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的心像佛,面相慢慢就会像佛了;你也可以啊,不止是我,面随心转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?他就是化妆师,他化妆你的心,把你那些贪瞋痴丢掉,存在一颗慈悲喜舍的心,什么统统懂得喜悦;什么统统懂得感恩,不要一股脑子里面,把所有全世界的人,都当作敌人,什么人都跟他过意不去,完全都卡死在这个观念里面,不可以的!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我们的生命是喜悦的,不是苦恼的。[自不至为境所夺矣]!
[此文双兼直、曲二指],[直指]就是单刀直入,直指人心,明心见性的意思。[曲]就是通过语言、文字方便,让你悟入自性。所以,直、曲。[如果如来但屈指开、合,不形审问,阿难即礼拜默领,不分动、静,何异教外别传之旨]?这个直、曲,也可以当作是指头伸直,或者是指头弯曲成拳;当然这个是相,我们讲的是性。所以,[直]是单刀直入叫你见性,[曲]是透过语言、文字教化你。如果如来但屈指开、合,不形审问,阿难即礼拜默领,不分动、静,何异教外别传之旨?那么这里,直、曲也可以说:当作是指头方便来解释。[因有问有答,故曰双兼直、曲二指]。[曲]就是方便,用方便让你悟入自性;[直]就是让你单刀直入见性;[曲]就是方便说。[而宗门竖指]竖一只大拇指、[伸拳,发明于人者],启发心性于人,叫做发明于心,[发]就是启发;[明]就是心性。启发心性于人,[多本如来舒拳屈指之意],[本]就是依、依靠,多,统统是依靠如来舒拳屈指之意。[令人自见自悟也]。
[昔俱胝和尚]俱胝禅师,[初住庵时,有一尼名实际]比丘尼,[到庵直入],就一直冲进去,脚步没停。[更不下笠]斗笠,连戴在身上的那个斗笠都没拿下来。[持锡绕禅床三匝云:道得即下笠。]说得相应,道得就是:你只要说出来,道出你心中的境界。道得即下笠就是:能讲到相应,我就把这个斗笠拿下来。[如是三问],道得即下笠。[俱胝无对],因为他没开悟。[尼便去。俱胝曰:天势稍晚,且留一宿xiu。尼云:道得即宿su]。道得即宿就是住下来,你说得上,我就住一宿。[胝又无对,尼便行],就走了。[胝叹曰]感叹的说:[我虽具丈夫之形,而无丈夫之气!遂发愤要明此事,拟弃庵往诸方参学],要去往诸方参学。以前有一个居士来,也是要学这样子,他就是要学这个,他看了这一段公案。他碰到师父,他要学这个,我说:中午吃饭啊!他说:道得即吃!我说:过来,过来!啪!装什么装神弄鬼,搞什么东东,吃饭去!他吓一跳,跑开了!
有的人不明禅意,有一个比丘,我就很赞叹了,几年前有一个比丘来我的客厅,他说:师父,什么叫做缘起如幻?什么是佛法?我说:我不懂。他说:慧律法师,佛法你会吗?我说:我不会。他说:哎呀,我问了很多人,他都回答得不好,我想来这里了解一下。他走出那个客厅大门的时候,我说:法师!鼓一下,(师父举手拍掌)。就这样,这个掌鼓了很大,他:喔!拜一拜,他也拜一拜。知道吧,缘起如幻就是如此,声音无自性,万法皆如是,缘起即现,缘灭即散,空无自性,就是缘起如幻。
[其夜山神告曰:不须离此,明日有肉身菩萨至,为和尚说法。次日天龙禅师到庵,胝乃迎礼,具陈前事,龙要胝作尼问]。这个天龙禅师就说:你装作那个比丘尼,来问我这个问题。[胝曰:道得即下笠!天龙竖一指,俱胝忽然大悟。后来道风大振,凡有所问,只竖一指,至临终谓众曰:吾得天龙一指禅,直至于今用不尽。要会么?]要会么?就是要不要体会一下呢?[竖起指头便脱去],生死自在,竖起指头便脱去,[倘向指头上会],如果你在指头上会,不知道这个指头是指尘、外境,生灭,动性的,心性不动;往指头里面找,徜向,假如一个人不懂得禅,向指头里面去体会,[则千错万错!若能了知竖指属动,见性不动,则可亲见主人翁矣!初对外境显不动竟]。其实这个一指还有其它的含义,重点是什么?重点就是绝对,心境一如。知道吧!心是绝对,境其实是绝对,一粒沙是空,是绝对,万法、无量恒河沙的世界,还是一样,还是空,一粒沙是绝对,一棵树是绝对,一座山是绝对,绝对的空。一颗星球是绝对的空,无量尘沙世界,都是佛陀所讲的毕竟空,若见诸相非相,就是空,无相不空,指头、大拇指就是绝对,心性绝对,大拇指就是绝对。没有任何语言、没有任何文字,它就是存在,不需要言语,这个指头就是这样子,道得即下笠,忽然大悟!以后每一个居士来这里摺纸的时候、工作的时候清厕所,我看到居士就(法师伸拇指)……他就:喔,师父!您中午吃一碗喔?他就会这样讲。
[巳二 对内身显不动]
[如来于是,从轮掌中,飞一宝光,在阿难右,即时阿难回首右盼;又放一光,在阿难左,阿难又则回首左盼。佛告阿难:汝头今日何因摇动?阿难言:我见如来出妙宝光,来我左右,故左右观,头自摇动]。
[上科对外境,而分动、静尚疏;此科就内身],来检视一下。[而分动、静则亲],你亲身体验。[以内身亲为自体,其兴见性,动、静难分。佛要令阿难,更于自身中,亲见不动之体,故从轮掌中,飞一宝光,在阿难右,令其回首右盼;又放一光,在阿难左,令其回首左盼。故问阿难:汝头今日因何摇动?要阿难说出,观光动头],看到佛现之光,动了这个头。[方可辨于见性之动、静耳]。
[阿难,汝盼佛光,左右动头,为汝头动?为复见动?世尊!我头自动,而我见性,尚无有止,谁为摇动]?
[止]就是静,我连静相都没有,谁在动?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,是远离动相、动跟静的,远离一切相的,是寂灭的。[上科阿难于外境见性,所分动、静,已蒙印可;此科佛欲就内身勘验头、见,谁动、谁静,看阿难能否于摇动身中,亲见不动真体。正脉云:世人认见是眼],世间人总是把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眼睛在作用。[故头摇眼转,宛似见性亦动],好象见性在动。[今阿难因佛上文说破,见不属眼],它是独立存在的。[已觉此见,离眼独立,湛然满前,自试头之摇,何干于见?是以直答:我头自动,而我见性,尚无有止静也],无有止就是静了,[谁为摇动。即所谓而我见性,尚且无有静相可得,如何更有摇动]?
[头之与见,同在阿难当人分上,今于自身上,能分动、静,自然较胜从前认眼为见多矣!阿难此时,能于摇动身境之中,分出不动之见性,由闻上科,彼无眼者,非见全无,又既能瞩暗,见何亏损]?见何所亏?[已领见性脱根脱尘,离缘独立。又闻陈那解说,客、尘,主、空之义,复明常住不动之义,故一经如来勘验,能于动摇身境之中,说出不动之见性。细究阿难,此时解悟,虽经如来印可,实属从外入者,不是从内发出,佛但以所答不谬而许之。何以见得,阿难不是从内发出?观下科意请如来,显出身、心二者之中,发明何为虚妄生灭无常性,何为真实不生灭常住性,便知]。所以,阿难在这个地方,稍稍有点悟,还不是大彻大悟。
[宗家多向根身,接引学人。昔无业禅师,初见马祖,问曰:三乘文学,粗穷其旨],粗穷其旨就是:大概了解它的宗旨。[尝闻禅门,即心是佛,实未能了!]这句意思是说:三乘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不是最上乘喔,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。三乘文学,就是三乘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所记载的文字,粗穷其旨。穷就是: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。尝闻禅门,即心是佛,实未能了。[祖曰:只未了的心即是],就是你所未的心当下空,就是[更无别物。]这个无业禅师说[业曰:如何是祖师西来,密传心印?祖曰:大德正闹在,且去别时来。]上面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多余的,自性本来就空。大德!你继续问就继续闹。所以,大德正闹在,你继续问就继续闹,即心就是佛,没有东西可以问,没有东西可以答,你继续问就是继续闹。且去元时来,先离开一下,下次再来。[业才出,祖召云:大德!业回首,祖曰:是甚么?业便领悟],喔,原来如此。见性无可说、无可答,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,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。[乃礼拜。祖曰:“这钝汉,礼拜作么?][这钝汉]意思就是说: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,悟即是,这个[钝汉]就是莽汉、莽撞的意思,这个钝汉礼拜做什么呢?悟就是即心即佛了,礼拜做什么?就是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?
[又五泄灵默禅师,远谒石头,便问:一言相契即住,不契即去。]如果你讲相应,我就住;不契合,我就离开。[石头据坐不答,泄便行]五泄禅师便行,就走了。[头随后召云]石头禅师随后召云说:[阇黎!]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阇黎,就是我们的亲教师,或者是教授师,就是阿阇黎。[泄回首,头曰:从生至死,祗是这个,回头转脑作么?]我先从事相来解释,打从你出生,一直到你死亡,都不离这个自性,只是这个,这个回头转脑是多余的。这个有更深一层的含义:从分别心死的那一刻,就是自性显现的时候,从分别心的生,一直到分别的死,就是见性。从分别心生一直到分别死的见性,只是这个就是见性,如来藏性,每一个都具足,回头转脑做什么?[泄于言下大悟,乃拗折拄杖],这个[拗]就是用手把东西折断,[拄]就是支撑着东西以借力。拄仗,就是把这拐仗折断。[而栖止焉]。古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则已;碰到大善知识,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。不是像现在的人,现在的人,你要劝他来听经闻法都很困难。你告诉他:你要好好的安住,他还是住不下来;不要说碰到善知识要住,就是拜他住,他也不要。跟以前人的求道,是完全差距很大的!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,一辈子都不离开的。[且道无业、五泄二人,回头转脑,便尔悟去],这个功夫,[较阿难相去几何]?
[佛言:如是]。答对了。
[眼中见性,湛然圆满,超然独立,不特与外境无干,而与内身亦不相干。又非但无有动相,并静相亦不可得,诚所谓这个见性,内脱根身,外遗世界,身、境两不相干,动、静二皆不属]。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?关键在无所住。身、境两不相干,关键在无住;动、静二皆不属,就是无住,根、尘统统离。[若能亲见根中,不动摇之定体,即是奢摩他,微密观照,最初方便也。故佛复印可曰:“如是”。三正显不动竟]。
[辰四 普责迷认 (分三)]
[巳初 取昔所悟客尘]
[于是如来,普告大众:若复众生,以摇动者,名之为尘;以不住者,名之为客]。
[如来普告,意在令众咸知,客、尘、主、空之义。若复众生一句,上下当补足其意,于后四句,方易领会。乃曰:汝等已明客、尘之义者,则不必说;若复有众生,未解客、尘之义者,即当以摇动者,名之为尘,以不住者,名之为客,不独头之摇动是尘,凡一切动相,皆属尘义。又不独佛手开、合不住是客,凡一切不住,皆属客义],不住就是生灭,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,所以,不住就是缘起假相,生灭的意思,凡一切都是生灭,皆属于客意。[初取昔所悟客尘竟]。
[二 令观现前主空]
[汝观阿难,头自摇动,见无所动;又汝观我,手自开合,见无舒卷]。
师父先解释一下:说,你看这个阿难,头自己在那边摇动;可是,见性并没有动。又汝观我,手自开合,见无舒卷,[舒]就是伸开来,[卷]就是卷回来。[此令众转观,恐其未解,常住不动,主、空之义者,故令就阿难身境验之。乃曰:汝等倘未解主、空之义,但观察阿难,头自摇动、尘也;见无所动,空也;又汝观我,手自开合,客也;阿难见无舒卷],怎么样?[主也。而客、尘;主、空之义,岂不历历分明;若悟主、空,自不被客、尘烦恼所误矣]!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六根、六尘皆是生灭,你只要不要住着。[二令观现前主空竟]。
[巳三 怪责自取流转]
[云何汝今,以动为身?以动为境?从始洎终,念念生灭]?
云何就是责怪,你以这个动为身、为境,动就是生灭了。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,把这个生灭的外境,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,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。所以,从始及终,从始到最后,都是念念生灭。所以,这个天地之下,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。
[云何是责、怪之词。承上客、尘,主、空之义,明如指掌],[明]就是清楚,清楚就象见到自己的指掌;[应当舍客、尘、动摇之身境,而取主、空不动之见性。云何汝等,仍以动者为实身,以动者为实境,犹故不舍客尘之身境,而取主、空之见性,反乃从始洎终,于身妄执为实我,于境妄执为我所]。诸位!这二个要画双红线,为什么要多加一个[妄]?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,不知道,醒不过来!于身妄执为实我,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吗?方法要对吗?所以,要放下这个四大的假我。于境妄执为我所,你现在所有的财色名食睡,房地产、什么老公、老婆,诸位!没有一样不是妄,于境妄执为我所,[此属我执;又执身境,心外实有,不了万法唯心,此属法执。念念随我、法二执以生灭,岂不自误哉?念念即意识妄心;始、终二字,远则无始为始,今世为终;近则生为始,而死为终,二皆可通]。
[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,性心失真,认物为己,轮回是中,自取流转]。
你看!自取流转,没有人让你痛苦,是我们让自己痛苦。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、假相当中,痛苦,而没有办法脱离。所以,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,性心失真,认物为己,认外物是自己的,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,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,生灭执着不断,轮回是中,自取流转。
[承上既已认妄,则必遗真。故曰遗失真性。颠倒者:认妄遗真,而真妄颠倒,此属惑;行事者:依颠倒之惑,而于妄身、妄境,妄生取舍,此属业]。你看!统统加一个[妄],妄身、妄境,妄生取舍,都是妄。此属于业,业也是妄。[既经依惑起业,而于本具寂常之性,妙明真心,竟失其真,反认内四大妄身为我,外四大妄境为我所,是所谓认物为已,随身口意,造种种业。轮回是中:即舍身受身,于妄身妄境之中,妄生缠缚],我捆住你,你捆住我,互相捆来捆去,爱他要让他解脱,不要让他束缚。[不得解脱,受生死苦。此依惑造业,依业受报,自作自受,实非天造地设,亦非人与],也不是上天给你的,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,是怎么样?自己得来,自己造的业,自己所受的果报。[故曰:自取流转。流是迁流,转是轮转,生死死生,循环不失,亦寓],[寓]就是含有深的意思,[深警之意]。[此科以见性,离身、离境,凝然本不动摇,四义],叫做妙、明、寂、常[中是寂常义],[二显见不动竟]。
希望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,怀着佛陀的慈悲喜舍心,能够享受生命,下课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