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二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二張DVD

  [卯四 顯見不失 (分叁)] [辰初 阿難因悟反疑前語] [二 如來發明因倒說失] [叁 深責迷倒結合前喻 今初]

  這是根據前面,前見是心,顯見不動,顯見不滅,接下來我們要講顯見不失。什麼叫做十番顯見呢?就是佛陀、世尊十次顯示這個見性,從不同的角度切入,用種種的善巧比喻,讓我們體悟到,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的不生滅的涅槃妙性。這一段顯見不失,意思就是說:我們雖然在迷,但是我們的如來藏性是沒有失去的。所以,顯見就是顯示這個見性並沒有失去,只是因爲衆生不會用,非失似失。

  經文,[阿難即從座起,禮佛合掌,長跪白佛:世尊!若此見聞,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!名我等輩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?願興慈悲,洗我塵垢]。

  這一段文字簡單,[此科顯見不失,與上科顯見不滅,俱屬常義]。這四義當中——寂、常、妙、明,四義當中,都在講這個常字。[上科顯盡未來際,究竟常住不滅];換句話說:只要見性,無量劫來的無始無明一破,他就能究竟常住于涅槃妙性。[此科顯從無始來,雖然顛倒],底下加一個字更清楚,但[不失]。沒有失去。[阿難前問答客、塵之義],這個[客]就是粗煩惱、就是見惑;[塵]比喻作細的煩惱,是比喻作思惑,所以,客、塵煩惱就是見思二惑。[以身境有動],有動就是有生滅。[如客如塵],客就是來來去去,因爲它不是主人;塵的話,陽光一照,它就浮現上來。[見性不動,如主如空],[主]就是主人;[空]就是如同虛空,這個主人是對客人講的,客人來來去去,主人常住在那邊。也就是說:生滅的意識心是刹那生刹那滅、刹那執著、刹那分別,老是動個不停,叫做生滅意識心,如客;但是本性如主人,它並沒有改變,永遠就住在那兒,也就是比喻不生滅。塵是跟虛空來作比喻的,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,這個[塵]也可以比喻作微細的思惑,微細的意識貪著,難以覺察,這個叫做塵。[佛已印可,複普告大衆,當以不住者,名之爲客],[不住]就是住不下來,他要跑。[搖動者名之爲塵],這個塵它會浮動,浮上來,飄動。所以,搖動者名之爲塵,[後乃斥責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。適聞上科佛雲:彼不變者,元無生滅,與不動之見性,絲毫不異,遂起疑問,謂若此見聞,必不生滅,即上文彼不變者,元無生滅];所以,在這裏阿難[此起疑之端也]。

  [雲何世尊,名我等輩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?此正所疑]。這正是阿難所疑問的。[阿難因後疑前,以爲性有生滅,可說遺失,既是見性不滅不動,以何因緣,佛責遺失?但我等二障所纏],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,煩惱障跟所知障所纏,就是束縛,就像拿繩子來捆住一樣,[如染塵垢],就像染汙了外面的塵垢。[願佛興大慈悲雲,而降甘露雨,洗滌我之塵垢。故佛下文答意,以因顛倒而說遺失,非因斷滅而說遺失也],顛倒的意思就是不會用,佛性用不上來,不會起佛性的作用,老是用生滅意識心在做事,卡了一層深厚的煩惱、觀念和意識型態。所以,顛倒就是說:正知正見、正覺、正法的般若智慧他不用,老是用生滅的意識心,顛倒!諸位!一個人在顛倒的時候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救不起來,他只有一個答案,就是要等待時間,他一定要慢慢的等這個人慢慢的醒……五年後,他再看今天,啊!這多麼的荒唐!或者十年後才驚覺到說:唉!我當時候怎麼會這樣子?這當時、現在在迷的時候,不管你用什麼方式,他都醒不過來,這個就是衆生。所以,我們對沒有學佛的人,我們必須要用更多的耐性、更多的慈悲,用佛菩薩的心,來寬恕、來理解,因此,要當個菩薩,他真的需要有耐性。因爲衆生他顛倒,不會用佛性的。以因顛倒而說遺失,非因斷滅而說遺失,斷滅就是不存在了。[可見非真遺失。本科全示,非失說失],非失,但是不會用,所以,佛陀只好說:失去了真性。[失本不失之相。初阿難因悟反疑前語竟]。這句話意思是說:雖然說失,但是,其實本來並沒有失去,叫做失。[失]的前面要加二個字:雖說[失去],雖然說失去,[本]的上面再加一個[但]字,但是,其實本不失。所以,這個答案很清楚,就是說:衆生他佛性不會用,很可憐,也很可惜!

  [辰二 如來發明因倒說失 (分二)]

  [巳初 即臂倒無失爲喻] [二 以心倒無失合喻]

  [巳初分叁 午初 定臂之倒相]

  [二 定臂之正相]

  [叁 明顛倒非失 今初]

  [即時如來,垂金色臂,輪手下指,示阿難言: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此雲印手,爲正爲倒?阿難言:世間衆生,以此爲倒,而我不知,誰正誰倒]。

  師父先解釋一下:就在這個時候,阿難生疑,因爲佛陀也沒辦法直接跟他講,所以,只好用種種的比喻,來讓他了解。說:即時如來,垂金色臂,輪手下指,就是把手臂垂下來,等一下佛陀就會把手臂拿上去。現在佛陀的這個輪手下指,往下垂。示阿難言說: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此雲印手,這個母陀羅手叫做印手,這個母陀羅簡單稱爲叫做印,我們密宗常常講結手印,這個就是手印的意思,印。這個母陀羅,也就是密教曼荼羅海會諸尊;曼荼羅就是壇場,這是密教曼荼羅海會諸尊各標示其內證叁昧之印,標示內證叁昧,這內證的功夫要由外相來表達。所以,未成佛果的修行人,跟諸尊之本誓相同,發的願一樣,皆爲成就叁昧涉入之義,密宗講身、口、意相應。而在手上結這個密印,所以,我們看每一尊結的手印都不一樣。我們修過安樂妙寶,我們也教過蒙山施食,這個大家都會結手印,而且也很熟練。而手上結密印屬于身、口、意叁密當中的身密,身就是要結印。蓋[印]者就是所謂標幟之義。以此方便顯諸尊內證之德,意思就是說:密宗所有的手印,都有深含的意義、義理在裏面,不是隨便的。說:如今見我母陀羅手,爲正爲倒?佛陀把他的手垂下來的時候,說:這個是正還是倒呢?阿難言:世間衆生,他把這個責任推給別人,這世間的衆生以此爲倒,阿難不敢負責,以此爲倒,而我就是阿難,不知,誰正誰倒,我不知道這個到底是正還是倒。因爲被罵怕了,被佛陀呵斥怕了,現在不敢負這個責任,說:世間人大家都說這個叫做倒嘛!我阿難不敢講那是正還是倒。

  [此即臂之正倒以喻不失],這個手臂,以是正的手臂,還是顛倒的手臂,來比喻不失,就是比喻我們的佛性並沒有失去。[以顯心之正倒,亦複不失。諸佛衆生,真性平等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減尚不減,豈有失耶?祗因顛倒,則非失說失耳。佛以心之正倒不失難知],難知就是很難去理解,心,它很微細,要講什麼念頭叫做正?什麼念頭叫做倒?衆生很難去理解,只好用手了,所以,佛陀善于比喻。[故借臂之正倒易見,令其觸類旁通,遂即垂金色臂,以千輻輪手,下指于地,示阿難言;汝見我手,爲正爲倒?當機因常遭如來當頭棒喝,不敢以己意自答,乃引世間衆生,以此爲倒,而我不知,誰正誰倒?猶言不知何者謂之正,何者謂之倒。初定臂之倒相竟]。

  [午二 定臂之正相]

  [佛告阿難:若世間人以此爲倒,即世間人,將何爲正?阿難言:如來豎臂,兜羅綿手,上指于空,則名爲正]。

  佛再進一步的逼迫他要回答,說,佛告阿難:如果世間人手指指著地,這樣叫做倒,那麼,世間人用什麼角度,來說手是爲正的呢?阿難言:如來豎臂,兜羅綿手,上指于空,這樣叫做正。佛一定要他回答。

  [佛緊就其語而追之曰:若世間人,既以此爲倒,即世間人,又將以何爲正?阿難至此,不得不言,如來豎臂,以兜羅綿手,上指虛空,則名爲正。二定臂之正相竟]。接下來說明顛倒,並沒有失去。

  [午叁 明顛倒非]

  [失佛即豎臂,告阿難言:若此顛倒,首尾相換,諸世間人,一倍瞻視]!

  這個文言文看起來,還不太容易懂,這一句的意思是說:佛馬上就豎起這個手臂,告訴阿難:若此顛倒,首尾相換,因爲本來手指是向下,首尾,手指向下,現在把它舉起來,就是手跟尾巴調換過來。若此顛倒,就是把它交換,而把,中間加二個字就更清楚了,若此顛倒,[而把]首尾交換過來。諸世間人,一倍瞻視。世間人就是不懂佛法的、沒修行的、沒證悟的,都可以這麼說。一倍瞻視是什麼意思呢?是不了解這一只手臂,本來沒有一定,這樣叫做倒,這樣叫做正,意思就是:手臂本來就沒有倒跟正,倒是你定的,正也是你定的。手臂本來就沒有倒跟正,可是你一定要強迫定位,一迷了,一定要執著,說向下叫做倒,向上叫做正,又加一迷。這個一倍就是加一倍的迷執,就是這個意思。手臂本來就沒有倒跟正,你硬要說這樣叫做倒,這樣叫做正,加一倍的迷執。意思就是:佛的手舉起來,頭往上,說這個叫做正;佛的手下垂,頭往下,這個叫做倒。一倍瞻視,瞻視就是這麼樣子來看,站在這樣的角度,加一倍的迷執來持。意思就是:手臂本來就沒有倒跟正,你硬要執著說向下叫做倒,向上叫做正,多一倍的迷執。知道吧!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換句話說:你只要定位在這個世間,你看到緣起的假相,只要定位:這個是善、這個是惡,諸位!就已經落入意識型態的觀念,只要落入這是是、這是非;這是好、這是壞,在某一個時間、某一個空間,緣起的假相,你硬要把它定位成某一種觀念,這個觀念就會卡死。所以,爲什麼叫做不思善、不思惡,就這麼時,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?也就是說:不落入意識型態的觀念,我們就是真正修行,要懂得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佛陀這一段的比喻,比喻的非常好!

  [良以手臂,本無正倒之相,但阿難隨順世間,謂如來豎臂,則名爲正。佛即豎臂,告阿難言,若此顛倒;此句即告以顛倒之名,下句乃指其顛倒之義;但是將下垂之首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