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十一张DVD
[卯三 显见不灭 (分四)]
[辰初 会众作意请]
[二 启匿王出词别请]
[三 如来征显不灭]
[四 王等极为庆喜]
[今初]
前面两个段落:显见是心,显见不动,接下来,我们要显示这个见性是不灭的,不灭就是不生,不生就是不灭。
[尔时阿难,及诸大众,闻佛示诲,身心泰然!念无始来,失却本心,妄认缘尘,分别影事。今日开悟,如失乳儿,忽遇慈母,合掌礼佛]。
这一段讲得很好,非常好!中间那几句,可是非常重要。念无始来,失却本心,失去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,而妄认缘尘,虚妄的去攀缘,缘起的假相。这个[尘]重要的意思就是:凡是会引起你的执着、分别、烦恼、迷惑、颠倒的,这个统统叫做尘。分别影事,注意那个[影]字,影就是影现,就是把元素凑合在一起,而我们误认为它是真实性,问题,所有的问题,统统出在这个地方。你为什么会执着,就是因为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,不知道那个是缘起生灭无常的假相,不知道万法不可得,不知道这一层的道理。所以,今日开悟,就象失乳儿,忽遇慈母,合掌礼佛。
说:[此文礼佛之前,乃经家所叙,愿闻之后,为会众意请]。[为会]就是大会;[众]就是大众;[意]就是之意;[请]就是而请,为大会大众之意而请,叫做为会众意请,为了大会的大众之意而请。[闻佛示诲],教诲,[身心泰然者]:什么意思呢?[前闻能推非心之斥],能推为非真心,前面讲的妄识非心。这个时候,佛陀斥责他的时候,阿难非常惊讶,[矍然惊怖]!矍然惊怖就是惊视的样子。[复闻离尘无体之验],诸位!离尘无体性,跟离尘有体性,只要你记得这个,就好修行。离尘无自体性就是妄心、妄识;离尘有自体性,就是真心,就是明心见性、如来藏、真如。因此,复闻离尘无体之验,[默然自失],上不去,下不来,叫做默然自失。[身心皆不自在。今者闻佛指示,盲人瞩暗,见性是心],所以,前面讲的:显见是心,显示这个见性是心,不是眼。第一段落显见是心,如果后面加二个字,意思就更清楚了,[非眼],不是眼睛,显见是心非眼,那意思就完全清楚了。[训诲客尘、主、空,见性不动,了知见不属眼,性元不动,非同妄识之无体,故得身心泰然],身心泰然就是[(安舒自得貌)]。
[念无始来者:抚今追昔],抚今,这个[抚]本来是掌握的意思,但现在呢?当作观照。好好的观照今天,好好的追想过去。[追念最初一念,无始无明,妄动以来,转如来藏,而为识藏],把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,转作会分别的识藏。[虽具识精元明,缘所遗者(自缘不及非失似失)],也就是如来藏性一念不觉,变成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再来第二念,转第七意识;第七意识,第三能变就转前六识。所以,转出来转不回去。就象深山里面的矿,没有开采出来,矿是金,可是,不有调理过,没有把它这个瑕疵经过高温融解,去除瑕疵,没有办法变成纯金。所以,自缘不及,就是没有办法缘回去,众生都是往外的,很少能回光返照,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所以,非失似失,[遗此本明,虽终日行,而不自觉],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子。[故曰失却本有真心]。因此,佛陀的教育就是觉性的教育,当我开始进入佛学社的时候,师父发现,人生、宇宙当中,就是佛法的真理讲得最究竟跟透彻,认识自己的本心。[既已迷真,势必认妄],既然已经迷了这个真心,一定会认为这个能分别、能推测的妄识心,怎么样?为自己的心。[认内摇外奔,昏扰扰相],这是什么意思呢?[认内]就是把内在的这一颗意识心认为:这个就是我的心!然后,因为五欲六尘一现前,就开始摇动、攀缘、往外奔,所以叫做认内摇外奔,昏扰扰相。这个内摇——意识心;外奔——攀缘外境。每天都是过这种日子,从来没有醒过,昏扰扰相。[以为心性,故曰妄认缘尘,分别影事]。所以,记住!我们见一切相,其实是缘起如幻的假相,现在我们前面的。所以你看,过去的英雄好汉、王公贵臣为了名利,这些古人为了美女可以舍却江山,都不懂得妄认缘尘,分别影事。[能缘尘境,而起随念计度],能缘尘境,这个意识心能够攀缘外在的尘境,而起随念计度。[二种分别,随尘起灭,如尘之影,故曰缘尘分别影事,即第六意识]。
[今日开悟:即悟向之能推之心],就是悟过去的能推之心,[离尘无体为影事,今之能见之性,离根脱尘为真心,真妄分明]。六根是妄,但是,悟了,六根它就是真,他可以起作用,真心的作用。所以,真心跟妄心,他的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妄动,出在无始来的无明、妄动、习气,因为它太微细了,所以,一般人难以觉察。离根脱尘为真心,你只要把这五个字,背得很清楚,肯下功夫,离根,就是眼能缘的这些意识心不存在,它是妄;脱尘,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,都是缘起如幻,你只要离根,又能够脱尘,诸位!这一念真心,所谓真心就四个字,叫做[无所住心]就是真心。这个真心就是不会去着任何的缘起缘灭的假相。所以,真心就是如如不动,妄心就执着不停,这个真妄分明。但是,一般人要体悟到真跟妄,还是非常困难的!你讲妄心是妄执、妄分别。但是,对一个不悟道的人,他以为这个真心,是有一种真心他要去追求,这个观念又会变成是妄,舍掉这个妄,又要去追求一种真,这个真也是妄。所以,你一定要体悟到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那个[本]字很重要,达妄本来就空,不需要去除;知真本有,知道这个真心它是本有的,如果除掉妄你又立一个真心,那么这个真心还是妄。所以,刚开始的时候,实在很难进入这个绝对的状态,进入不二法门,非常非常困难。到了绝对的如来藏性的时候,没有妄心,也绝对没有真心,也不可以立一个真心,因为那个真心本来就存在的,如何可以头上安头呢?众生是二分法的,去妄他就求真,这是天经地义的了。是不是?这是佛陀不得已的说法,在修行的次第上,你没有觉悟的时候,没有进入绝对的真空、寂灭的状态的时候,只好这样讲:叫你舍妄求真,这是佛不得已的苦衷,他才这样讲的。到了悟到了,绝对心性的时候,妄不必舍,它本来就空,舍什么呢?真心也不可求,求什么真心,自性本自具足。六祖不是讲吗?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能生万法,你看!这个不是很清楚了吗?因此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,是很困难的,要叫他进入绝对的涅槃状态,是非常辛苦的。因为他总是用他一种意识心,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去;可是,你没有这一层勉强的功夫,没有办法进来。所以,对不悟道的人就是,修也不对,不修也不对,修就是生灭法了;不修就是无明,不修行怎么行呢?它的困难度就是在这个地方。师父!那我这样修行也不对,因为修行不能进入无为法,无为法动、静都不可得,修就是动。令身口意契入某一种状态,叫做修,修行不对;不修,不修也不对啊,不修,无明搁在那个地方,断不了啊!这个就是最困难的。悟了就什么都统统……讲修行也对,讲无修也对。讲修行,修行就断掉习气;讲无修,无修就是本来具足了,所以,问题就是在这个悟跟迷。好!这悟跟迷问题就来了,如果你悟了一个迷,这个悟还是迷;你放下这个迷跟悟,才能进入真正的心性的绝对。所以,悟也不对,悟也是头上安头,慢慢的体会,慢慢的理解,佛法的难度就是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地方。
[借喻以明,悲庆之意]。悲过去,[庆]就是庆今,感叹过去,庆幸今天之意。所以,禅宗讲: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这一颗佛的不生不灭的清净心,不认识,你怎么修行成佛呢?[前者认妄,如失乳儿,身命将绝,何等可悲]?前面就是认这个妄心,就像失去乳的这个小儿,小孩子没有奶,他一定会死的。[今获见性。如遇慈母,慧命可续,曷胜庆幸]?[曷胜]就是何等,庆幸。[是以合掌礼佛,谢前请后]。
经文,[愿闻如来,显出身心,真妄虚实,现前生灭,与不生灭,二发明性]。
[此乃意请。前既悟头动],头自已在动,[见性不动,已于妄身中,悟明真性],那个不动的真性。[复经如来印可,何以还要求佛,显出真妄虚实?因佛责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,遂疑既具]既然具足了[不动见性,何以复责遗失?故愿如来,向吾人身心之中,显出何者是虚妄,现前有生灭,何者是真实,现前不生灭。二发明性:二即身、心二者。以不动见性之真心,不离动摇四大之色身],困难困难在,我们这个神经系统感受性很强,看到什么东西是很容易执着。所以,要把这个四大的神经妄动统统放下,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。所以,我们的觉受是很强的,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是非常强的,因此众生要修学佛道,的确有相当的困难度。[则身、心二者之中:一动一不动;一真一妄;一虚一实;一生灭一不生灭。求佛于身心二者之中,一一发挥证明,谁是虚妄生灭无常性,谁是真实不生灭常住性,令众决定取舍,以免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也。初会众作念启请竟]。
[辰二 匿王出词别请]
[时波斯匿王,起立白佛:我昔未承诸佛诲敕,见迦旃延、昆罗胝子。咸言:此身死后断灭,名为涅槃。我虽值佛,今犹狐疑,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?今此大众,诸有漏者,咸皆愿闻]。
这个波斯匿王也是受断灭见的影响,你看看底下他自己讲。那个时候,波斯匿王就起立白佛了,说:我过去还没有聆听诸佛的教诲的时候,那个时候碰到了外道,断见的外道,就是迦旃延、昆罗胝子,都这么说:此身死后断灭,名为涅槃。喔!这个可就糟糕了!这个死后断灭,那就不怕因果了,那今生今世所做的恶事,找谁拿?找谁要?那么,今生今世所修的善,谁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