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即非医生,是名医生。”
她四肢发达,肌肉很有弹性,为她诊断之后就告诉她:“你虽然很喜欢运动,尤其是游泳,但是,因为你皮肤不好,很干燥,又有香港脚。现在又有身孕,平常容易喉咙痛,中耳炎等,所以游泳对你不太适合。”
既然游泳不能解决鼻子过敏的问题,可见这种间接运动不适合。所以又告诉她:“你不如直接地运动内脏吧!”尤其她已有孕在身,有些运动容易导致流产,于是教她拜佛。但一听到拜佛,她就心有顾忌,说:“我们天主教没有这样拜呢!”我说:“你不要想那是拜佛,只是运动。不过你的运动有别于你妈妈的运动,你拜的时候,就面向著你的圣母玛莉亚五体投地好了。”
“还有当你五体投地拜下以后,手要做翻掌、握拳后再翻掌的动作,并且要连续做三十六次才可以起身。”她说:“坐著做不可以吗?”我说:“不可以,因为这个时候,你足趾的闸门没有打开,手臂的闸门也没有打开,所以不行。圣母玛莉亚是慈悲的,何况你是在拜她。为了你的健康,免得你妈妈担心,还有你婆婆等著抱孙子,为了这些人,你就应该做这个运动。”
她又问:“那么,一天要拜多少呢?”我说:“既然你一天可以游泳一两个小时,那就拜一百零八拜吧!”于是她就照著这个方法去拜,结果拜了一个月以后,十七年的鼻子过敏就治好了。
所以大家要知道,我们拜佛不是迷信,如果佛菩萨要我们拜的话,那对她应该没有效才对。为什么还这么有效?就这一点可证明佛教的教主,不是要人向他礼拜的。可是,你单是去念佛号、诵经、持咒或打坐,缺少了拜佛,效果就不好。因为动静本来是相辅相成的,因此一定要先拜佛,然后才开始诵经,持咒,这是有次第的。
记得,不可一到道场,看到人家在打坐,你也跟著打坐;人家在诵经,你也跟著诵经,但人家诵到那里,你却不知道。为什么?因为念得太快了,跟不上怕不好意思,只好嘴巴跟念念有词。勉强地跟,到后来就容易喘气,有的人就生烦恼。有些太太很虔诚,惹得先生不高兴,就说:“你呀!不拜佛都没事,你拜佛参加法会回来脸青嘴唇白,还喘气。不拜佛、不信佛就没有这些烦恼,看你,一信佛就这样。”
因此我们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;如同进一所学校,本来就要按部就班。依照著一定的课程、教法和修法来学习,怎能盲修瞎练呢?因此,诵经持咒不要跟别人比,他快是他的事,你跟不来就是跟不来,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、横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。
学佛皈依后,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,能够一天拜一百零八拜,不气喘,不脸红,然后才开始打坐、诵经、持咒、念佛等等,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。有的人不明白,以为师父捉弄他;叫他拜佛,他就小声地跟人家说:“你看他天天都这么忙,他自己都不晓得有没有天天拜呢!”你要了解,你还没饱,你只好继续吃,别人吃饱了,只是招待你,不一定要陪你吃。同一桌吃饭,各人吃饭各人饱,他不吃他饿肚皮,你吃你饱。别人有没有拜,是他的事,你为了身体健康,为了让大脑运动,开智慧,你便得老老实实地拜。
另外,还发现一个问题,有一位老太太,因为膝盖痛,来看病,问她痛多久了?“一个月。”“以前有没有痛过?”“没有。”“有没有摔过?”“没有。”“有没有出过车祸?”“没有。”什么都没有。“那么你一个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特别的一些活动或事情?好好想想!”“啊!有啦,拜佛呀!”问她怎么拜,拜给我看看!她就在磁砖地板上“喀”的一声跪下去,头也“喀”的碰地,这么虔诚会有好报吗?
再问她:“除了膝盖会痛,你还容易头昏,对吗?”她说:“是啊!你怎么知道?好厉害喔!难怪人家说你有神通。”唉!有时想解释都很麻烦。拜佛,明明是为了健康,开智慧,怎么会拜到这般糊涂呢?不要说老人家,就是年轻人这样“喀”地跪下去,膝盖也会受不了,头也如此用力碰撞地板,不但开不了智慧,还会长个包。所以刚学拜佛的人,要用一个软拜垫,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,他拜下去就起不来,所以要用软拜垫,让肌肉、横膈膜、腰大肌强壮了,然后才拿开软垫。一俟功夫纯熟,连拜垫也不用了。
一般人常爱比快,所以拜佛也求快。拜佛不要比赛快慢,平常我们的心就难得静下来,最难修的,就是动中修。凡是一举一动都是修行,所以身体虽然在拜佛,但仍应练习保持心如止水。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松以后,这时就可以更进一步专注的来修心。虽然要拜得非常慢,但不能像机器人一样,喀!喀!喀!要像打太极拳的样子,慢慢的,很柔和很连贯得拜。佛教的“太极拳”仅有三招:九十度鞠躬、五体投地、脚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来,就这三招,全身统统都运动到了。
这时不必用软垫,因为跪得很慢,膝盖也不会受伤,一点都不痛。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够,可用指尖把身体撑起来。功夫再好一点的人,就用三只手指,更好一点,就用两只,最好的只用一只。
在地毯上拜好不好?地毯有长毛,容易藏灰尘,有的人贪快,又给自己订了目标,十分钟要拜一百零八拜,所以拜得像风一样,一拜下去就起来,几次以后,地毯中的灰尘也跟著起来了,呼吸又很急促,所以拜下去就“哈咻!哈咻!”,本来是很健康的,拜了一百零八拜后,就鼻子过敏。所以家里或道场要是铺地毯的话,要准备毛巾或垫布使用,以防灰尘。
天上的电与地下的电,正负常常不一样,所以高楼屋顶上有避雷针,把上面的电导下来。电的产生,一定要形成一个循环才能导电,在我的《医缘说法》一书中,就谈到我们人类的电磁场,在印堂处的电磁场就与我们脚板脚背的电磁场不一样。因此,五体投地时,才能形成一个循环,如果不是五体投地,那个磁场就不能形成一个圆圈,因此就没有电磁场的变化,就不能与大地、大自然的电磁场打成一片,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智慧的开发。
现代人常常穿皮鞋,与大地的电磁场都绝缘了。古代人常打赤脚,对身体多少都有好的影响。了解这一点,以后如果前后院花园有草地,大家看清楚没有蛇或昆虫蚂蚁的话,早上起来最好打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,对身体很有助益;尤其是患高血压的老人家,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觉放在脚板底,常常如此,就能帮助血压下降,不用完全依靠药物了。
因此,佛教的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可以修行。如果小孩子问你:“妈妈,为什么佛菩萨都光脚丫?”你就知道怎么回答了。有时候小孩子问一些问题很有趣,也很实际。有一位妈妈居然回答小孩说:“因为那个时候印度很穷,没有鞋子穿,所以佛菩萨都打赤脚。”所以有很多年轻人、知识分子不能接受佛教,我们身为佛教徒,要好好反省、检点与忏悔。
有居士问到,拜佛的时候,到底往东拜好?还是往西拜好?或往南还是往北?又有居士说,反正拜佛就应该向著佛菩萨圣像拜才对。这让我想起一件事,记得大概在五年前,美国某个很有名、很大很庄严的道场,举行三坛大戒。因为是新成立的道场,刚拿到使用执照,正是百事待举的时候,因此很多事情都未准备妥当。可是三坛大戒时间已迫在眉睫,工作人员只好全力以赴。因为准备工作未尽理想,报名参加受戒的人又很多,所以在大雄宝殿举行法会,当大家一起拜佛忏悔时,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。
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线道,倒数第一位。大众拜佛时,为求动作整齐画一,就一个命令一个动作,如同军队一般,只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。所以,“叮!”的一声,大家就拜下去,地方本来很大,但受戒的人多,这时场地便显得小了,感觉很拥挤。因此当他拜下去时,发现前面已无余地,想往后退,又发现后有成排的脑袋,大家拜时,他总不能站著不拜,因此,拜下去时,很直觉的反应就是往空的地方拜。因此,前面三尊大佛他没拜,却朝向走道那边拜,但拜得很自在,没有起烦恼,他没想到什么虔诚不虔诚,或恭敬不恭敬等问题。
后来他一拜下去时,就听到后面的人在讲:“胖又不知自己胖,还往后退!”另外一个人拜下去就回过头来说:“谁叫你头这么大?”他听了也觉得好笑。再拜下去时,他又向空拜,这时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,看他再拜下去时,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说:“这边才是佛,你是不是太感动、太虔诚,拜昏了头,佛在这边!”
他不想解释,也不适合在那种场合解释。在庄严的大雄宝殿中,除了维那的声音,及大众诵经、持咒、念佛声之外,不应该有其他声音,所以他就不讲话,继续往空拜下去。但旁边的人又抓住他:“过来这边,你是不是没戴眼镜?”
拜佛到底要向那里拜?一定要向著佛像拜吗?像这种情况,知果向著佛像拜,势必推到前面的人;往后退,就会挤到后面的人,应该怎么办呢?
正在杂念纷纭时,他抬头看到了三团光。他是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,平常就不相信神通、奇迹等事情,当时虽已近傍晚,但不致于有如此鲜亮的光团出现。难道是拜时头叩得太重,眼花了?他揉揉眼睛,再仔细看,光团仍在,而且自远而近,越来越大,越来越亮,整整看了两分钟左右。这时候,他拜下也看,站起也看,显然不能专心。后来他生起了贪念,想一直看下去,当再抬头时,光团已消失无踪了。
事后他在想,大概是佛菩萨要告诉他,心里有光才是重要,否则只是在装模作样。本来法会是让大众忏悔的,怎么会有人说;“胖不知胖?”“头这么大?”等等。所以我们拜佛时,要是没有忏悔心,不知道“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”的话,那拜佛忏悔有何意义?
六祖惠能大师说过,“礼本折慢幢”。本来一种礼貌,一种形式,是用来折服我们骄慢的“幢”,如同礼拜、鞠躬、五体投地等,只是一种帮助你表达谦虚的仪式,以折服自己骄傲的心,如此而已。所以我们拜佛时,骄傲的心不能够折服、不能够减少,那我们拜什么佛呢!
有一个国家,在一般人的…
《拜佛要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