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換作上豎之尾,首尾相換而已。縱說上豎爲正,臂亦無增;下垂爲倒,臂亦不失。諸世間人,不了手臂本無一定正倒,一迷也];一迷就是産生定位上的執著;一迷就是落入無明意識型態,你只要在緣起法裏面,定位一個我、一個你、一個他、一個善、惡、事、非,那麼,所有的恩怨就會一直重複的出現,這個就叫做輪回,一迷就是輪回停不下來。爲什麼?不知道佛法是沒有內跟外的,禅是無內外的,只要一定位,一起無明,那麼,痛苦就會接踵而來。[定要執著下垂爲倒,上豎爲正,即是加一倍迷執之瞻視,即下結文,所謂迷中倍人。瞻視二字,與上汝今見我,母陀羅手,見字相照應。瞻爲仰瞻,則看上豎之首;視爲俯視,則看下垂之尾。但加一倍看法,無論說正說倒,皆不離此臂,雖說倒時,臂本不失。初臂倒無失爲喻竟]。
底下用這個心倒沒有失來比喻
[巳二 以心倒無失合喻 (分叁) ]
[午初 標名合定]
[二 身無正倒]
[叁 正倒從心 今初]
[則知汝身,與諸如來,清淨法身,比類發明,如來之身,名正遍知;汝等之身,號性顛倒]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那麼,現在就知道,你們這個身體,跟如來的清淨法身來比類、來發明、來討論的話,就衆生的身跟如來身,來作一起討論的話,如來的身叫做正遍知;這個[遍]就是滿的意思,或者是全,遍滿一切覺性。所以,佛陀就是處處相,處處無相,處處無相,就是正知、正見、正覺,所以,名正遍知,汝等之身,號性顛倒。衆生都是顛倒行事,因此我們的煩惱,其實是多余的,我們的執著也是多余的,我們用這個必定敗壞之身,想要追求無窮無盡的欲望,是絕對不可能的!要你爸爸、媽媽不死亡,是不可能的;要你最親愛的人不離開這個世間,也是絕對不可能的。我們也明明知道,將來會化作一堆骨頭,那我們又爲什麼會活得這麼辛苦呢?就是顛倒行事,佛菩薩是很憐愍衆生的,諸位今天既然聽了這個正法,就應當把每一個人的權力拿出來用,不要讓你的佛性睡著了,不要讓你的覺性睡著了。
[此以法合喻,舉生身佛身之法],第一個,[生身]就是衆生,舉這個衆生身,還有佛身的法,[合上手臂倒正之喻。承上言,手臂下垂爲倒,手臂上豎爲正。無論倒正,皆不離此臂,由是即喻觀法],比喻我們的這個觀法。[則知汝阿難之身,與諸(助語詞)如來清淨法身],爲什麼叫做清淨法身?注意看!底下那個解釋很重要,[此是離垢清淨],爲什麼講離垢呢?這個離垢有很深的含義,用大家很熟悉的名詞,千萬不要被假相黏住,這一句就是一百分了!修行就是看到現在你面前的緣起的,它統統是在騙你的清淨心,你千萬不要被假相所蒙蔽、所騙了。這個離垢,修行要抓到重點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有居士說:師父!說一個人不著相,很難啊!我說:很簡單!如果你做不到,先遠離惡緣,生死是自己的事情,別人是關心不上的,自己不給自己解脫的機會,佛菩薩就在你的前面也沒轍、也沒有辦法的!所以,自己要改變自己,自己一定要給自己一次解脫的機會,你就是很聰明、有機會的,變成佛菩薩。但是,你不給自己機會,聽了佛法當作耳邊風,右耳聽,左耳出,也不好好的冷靜思惟生命、宇宙的真理,老是在汙垢裏面打轉。那麼,苦的是自己,不是佛菩薩,也不是祖師大德,那更不是師父了,看你受苦,我很難過,但是,幫不上忙。所以,你會修行,離垢清淨,一念之間,馬上就是轉煩惱成菩提。但是,就是不肯!
[比類發明者:即生身佛身,比例形顯,自可發明,如來之身,名正遍知身;了知心包萬法,爲正知],諸位!心包萬法,這個形容還不是很貼切,把這個[包]改成[即]的話,那就叫做一百分,心就是萬法,萬法就是心,等同,沒有一法不是心,心就是萬法,萬法不離心。心包萬法,形容得並不貼切,包就是有大跟小才叫包嘛!是不是?我們被文殊講堂所包圍,那文殊講堂就大,我們小;文殊講堂在高雄,高雄包住整個文殊講堂,臺灣又包住整個高雄,地球又包住整個臺灣,太陽系又包住整個地球,無窮盡的銀河系又包住整個太陽系,那要包到幾時?有包來包去,就是有大跟小才包嘛!所以,你要記住,一動念那個就不對:我很行!要記住!意思就是:在這個世界上有比你更行的。我很平凡,也沒什麼了不起,平常心就是道,不必落入比較的觀念,就是這樣子了,平實、平常、平凡,這樣過日子了,處處相,處處無相。這個[無]字參得透,無來無去、無生無滅、無增無減,哎呀!快樂!以前講的快樂如神仙,清淨法身就現前。佛法一句會用:離垢清淨,你不能離垢,那你找不到清淨了。
[萬法唯心爲遍知;如手上豎爲正。汝等之身,執心在身內,執法居心外,號性顛倒身;如手下垂爲倒。此文不必在手臂上豎下垂,爭正爭倒。阿難說,世人以此下垂爲倒,上豎爲正,佛即順彼之說,但取臂之雖倒不失,喻明],就是用比喻來說明[心之雖迷不失也。當知真心,本無迷悟],本無迷悟是什麼意思?就是不落入迷,也絕對不動到說:我悟!悟是對迷講的,仍然不離二分法的對立的觀念。所以,當知真心,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,也無所謂的悟。爲什麼講大徹大悟呢?那是因爲對衆生講的。究竟本體,不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[但爲生佛迷悟所依,悟時名正遍知,雖悟亦無所得;迷時號性顛倒,雖迷亦本不失,不過多一分迷執而已]。這句話要特別的意思,不過多一分的迷執,諸位!聖、凡的關鍵在哪裏?聖就是不迷也不執,凡就是深深的著迷,也深入的執著,不可救拔,沒有救,你也救不起來,除非他願意讓你救。這個迷跟執就是修行的關鍵,轉迷爲悟;轉執著把它放下。[如手臂本無正倒,而爲正倒所依,上豎說正,臂無所增;下垂說倒,臂亦無失,亦不過多一倍瞻視而已。初標名合定竟]。
我們衆生常常要講顛倒的話,他才聽得懂。譬如說:農曆年到了,我們說我們多一歲,其實是不對,我們的生命又減少一年,應該講:喔!又少一歲了!但是,你跟人家講又少一歲,人家聽不懂。所以,講又多一歲其實是錯的,我們生命又少了一年,怎麼會多一歲呢?應該講我們今年又少一歲,你答對了,又少一歲,又漸漸接近死亡嘛!這樣講才對!明明被錢賺走了,卻說:我在賺錢!不對的!我們怎麼能賺錢,錢賺走了你的時間,錢賺走了你的青春,錢把你的健康,爲了賺那幾毛錢,把你的青春統統賺走了。不是你在賺錢,是錢把你的生命統統賺走了呢!所以,當我們出去的時候,你要跟老婆告假的時候,老婆!我要去給錢賺!嗯!你講對了!我要出去賺錢,你錯了,這一句是不對的!我們往樓上跑,我們在這裏講一樓、二樓、叁樓……七樓,不一定,樓上有時候就變成樓下了。好!聽不懂我舉個例子,譬如說:這是地球,如果在北極蓋樓,在北極可以說是往樓上跑,要是把樓蓋在南極就不一樣,南極在北極的對面(下面),在南極往樓上跑叫做往樓下,它是角度不一樣,你知道嗎?觀念轉得過來嗎?這個叫做觀念,這樣知道吧!叫做相對的觀念,你這個反應要快一點,正確的觀念。
[午二 身無正倒]
[隨汝谛觀,汝身佛身,稱顛倒者,名字何處,號爲顛倒?于時阿難,與諸大衆,瞪瞢瞻佛,目睛不瞬,不知身心,顛倒所在]。
我先解釋一下,說:隨汝谛觀,谛觀就是阿難!你好好的觀照一下,好好的觀察,你的身跟佛的身,你們稱爲顛倒,名字到底是爲什麼?何處,號爲顛倒?顛倒是從哪裏出來的?爲什麼叫做顛倒?前面的用手比喻,下面是倒,上面是正,這個容易知道。現在用你的本身,更貼近了,用你的身跟佛的身。前面用手臂,我們容易理解,現在隨汝谛觀,現在更進一步,你的身跟佛的身,稱顛倒者,名之何處,號爲顛倒?是到底哪裏不對勁,叫做顛倒?于時阿難,與諸大衆,瞪瞢瞻佛,目睛不瞬,一點都沒有轉動,[瞬]就是轉動。那時候,阿難不知身心,顛倒所在,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,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就是說:阿難不知道爲什麼它叫做顛倒。
[此佛明知身無正倒之相,故問阿難,令其觀察。以手之顛倒,人所易知;心之顛倒,人皆莫解,若能觀察,恍然自悟,則不至遺失真性耳。故曰:隨汝谛審觀察,汝此色身,與佛法身比較,汝身稱顛倒者,既有名字,定有相狀,何處號爲顛倒?正要阿難循名核實,谛觀身上何處,號爲顛倒之相,分明指出。于時阿難,與諸大衆,被此一問,恰似木偶,不能開口,瞪瞢瞻佛。瞪、雙目直視,瞢、昏悶不了,瞻仰于佛,目睛不瞬動也,不知身心,顛倒所在,望佛待教也。不知者,因有甚深義趣,所以不知。一、顛倒名雖在身,義乃從心]。說這個生身顛倒,到底哪裏顛倒?其實是心顛倒。[由心起顛倒,故于身上,不知顛倒相之所在;二、其相更不在心,義乃在執],諸位!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:[由迷真起執,號爲顛倒],這裏要畫雙紅線,這個就是修行的關鍵,[迷]就是沒智慧,我們用現在的心情,以前過農曆年的時候,媽媽發這個壓歲錢,對不對?喔,就很高興,放鞭炮,然後,大家都穿新衣服。雖然我們窮,但是我們有母愛,也很知足,過農曆年,大家都很熱鬧。現在悟到了:喔!緣起就是性空,過農曆年,每天都在過農曆年啊,每天都在過年啊,你只要心境把它提升,不起顛倒,沒有一天不快樂啊!爲什麼一定要農曆年叫做快樂呢?爲什麼農曆年叫做過年?
今天剛好是二00八元月四號,好!全世界都在舉辦這個跨年,電視出來,有雪梨港、紐西蘭、奧克蘭,然後,放這個煙火。美國那個廣場,進去一百萬人在那邊要跨年,如果我們沒有學佛,也會去參加那個高雄舉辦的,或者臺北什麼大型演唱會,我們也會拿一支熒光棒在那邊跟人家搖:(法師唱)你問我愛你有幾分~~~~也會跟人家一起搖,就沒有佛法,不知道這個是生滅,你就是跨年不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