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十一張DVD
[卯叁 顯見不滅 (分四)]
[辰初 會衆作意請]
[二 啓匿王出詞別請]
[叁 如來征顯不滅]
[四 王等極爲慶喜]
[今初]
前面兩個段落:顯見是心,顯見不動,接下來,我們要顯示這個見性是不滅的,不滅就是不生,不生就是不滅。
[爾時阿難,及諸大衆,聞佛示誨,身心泰然!念無始來,失卻本心,妄認緣塵,分別影事。今日開悟,如失乳兒,忽遇慈母,合掌禮佛]。
這一段講得很好,非常好!中間那幾句,可是非常重要。念無始來,失卻本心,失去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而妄認緣塵,虛妄的去攀緣,緣起的假相。這個[塵]重要的意思就是:凡是會引起你的執著、分別、煩惱、迷惑、顛倒的,這個統統叫做塵。分別影事,注意那個[影]字,影就是影現,就是把元素湊合在一起,而我們誤認爲它是真實性,問題,所有的問題,統統出在這個地方。你爲什麼會執著,就是因爲認爲這個世間是真實性的東西,不知道那個是緣起生滅無常的假相,不知道萬法不可得,不知道這一層的道理。所以,今日開悟,就象失乳兒,忽遇慈母,合掌禮佛。
說:[此文禮佛之前,乃經家所敘,願聞之後,爲會衆意請]。[爲會]就是大會;[衆]就是大衆;[意]就是之意;[請]就是而請,爲大會大衆之意而請,叫做爲會衆意請,爲了大會的大衆之意而請。[聞佛示誨],教誨,[身心泰然者]:什麼意思呢?[前聞能推非心之斥],能推爲非真心,前面講的妄識非心。這個時候,佛陀斥責他的時候,阿難非常驚訝,[矍然驚怖]!矍然驚怖就是驚視的樣子。[複聞離塵無體之驗],諸位!離塵無體性,跟離塵有體性,只要你記得這個,就好修行。離塵無自體性就是妄心、妄識;離塵有自體性,就是真心,就是明心見性、如來藏、真如。因此,複聞離塵無體之驗,[默然自失],上不去,下不來,叫做默然自失。[身心皆不自在。今者聞佛指示,盲人矚暗,見性是心],所以,前面講的:顯見是心,顯示這個見性是心,不是眼。第一段落顯見是心,如果後面加二個字,意思就更清楚了,[非眼],不是眼睛,顯見是心非眼,那意思就完全清楚了。[訓誨客塵、主、空,見性不動,了知見不屬眼,性元不動,非同妄識之無體,故得身心泰然],身心泰然就是[(安舒自得貌)]。
[念無始來者:撫今追昔],撫今,這個[撫]本來是掌握的意思,但現在呢?當作觀照。好好的觀照今天,好好的追想過去。[追念最初一念,無始無明,妄動以來,轉如來藏,而爲識藏],把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轉作會分別的識藏。[雖具識精元明,緣所遺者(自緣不及非失似失)],也就是如來藏性一念不覺,變成第八意識,第八意識再來第二念,轉第七意識;第七意識,第叁能變就轉前六識。所以,轉出來轉不回去。就象深山裏面的礦,沒有開采出來,礦是金,可是,不有調理過,沒有把它這個瑕疵經過高溫融解,去除瑕疵,沒有辦法變成純金。所以,自緣不及,就是沒有辦法緣回去,衆生都是往外的,很少能回光返照,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所以,非失似失,[遺此本明,雖終日行,而不自覺],一切衆生就是這樣子。[故曰失卻本有真心]。因此,佛陀的教育就是覺性的教育,當我開始進入佛學社的時候,師父發現,人生、宇宙當中,就是佛法的真理講得最究竟跟透徹,認識自己的本心。[既已迷真,勢必認妄],既然已經迷了這個真心,一定會認爲這個能分別、能推測的妄識心,怎麼樣?爲自己的心。[認內搖外奔,昏擾擾相],這是什麼意思呢?[認內]就是把內在的這一顆意識心認爲:這個就是我的心!然後,因爲五欲六塵一現前,就開始搖動、攀緣、往外奔,所以叫做認內搖外奔,昏擾擾相。這個內搖——意識心;外奔——攀緣外境。每天都是過這種日子,從來沒有醒過,昏擾擾相。[以爲心性,故曰妄認緣塵,分別影事]。所以,記住!我們見一切相,其實是緣起如幻的假相,現在我們前面的。所以你看,過去的英雄好漢、王公貴臣爲了名利,這些古人爲了美女可以舍卻江山,都不懂得妄認緣塵,分別影事。[能緣塵境,而起隨念計度],能緣塵境,這個意識心能夠攀緣外在的塵境,而起隨念計度。[二種分別,隨塵起滅,如塵之影,故曰緣塵分別影事,即第六意識]。
[今日開悟:即悟向之能推之心],就是悟過去的能推之心,[離塵無體爲影事,今之能見之性,離根脫塵爲真心,真妄分明]。六根是妄,但是,悟了,六根它就是真,他可以起作用,真心的作用。所以,真心跟妄心,他的問題出在哪裏?出在妄動,出在無始來的無明、妄動、習氣,因爲它太微細了,所以,一般人難以覺察。離根脫塵爲真心,你只要把這五個字,背得很清楚,肯下功夫,離根,就是眼能緣的這些意識心不存在,它是妄;脫塵,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緣起如幻,你只要離根,又能夠脫塵,諸位!這一念真心,所謂真心就四個字,叫做[無所住心]就是真心。這個真心就是不會去著任何的緣起緣滅的假相。所以,真心就是如如不動,妄心就執著不停,這個真妄分明。但是,一般人要體悟到真跟妄,還是非常困難的!你講妄心是妄執、妄分別。但是,對一個不悟道的人,他以爲這個真心,是有一種真心他要去追求,這個觀念又會變成是妄,舍掉這個妄,又要去追求一種真,這個真也是妄。所以,你一定要體悟到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那個[本]字很重要,達妄本來就空,不需要去除;知真本有,知道這個真心它是本有的,如果除掉妄你又立一個真心,那麼這個真心還是妄。所以,剛開始的時候,實在很難進入這個絕對的狀態,進入不二法門,非常非常困難。到了絕對的如來藏性的時候,沒有妄心,也絕對沒有真心,也不可以立一個真心,因爲那個真心本來就存在的,如何可以頭上安頭呢?衆生是二分法的,去妄他就求真,這是天經地義的了。是不是?這是佛陀不得已的說法,在修行的次第上,你沒有覺悟的時候,沒有進入絕對的真空、寂滅的狀態的時候,只好這樣講:叫你舍妄求真,這是佛不得已的苦衷,他才這樣講的。到了悟到了,絕對心性的時候,妄不必舍,它本來就空,舍什麼呢?真心也不可求,求什麼真心,自性本自具足。六祖不是講嗎?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能生萬法,你看!這個不是很清楚了嗎?因此對一個初學佛法的人來講,是很困難的,要叫他進入絕對的涅槃狀態,是非常辛苦的。因爲他總是用他一種意識心,想盡一切辦法要進去;可是,你沒有這一層勉強的功夫,沒有辦法進來。所以,對不悟道的人就是,修也不對,不修也不對,修就是生滅法了;不修就是無明,不修行怎麼行呢?它的困難度就是在這個地方。師父!那我這樣修行也不對,因爲修行不能進入無爲法,無爲法動、靜都不可得,修就是動。令身口意契入某一種狀態,叫做修,修行不對;不修,不修也不對啊,不修,無明擱在那個地方,斷不了啊!這個就是最困難的。悟了就什麼都統統……講修行也對,講無修也對。講修行,修行就斷掉習氣;講無修,無修就是本來具足了,所以,問題就是在這個悟跟迷。好!這悟跟迷問題就來了,如果你悟了一個迷,這個悟還是迷;你放下這個迷跟悟,才能進入真正的心性的絕對。所以,悟也不對,悟也是頭上安頭,慢慢的體會,慢慢的理解,佛法的難度就是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。
[借喻以明,悲慶之意]。悲過去,[慶]就是慶今,感歎過去,慶幸今天之意。所以,禅宗講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這一顆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不認識,你怎麼修行成佛呢?[前者認妄,如失乳兒,身命將絕,何等可悲]?前面就是認這個妄心,就像失去乳的這個小兒,小孩子沒有奶,他一定會死的。[今獲見性。如遇慈母,慧命可續,曷勝慶幸]?[曷勝]就是何等,慶幸。[是以合掌禮佛,謝前請後]。
經文,[願聞如來,顯出身心,真妄虛實,現前生滅,與不生滅,二發明性]。
[此乃意請。前既悟頭動],頭自已在動,[見性不動,已于妄身中,悟明真性],那個不動的真性。[複經如來印可,何以還要求佛,顯出真妄虛實?因佛責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,遂疑既具]既然具足了[不動見性,何以複責遺失?故願如來,向吾人身心之中,顯出何者是虛妄,現前有生滅,何者是真實,現前不生滅。二發明性:二即身、心二者。以不動見性之真心,不離動搖四大之色身],困難困難在,我們這個神經系統感受性很強,看到什麼東西是很容易執著。所以,要把這個四大的神經妄動統統放下,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。所以,我們的覺受是很強的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是非常強的,因此衆生要修學佛道,的確有相當的困難度。[則身、心二者之中:一動一不動;一真一妄;一虛一實;一生滅一不生滅。求佛于身心二者之中,一一發揮證明,誰是虛妄生滅無常性,誰是真實不生滅常住性,令衆決定取舍,以免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也。初會衆作念啓請竟]。
[辰二 匿王出詞別請]
[時波斯匿王,起立白佛:我昔未承諸佛誨敕,見迦旃延、昆羅胝子。鹹言:此身死後斷滅,名爲涅槃。我雖值佛,今猶狐疑,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?今此大衆,諸有漏者,鹹皆願聞]。
這個波斯匿王也是受斷滅見的影響,你看看底下他自己講。那個時候,波斯匿王就起立白佛了,說:我過去還沒有聆聽諸佛的教誨的時候,那個時候碰到了外道,斷見的外道,就是迦旃延、昆羅胝子,都這麼說:此身死後斷滅,名爲涅槃。喔!這個可就糟糕了!這個死後斷滅,那就不怕因果了,那今生今世所做的惡事,找誰拿?找誰要?那麼,今生今世所修的善,誰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