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运动大脑,因为容易造成头昏脑胀。
大脑里边有一个很小的器官——内分泌腺,其中对人类特别重要的,叫做脑下垂体。它关系到我们的免疫系统。年轻时,它还影响到个人的身高和身材。它是内分泌的总司令,包括甲状腺、肾上腺等许多种,都由它统领。最奇妙的一点,脑下垂体是我们寿命的闹钟,它把我们叫醒,因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统和内分泌,也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首长,因此,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机能,全受它的调度。
最奇妙的一点,脑下垂体是我们生命的闹钟,它会给我们一些提醒。科学家研究过,为什么人的身体常常在生命终结前的最后两年迅速衰败,百病丛生?原因是脑下垂体在此时机能错乱。所以,这时候的脑下垂体,简直成了催命符。脑下垂体的血液循环得不好的话,我们就会提早一点往生。所以如何运动脑下垂体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总不能叫我们去做撞墙运动啊!所以佛教就教我们要五体投地。
五体投地与用头去撞墙壁,或用头去磕地板有什么不同呢?当然不同,记得小时候玩风筝,小孩子在下面拉著线,放得很高很远,只要在地面轻轻地扯动一下,上面的风筝就会兜圆圈了,活动量便很大。人体的经络就好比风筝的线,而我们的每根手指和脚趾各有不同的经络,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,经络就是人类不同频率的能量场。
古代为什么说十指连心?因为每一根手指都有经络,经过四肢直接通到脑袋去,所以称十指连心。我们运动手指时,就可运动到大脑里不同的中枢。透过各别的经络,对大脑里不同的范围、深度,产生不同功能的运动效果。
经过人类几千年来的试验考证,我们知道大拇指和大脚趾的腹面,就是我们脑下垂体的反应区,所以拜佛时脚趾尖踮高,把身体撑起来,就可以刺激到脑下垂体。如果去过南美洲巴拿马运河的人,就知道在巴拿马运河上航行,不能从这一端直接通到另一端。必须分成三段,经过第一段,闸门关起来,把水位提高,然后闸门打开,通行到第二站,第二站通过后,闸门又关起来,水位升高,才可通过全程。
我们这个脑下垂体,很难直接碰触得到,外面有很厚的头盖骨保护著,只好经过经络去刺激它。就好比小孩子,透过手中的线来操纵风筝一样。所以拜佛时,五体投地。首先是大脚趾收到讯息:皮肤底下的神经接受到压力,传达到脑下垂体。然后,弯腰、头著地、翻掌。起身的时候,用手指尖的力量把上半身撑起,这三段式的动作完成之后,好比通过了巴拿马运河的三道闸门。
为何有如此体会呢?有人头痛多年,吃药罔效,问他那里痛?他说有时这边痛,有时那边痛,有时那边痛,有时头顶痛,有时前面,有时后面,有时全部痛,有时又不如那里痛,说不痛又像痛。这种情形,可能是脑下垂体附近的一个血管周围出了问题。那个地方如果充血,血液循环不好,这种痛就很难治。如果是脑出血、脑中风、爆血管时,那就麻烦大了,因为它在大脑的深层,像在地底里的水沟,碰不到也摸不著,非常麻烦。如果因缘具足,碰到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,他很可能就会在大脚趾的脑下垂体穴道反应区上放血或扎针,这样很快就治好头痛。几滴血被放出来,头就不痛,所以“一针见血”,被形容为马上见效。只是现在的人治病,要求快好、又要不痛,药又要像巧克力糖,真是难为医生。
脚趾放了血、扎了针,如果效果还不够明显,可能要用到手的大拇指,更严重一点,就要在眉心(印堂)下针,(这里是脑下垂体几何图形的投射区,这样三针齐下,头痛大概就不成问题了。)
正确的拜佛
拜佛为何要五体投地呢?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长寿,使我们大脑得到运动,有助于开智慧的话,自然都会愿意去拜佛。所以拜佛的目的,是为了身体健康、开智慧,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,是福慧双修的好方法。
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,才易于起信,知识分子尤其如是,否则便会误会拜佛是迷信,以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终日祈求。其实,拜佛若有所求,也只是求自己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便无论他的学问多大,社会地位多高,也会在佛前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了。
小孩子不了解这当中的道理,所以,当你带他到了道场的时候,不要勉强他跪,不要勉强他拜,除非事先跟他沟通过。有时,我们发现东方人,身为长辈者,有强烈的支配欲,非要别人听从他的命令不可。所以老人家带著小孩到了道场,他自己拜下去了,若发现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,就急切地催促他“跪下!跪下!”他跪是跪了,拜也拜了,但嘴巴同时念念有词,不知在骂人,还是骂菩萨?
佛菩萨当然不会计较,因为他们心中已无我相。如果用这个样子顶礼法师呢?有时却会使法师起了烦恼,因为看到那个小孩一脸的不高兴,嘴里又念念有词,法师的心里就难过了。所以,不要勉强别人,佛菩萨和法师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拜他。法师是佛的弟子,佛怎么做,他就怎么学。修行人并不希求人家向他拜,只是传统已经形成,只好让人家运动、运动,开开智慧罢了。
一般喜欢爬山的人,不只爬小山,还要爬大山、高山,甚至很危险的悬崖峭壁都要去爬,爬过了,他就很有成就感,站在山顶上,志得意满,顾盼自豪。但是,有一座山很难爬,天下没有几个人能超越它,那就是我们心里的“我慢山”,甚至于大修行人,也往往在此败落,留下“千年道行一朝丧”的遗憾。名利永远是人心的腐蚀剂。所以,信徒的礼拜,可以算是对修行人的考验;别人拜他的时候,自己心里有没有飘飘然的感觉?有的话,那就糟了。因此,修行就是在“修心”。
很多人常到寺院拜三昧水忏,其中有多少人了解三昧水忏的典故呢?悟达法师当年做了国师,连皇帝都要向他顶礼,并特别用檀香木做了一张高高大大的座椅供养他。当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礼拜国师的时候,不免使他洋洋得意起来;心想“哈哈!皇帝都拜我,我师父都没得过这种殊荣呢!我比师父还了不起!”国师平常小考、中考都考得很好,偏偏这个大考出了问题。他平常爬山是逢山过山,什么悬崖峭壁都经历过了,就是跨不过这座“我慢山”。护法神看到,摇头三叹,离他而去。护法神一走,那个在他身边跟了十辈子的冤鬼,终于等到机会了,立即钻进他的膝盖,变成人面疮。这个故事还记得吧?
在佛教里,拜的学问是很大的!拜的人要有学问,受拜者更要有学问,希望从今以后,人家拜佛要心无挂碍。有的人皈依了佛教,但他拜不下去,为什么?不愿意拜木头呀!佛是不需要我们拜的,佛要是需要我们拜的话,就不能称佛。为什么拜佛的功德很大?因为拜佛能使身体健康,开智慧,那是千金难买的,这不是功德无量是什么?
我们的一切烦恼痛苦起因于太执著。现在学佛了,以后要放下执著、放弃不好的习气。但是突然间要改也很不容易,要有技巧,必须婉转。尤其劝说别人时,更要如此。因为一执著,心里就没有光明,现在学佛皈依了,拜佛就要面向光明。可是要有技巧,要婉转,所以拜佛时,五体投地之后,接著手要提起来转一个弯,再张开,这是象征得到光明。在双掌著地时,手掌向里边不是黑暗的吗?当很婉转地张开就得到光明了,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慈悲智慧。然后握拳,这时不叫执著,叫做把握。你“把握”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,你还要很婉转有技巧的还诸大地,因为大地培育了众生及一切生命形态。
在顶礼拜佛时,要将我们的无明烦恼等执著,很婉转,很善巧地放下,同时把握慈悲智慧;除自己受用外,还要回向在大地生长的一切众生。然后就用手指尖撑起上半身。
为什么要向内转?因为从心里面向内心求,向内心去反省。你有了智慧光明、慈悲喜舍,你便要向外宏扬。除了这表法,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:我们手的内侧有三条经络,第一条是肺脏跟淋巴系统,中间的一条是血管跟神经系统,第三条是心脏系统跟小肠消化吸收系统。惟有这样提起来转一个圈,才能完全发挥两面肌肉的运动。
为什么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课时,或参加法会诵经持咒拜忏时,会喘气?因为不懂技巧。无论念佛、诵经、唱赞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,这是让我们训练呼吸。人的一生过程与呼吸有极密切的关系。譬如持名念佛,就是称念阿弥陀佛,执持佛的名号。持名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方法;有一口气念十句佛号的,因为他的横膈膜运动量很充足,即丹田之力很充足,而且很有经验,可以一口气念十声,甚至二十声、至三十声以上,不急不缓、不喘。所以持名念佛法门有一口气多念,有多口气(换气)多念,有用上气念,也有用下气念;不懂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念,因此就会喘。为何容易喘呢?原因就是没有拜佛,就算有拜佛,也不懂要领。如果能用正确的姿势来拜佛,能量场就会扩大,呼吸就会顺畅,气血就容易流通。
有一位老太太觉得佛教很好,所以希望她的女儿也能接触佛法,亲近法师。但是因为她女儿和婆家的眷属都是很虔诚的天主教徒,所以成为障碍。她女儿十七年来鼻子一直过敏,屡医不愈,现在已届中年了,所以她很希望我能帮她的女儿结个善缘。但因女儿心有疑虑,自认并非佛教徒,所以不太愿意来亲近法师;她也担心法师不喜欢她,因此总不肯听从母亲的劝导。后来,我对她说:“你不要叫她来寺院亲近法师,不要跟她讲结什么缘,做什么功德;只要告诉她来看医生,这样就好了。”
提供学习的场所是学校,用来治病的场所就是医院,所以道场不一定叫它道场。《金刚经》上说的:“所谓佛法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”以此类推,“所谓寺院,即非寺院,是名寺院。”因此我告诉老太太不要执著这些名称,回去只要告诉女儿,叫她来医院给医生看一看就可以了。
果然她照法师的话告诉她女儿,第二天,她女儿就来了,但她保持她的原则,一进门就说:“医生你好!”那倒无妨,反正“所谓医生…
《拜佛要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