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的心像佛,面相慢慢就會像佛了;你也可以啊,不止是我,面隨心轉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什麼?他就是化妝師,他化妝你的心,把你那些貪瞋癡丟掉,存在一顆慈悲喜舍的心,什麼統統懂得喜悅;什麼統統懂得感恩,不要一股腦子裏面,把所有全世界的人,都當作敵人,什麼人都跟他過意不去,完全都卡死在這個觀念裏面,不可以的!喜悅是生命的本質,我們的生命是喜悅的,不是苦惱的。[自不至爲境所奪矣]!
[此文雙兼直、曲二指],[直指]就是單刀直入,直指人心,明心見性的意思。[曲]就是通過語言、文字方便,讓你悟入自性。所以,直、曲。[如果如來但屈指開、合,不形審問,阿難即禮拜默領,不分動、靜,何異教外別傳之旨]?這個直、曲,也可以當作是指頭伸直,或者是指頭彎曲成拳;當然這個是相,我們講的是性。所以,[直]是單刀直入叫你見性,[曲]是透過語言、文字教化你。如果如來但屈指開、合,不形審問,阿難即禮拜默領,不分動、靜,何異教外別傳之旨?那麼這裏,直、曲也可以說:當作是指頭方便來解釋。[因有問有答,故曰雙兼直、曲二指]。[曲]就是方便,用方便讓你悟入自性;[直]就是讓你單刀直入見性;[曲]就是方便說。[而宗門豎指]豎一只大拇指、[伸拳,發明于人者],啓發心性于人,叫做發明于心,[發]就是啓發;[明]就是心性。啓發心性于人,[多本如來舒拳屈指之意],[本]就是依、依靠,多,統統是依靠如來舒拳屈指之意。[令人自見自悟也]。
[昔俱胝和尚]俱胝禅師,[初住庵時,有一尼名實際]比丘尼,[到庵直入],就一直沖進去,腳步沒停。[更不下笠]鬥笠,連戴在身上的那個鬥笠都沒拿下來。[持錫繞禅床叁匝雲:道得即下笠。]說得相應,道得就是:你只要說出來,道出你心中的境界。道得即下笠就是:能講到相應,我就把這個鬥笠拿下來。[如是叁問],道得即下笠。[俱胝無對],因爲他沒開悟。[尼便去。俱胝曰:天勢稍晚,且留一宿xiu。尼雲:道得即宿su]。道得即宿就是住下來,你說得上,我就住一宿。[胝又無對,尼便行],就走了。[胝歎曰]感歎的說:[我雖具丈夫之形,而無丈夫之氣!遂發憤要明此事,擬棄庵往諸方參學],要去往諸方參學。以前有一個居士來,也是要學這樣子,他就是要學這個,他看了這一段公案。他碰到師父,他要學這個,我說:中午吃飯啊!他說:道得即吃!我說:過來,過來!啪!裝什麼裝神弄鬼,搞什麼東東,吃飯去!他嚇一跳,跑開了!
有的人不明禅意,有一個比丘,我就很贊歎了,幾年前有一個比丘來我的客廳,他說:師父,什麼叫做緣起如幻?什麼是佛法?我說:我不懂。他說:慧律法師,佛法你會嗎?我說:我不會。他說:哎呀,我問了很多人,他都回答得不好,我想來這裏了解一下。他走出那個客廳大門的時候,我說:法師!鼓一下,(師父舉手拍掌)。就這樣,這個掌鼓了很大,他:喔!拜一拜,他也拜一拜。知道吧,緣起如幻就是如此,聲音無自性,萬法皆如是,緣起即現,緣滅即散,空無自性,就是緣起如幻。
[其夜山神告曰:不須離此,明日有肉身菩薩至,爲和尚說法。次日天龍禅師到庵,胝乃迎禮,具陳前事,龍要胝作尼問]。這個天龍禅師就說:你裝作那個比丘尼,來問我這個問題。[胝曰:道得即下笠!天龍豎一指,俱胝忽然大悟。後來道風大振,凡有所問,只豎一指,至臨終謂衆曰:吾得天龍一指禅,直至于今用不盡。要會麼?]要會麼?就是要不要體會一下呢?[豎起指頭便脫去],生死自在,豎起指頭便脫去,[倘向指頭上會],如果你在指頭上會,不知道這個指頭是指塵、外境,生滅,動性的,心性不動;往指頭裏面找,徜向,假如一個人不懂得禅,向指頭裏面去體會,[則千錯萬錯!若能了知豎指屬動,見性不動,則可親見主人翁矣!初對外境顯不動竟]。其實這個一指還有其它的含義,重點是什麼?重點就是絕對,心境一如。知道吧!心是絕對,境其實是絕對,一粒沙是空,是絕對,萬法、無量恒河沙的世界,還是一樣,還是空,一粒沙是絕對,一棵樹是絕對,一座山是絕對,絕對的空。一顆星球是絕對的空,無量塵沙世界,都是佛陀所講的畢竟空,若見諸相非相,就是空,無相不空,指頭、大拇指就是絕對,心性絕對,大拇指就是絕對。沒有任何語言、沒有任何文字,它就是存在,不需要言語,這個指頭就是這樣子,道得即下笠,忽然大悟!以後每一個居士來這裏摺紙的時候、工作的時候清廁所,我看到居士就(法師伸拇指)……他就:喔,師父!您中午吃一碗喔?他就會這樣講。
[巳二 對內身顯不動]
[如來于是,從輪掌中,飛一寶光,在阿難右,即時阿難回首右盼;又放一光,在阿難左,阿難又則回首左盼。佛告阿難:汝頭今日何因搖動?阿難言:我見如來出妙寶光,來我左右,故左右觀,頭自搖動]。
[上科對外境,而分動、靜尚疏;此科就內身],來檢視一下。[而分動、靜則親],你親身體驗。[以內身親爲自體,其興見性,動、靜難分。佛要令阿難,更于自身中,親見不動之體,故從輪掌中,飛一寶光,在阿難右,令其回首右盼;又放一光,在阿難左,令其回首左盼。故問阿難:汝頭今日因何搖動?要阿難說出,觀光動頭],看到佛現之光,動了這個頭。[方可辨于見性之動、靜耳]。
[阿難,汝盼佛光,左右動頭,爲汝頭動?爲複見動?世尊!我頭自動,而我見性,尚無有止,誰爲搖動]?
[止]就是靜,我連靜相都沒有,誰在動?因爲我們的清淨自性,是遠離動相、動跟靜的,遠離一切相的,是寂滅的。[上科阿難于外境見性,所分動、靜,已蒙印可;此科佛欲就內身勘驗頭、見,誰動、誰靜,看阿難能否于搖動身中,親見不動真體。正脈雲:世人認見是眼],世間人總是把看到的東西認爲是眼睛在作用。[故頭搖眼轉,宛似見性亦動],好象見性在動。[今阿難因佛上文說破,見不屬眼],它是獨立存在的。[已覺此見,離眼獨立,湛然滿前,自試頭之搖,何幹于見?是以直答:我頭自動,而我見性,尚無有止靜也],無有止就是靜了,[誰爲搖動。即所謂而我見性,尚且無有靜相可得,如何更有搖動]?
[頭之與見,同在阿難當人分上,今于自身上,能分動、靜,自然較勝從前認眼爲見多矣!阿難此時,能于搖動身境之中,分出不動之見性,由聞上科,彼無眼者,非見全無,又既能矚暗,見何虧損]?見何所虧?[已領見性脫根脫塵,離緣獨立。又聞陳那解說,客、塵,主、空之義,複明常住不動之義,故一經如來勘驗,能于動搖身境之中,說出不動之見性。細究阿難,此時解悟,雖經如來印可,實屬從外入者,不是從內發出,佛但以所答不謬而許之。何以見得,阿難不是從內發出?觀下科意請如來,顯出身、心二者之中,發明何爲虛妄生滅無常性,何爲真實不生滅常住性,便知]。所以,阿難在這個地方,稍稍有點悟,還不是大徹大悟。
[宗家多向根身,接引學人。昔無業禅師,初見馬祖,問曰:叁乘文學,粗窮其旨],粗窮其旨就是:大概了解它的宗旨。[嘗聞禅門,即心是佛,實未能了!]這句意思是說:叁乘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不是最上乘喔,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。叁乘文學,就是叁乘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所記載的文字,粗窮其旨。窮就是: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。嘗聞禅門,即心是佛,實未能了。[祖曰:只未了的心即是],就是你所未的心當下空,就是[更無別物。]這個無業禅師說[業曰:如何是祖師西來,密傳心印?祖曰:大德正鬧在,且去別時來。]上面幾個問題其實都是多余的,自性本來就空。大德!你繼續問就繼續鬧。所以,大德正鬧在,你繼續問就繼續鬧,即心就是佛,沒有東西可以問,沒有東西可以答,你繼續問就是繼續鬧。且去元時來,先離開一下,下次再來。[業才出,祖召雲:大德!業回首,祖曰:是甚麼?業便領悟],喔,原來如此。見性無可說、無可答,所有的問都是多余的,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。[乃禮拜。祖曰:“這鈍漢,禮拜作麼?][這鈍漢]意思就是說:有一點點責備的意思,悟即是,這個[鈍漢]就是莽漢、莽撞的意思,這個鈍漢禮拜做什麼呢?悟就是即心即佛了,禮拜做什麼?就是爲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?
[又五泄靈默禅師,遠谒石頭,便問:一言相契即住,不契即去。]如果你講相應,我就住;不契合,我就離開。[石頭據坐不答,泄便行]五泄禅師便行,就走了。[頭隨後召雲]石頭禅師隨後召雲說:[阇黎!]現在我們所講的阿阇黎,就是我們的親教師,或者是教授師,就是阿阇黎。[泄回首,頭曰:從生至死,祗是這個,回頭轉腦作麼?]我先從事相來解釋,打從你出生,一直到你死亡,都不離這個自性,只是這個,這個回頭轉腦是多余的。這個有更深一層的含義:從分別心死的那一刻,就是自性顯現的時候,從分別心的生,一直到分別的死,就是見性。從分別心生一直到分別死的見性,只是這個就是見性,如來藏性,每一個都具足,回頭轉腦做什麼?[泄于言下大悟,乃拗折拄杖],這個[拗]就是用手把東西折斷,[拄]就是支撐著東西以借力。拄仗,就是把這拐仗折斷。[而棲止焉]。古人沒有碰到大善知識則已;碰到大善知識,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的。不是像現在的人,現在的人,你要勸他來聽經聞法都很困難。你告訴他:你要好好的安住,他還是住不下來;不要說碰到善知識要住,就是拜他住,他也不要。跟以前人的求道,是完全差距很大的!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識,一輩子都不離開的。[且道無業、五泄二人,回頭轉腦,便爾悟去],這個功夫,[較阿難相去幾何]?
[佛言:如是]。答對了。
[眼中見性,湛然圓滿,超然獨立,不特與外境無幹,而與內身亦不相幹。又非但無有動相,並靜相亦不可得,誠所謂這個見性,內脫根身,外遺世界,身、境兩不相幹,動、靜二皆不屬]。其實這二個關鍵在哪裏?關鍵在無所住。身、境兩不相幹,關鍵在無住;動、靜二皆不屬,就是無住,根、塵統統離。[若能親見根中,不動搖之定體,即是奢摩他,微密觀照,最初方便也。故佛複印可曰:“如是”。叁正顯不動竟]。
[辰四 普責迷認 (分叁)]
[巳初 取昔所悟客塵]
[于是如來,普告大衆:若複衆生,以搖動者,名之爲塵;以不住者,名之爲客]。
[如來普告,意在令衆鹹知,客、塵、主、空之義。若複衆生一句,上下當補足其意,于後四句,方易領會。乃曰:汝等已明客、塵之義者,則不必說;若複有衆生,未解客、塵之義者,即當以搖動者,名之爲塵,以不住者,名之爲客,不獨頭之搖動是塵,凡一切動相,皆屬塵義。又不獨佛手開、合不住是客,凡一切不住,皆屬客義],不住就是生滅,一時一刻也停不下來,所以,不住就是緣起假相,生滅的意思,凡一切都是生滅,皆屬于客意。[初取昔所悟客塵竟]。
[二 令觀現前主空]
[汝觀阿難,頭自搖動,見無所動;又汝觀我,手自開合,見無舒卷]。
師父先解釋一下:說,你看這個阿難,頭自己在那邊搖動;可是,見性並沒有動。又汝觀我,手自開合,見無舒卷,[舒]就是伸開來,[卷]就是卷回來。[此令衆轉觀,恐其未解,常住不動,主、空之義者,故令就阿難身境驗之。乃曰:汝等倘未解主、空之義,但觀察阿難,頭自搖動、塵也;見無所動,空也;又汝觀我,手自開合,客也;阿難見無舒卷],怎麼樣?[主也。而客、塵;主、空之義,豈不曆曆分明;若悟主、空,自不被客、塵煩惱所誤矣]!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六根、六塵皆是生滅,你只要不要住著。[二令觀現前主空竟]。
[巳叁 怪責自取流轉]
[雲何汝今,以動爲身?以動爲境?從始洎終,念念生滅]?
雲何就是責怪,你以這個動爲身、爲境,動就是生滅了。把這個生滅當作自己的身,把這個生滅的外境,當作是以爲實在的外境,卻拼了老命一直執著。所以,從始及終,從始到最後,都是念念生滅。所以,這個天地之下,就沒有一物可以值得你執著。
[雲何是責、怪之詞。承上客、塵,主、空之義,明如指掌],[明]就是清楚,清楚就象見到自己的指掌;[應當舍客、塵、動搖之身境,而取主、空不動之見性。雲何汝等,仍以動者爲實身,以動者爲實境,猶故不舍客塵之身境,而取主、空之見性,反乃從始洎終,于身妄執爲實我,于境妄執爲我所]。諸位!這二個要畫雙紅線,爲什麼要多加一個[妄]?就是活在虛妄的世界,不知道,醒不過來!于身妄執爲實我,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嗎?方法要對嗎?所以,要放下這個四大的假我。于境妄執爲我所,你現在所有的財色名食睡,房地産、什麼老公、老婆,諸位!沒有一樣不是妄,于境妄執爲我所,[此屬我執;又執身境,心外實有,不了萬法唯心,此屬法執。念念隨我、法二執以生滅,豈不自誤哉?念念即意識妄心;始、終二字,遠則無始爲始,今世爲終;近則生爲始,而死爲終,二皆可通]。
[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,性心失真,認物爲己,輪回是中,自取流轉]。
你看!自取流轉,沒有人讓你痛苦,是我們讓自己痛苦。我們讓自己掉進去生滅無常、假相當中,痛苦,而沒有辦法脫離。所以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,性心失真,認物爲己,認外物是自己的,認這個四大爲自己的色身,認爲外境是自己所擁有的,生滅執著不斷,輪回是中,自取流轉。
[承上既已認妄,則必遺真。故曰遺失真性。顛倒者:認妄遺真,而真妄顛倒,此屬惑;行事者:依顛倒之惑,而于妄身、妄境,妄生取舍,此屬業]。你看!統統加一個[妄],妄身、妄境,妄生取舍,都是妄。此屬于業,業也是妄。[既經依惑起業,而于本具寂常之性,妙明真心,竟失其真,反認內四大妄身爲我,外四大妄境爲我所,是所謂認物爲已,隨身口意,造種種業。輪回是中:即舍身受身,于妄身妄境之中,妄生纏縛],我捆住你,你捆住我,互相捆來捆去,愛他要讓他解脫,不要讓他束縛。[不得解脫,受生死苦。此依惑造業,依業受報,自作自受,實非天造地設,亦非人與],也不是上天給你的,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是怎麼樣?自己得來,自己造的業,自己所受的果報。[故曰:自取流轉。流是遷流,轉是輪轉,生死死生,循環不失,亦寓],[寓]就是含有深的意思,[深警之意]。[此科以見性,離身、離境,凝然本不動搖,四義],叫做妙、明、寂、常[中是寂常義],[二顯見不動竟]。
希望大家都能夠明心見性,懷著佛陀的慈悲喜舍心,能夠享受生命,下課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