠明顯,可能要用到手的大拇指,更嚴重一點,就要在眉心(印堂)下針,(這裏是腦下垂體幾何圖形的投射區,這樣叁針齊下,頭痛大概就不成問題了。)

  正確的拜佛

  拜佛爲何要五體投地呢?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長壽,使我們大腦得到運動,有助于開智慧的話,自然都會願意去拜佛。所以拜佛的目的,是爲了身體健康、開智慧,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詳,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。

 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,才易于起信,知識分子尤其如是,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,以爲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終日祈求。其實,拜佛若有所求,也只是求自己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大,社會地位多高,也會在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。

  小孩子不了解這當中的道理,所以,當你帶他到了道場的時候,不要勉強他跪,不要勉強他拜,除非事先跟他溝通過。有時,我們發現東方人,身爲長輩者,有強烈的支配欲,非要別人聽從他的命令不可。所以老人家帶著小孩到了道場,他自己拜下去了,若發現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,就急切地催促他“跪下!跪下!”他跪是跪了,拜也拜了,但嘴巴同時念念有詞,不知在罵人,還是罵菩薩?

  佛菩薩當然不會計較,因爲他們心中已無我相。如果用這個樣子頂禮法師呢?有時卻會使法師起了煩惱,因爲看到那個小孩一臉的不高興,嘴裏又念念有詞,法師的心裏就難過了。所以,不要勉強別人,佛菩薩和法師都不會在乎有沒有人拜他。法師是佛的弟子,佛怎麼做,他就怎麼學。修行人並不希求人家向他拜,只是傳統已經形成,只好讓人家運動、運動,開開智慧罷了。

  一般喜歡爬山的人,不只爬小山,還要爬大山、高山,甚至很危險的懸崖峭壁都要去爬,爬過了,他就很有成就感,站在山頂上,志得意滿,顧盼自豪。但是,有一座山很難爬,天下沒有幾個人能超越它,那就是我們心裏的“我慢山”,甚至于大修行人,也往往在此敗落,留下“千年道行一朝喪”的遺憾。名利永遠是人心的腐蝕劑。所以,信徒的禮拜,可以算是對修行人的考驗;別人拜他的時候,自己心裏有沒有飄飄然的感覺?有的話,那就糟了。因此,修行就是在“修心”。

  很多人常到寺院拜叁昧水忏,其中有多少人了解叁昧水忏的典故呢?悟達法師當年做了國師,連皇帝都要向他頂禮,並特別用檀香木做了一張高高大大的座椅供養他。當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禮拜國師的時候,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來;心想“哈哈!皇帝都拜我,我師父都沒得過這種殊榮呢!我比師父還了不起!”國師平常小考、中考都考得很好,偏偏這個大考出了問題。他平常爬山是逢山過山,什麼懸崖峭壁都經曆過了,就是跨不過這座“我慢山”。護法神看到,搖頭叁歎,離他而去。護法神一走,那個在他身邊跟了十輩子的冤鬼,終于等到機會了,立即鑽進他的膝蓋,變成人面瘡。這個故事還記得吧?

  在佛教裏,拜的學問是很大的!拜的人要有學問,受拜者更要有學問,希望從今以後,人家拜佛要心無挂礙。有的人皈依了佛教,但他拜不下去,爲什麼?不願意拜木頭呀!佛是不需要我們拜的,佛要是需要我們拜的話,就不能稱佛。爲什麼拜佛的功德很大?因爲拜佛能使身體健康,開智慧,那是千金難買的,這不是功德無量是什麼?

 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于太執著。現在學佛了,以後要放下執著、放棄不好的習氣。但是突然間要改也很不容易,要有技巧,必須婉轉。尤其勸說別人時,更要如此。因爲一執著,心裏就沒有光明,現在學佛皈依了,拜佛就要面向光明。可是要有技巧,要婉轉,所以拜佛時,五體投地之後,接著手要提起來轉一個彎,再張開,這是象征得到光明。在雙掌著地時,手掌向裏邊不是黑暗的嗎?當很婉轉地張開就得到光明了,這表示接受到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摩诃薩的慈悲智慧。然後握拳,這時不叫執著,叫做把握。你“把握”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,你還要很婉轉有技巧的還諸大地,因爲大地培育了衆生及一切生命形態。

  在頂禮拜佛時,要將我們的無明煩惱等執著,很婉轉,很善巧地放下,同時把握慈悲智慧;除自己受用外,還要回向在大地生長的一切衆生。然後就用手指尖撐起上半身。

  爲什麼要向內轉?因爲從心裏面向內心求,向內心去反省。你有了智慧光明、慈悲喜舍,你便要向外宏揚。除了這表法,它還有另外一種意思:我們手的內側有叁條經絡,第一條是肺髒跟淋巴系統,中間的一條是血管跟神經系統,第叁條是心髒系統跟小腸消化吸收系統。惟有這樣提起來轉一個圈,才能完全發揮兩面肌肉的運動。

  爲什麼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課時,或參加法會誦經持咒拜忏時,會喘氣?因爲不懂技巧。無論念佛、誦經、唱贊都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,這是讓我們訓練呼吸。人的一生過程與呼吸有極密切的關系。譬如持名念佛,就是稱念阿彌陀佛,執持佛的名號。持名念佛法門也有很多種方法;有一口氣念十句佛號的,因爲他的橫膈膜運動量很充足,即丹田之力很充足,而且很有經驗,可以一口氣念十聲,甚至二十聲、至叁十聲以上,不急不緩、不喘。所以持名念佛法門有一口氣多念,有多口氣(換氣)多念,有用上氣念,也有用下氣念;不懂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念,因此就會喘。爲何容易喘呢?原因就是沒有拜佛,就算有拜佛,也不懂要領。如果能用正確的姿勢來拜佛,能量場就會擴大,呼吸就會順暢,氣血就容易流通。

  有一位老太太覺得佛教很好,所以希望她的女兒也能接觸佛法,親近法師。但是因爲她女兒和婆家的眷屬都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,所以成爲障礙。她女兒十七年來鼻子一直過敏,屢醫不愈,現在已屆中年了,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幫她的女兒結個善緣。但因女兒心有疑慮,自認並非佛教徒,所以不太願意來親近法師;她也擔心法師不喜歡她,因此總不肯聽從母親的勸導。後來,我對她說:“你不要叫她來寺院親近法師,不要跟她講結什麼緣,做什麼功德;只要告訴她來看醫生,這樣就好了。”

  提供學習的場所是學校,用來治病的場所就是醫院,所以道場不一定叫它道場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“所謂佛法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”以此類推,“所謂寺院,即非寺院,是名寺院。”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不要執著這些名稱,回去只要告訴女兒,叫她來醫院給醫生看一看就可以了。

  果然她照法師的話告訴她女兒,第二天,她女兒就來了,但她保持她的原則,一進門就說:“醫生你好!”那倒無妨,反正“所謂醫生…

《拜佛要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家語言禮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