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换作上竖之尾,首尾相换而已。纵说上竖为正,臂亦无增;下垂为倒,臂亦不失。诸世间人,不了手臂本无一定正倒,一迷也];一迷就是产生定位上的执着;一迷就是落入无明意识型态,你只要在缘起法里面,定位一个我、一个你、一个他、一个善、恶、事、非,那么,所有的恩怨就会一直重复的出现,这个就叫做轮回,一迷就是轮回停不下来。为什么?不知道佛法是没有内跟外的,禅是无内外的,只要一定位,一起无明,那么,痛苦就会接踵而来。[定要执着下垂为倒,上竖为正,即是加一倍迷执之瞻视,即下结文,所谓迷中倍人。瞻视二字,与上汝今见我,母陀罗手,见字相照应。瞻为仰瞻,则看上竖之首;视为俯视,则看下垂之尾。但加一倍看法,无论说正说倒,皆不离此臂,虽说倒时,臂本不失。初臂倒无失为喻竟]。

  底下用这个心倒没有失来比喻

  [巳二 以心倒无失合喻 (分三) ]

  [午初 标名合定]

  [二 身无正倒]

  [三 正倒从心 今初]

  [则知汝身,与诸如来,清净法身,比类发明,如来之身,名正遍知;汝等之身,号性颠倒]。

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那么,现在就知道,你们这个身体,跟如来的清净法身来比类、来发明、来讨论的话,就众生的身跟如来身,来作一起讨论的话,如来的身叫做正遍知;这个[遍]就是满的意思,或者是全,遍满一切觉性。所以,佛陀就是处处相,处处无相,处处无相,就是正知、正见、正觉,所以,名正遍知,汝等之身,号性颠倒。众生都是颠倒行事,因此我们的烦恼,其实是多余的,我们的执着也是多余的,我们用这个必定败坏之身,想要追求无穷无尽的欲望,是绝对不可能的!要你爸爸、妈妈不死亡,是不可能的;要你最亲爱的人不离开这个世间,也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我们也明明知道,将来会化作一堆骨头,那我们又为什么会活得这么辛苦呢?就是颠倒行事,佛菩萨是很怜愍众生的,诸位今天既然听了这个正法,就应当把每一个人的权力拿出来用,不要让你的佛性睡着了,不要让你的觉性睡着了。

  [此以法合喻,举生身佛身之法],第一个,[生身]就是众生,举这个众生身,还有佛身的法,[合上手臂倒正之喻。承上言,手臂下垂为倒,手臂上竖为正。无论倒正,皆不离此臂,由是即喻观法],比喻我们的这个观法。[则知汝阿难之身,与诸(助语词)如来清净法身],为什么叫做清净法身?注意看!底下那个解释很重要,[此是离垢清净],为什么讲离垢呢?这个离垢有很深的含义,用大家很熟悉的名词,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,这一句就是一百分了!修行就是看到现在你面前的缘起的,它统统是在骗你的清净心,你千万不要被假相所蒙蔽、所骗了。这个离垢,修行要抓到重点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有居士说:师父!说一个人不着相,很难啊!我说:很简单!如果你做不到,先远离恶缘,生死是自己的事情,别人是关心不上的,自己不给自己解脱的机会,佛菩萨就在你的前面也没辙、也没有办法的!所以,自己要改变自己,自己一定要给自己一次解脱的机会,你就是很聪明、有机会的,变成佛菩萨。但是,你不给自己机会,听了佛法当作耳边风,右耳听,左耳出,也不好好的冷静思惟生命、宇宙的真理,老是在污垢里面打转。那么,苦的是自己,不是佛菩萨,也不是祖师大德,那更不是师父了,看你受苦,我很难过,但是,帮不上忙。所以,你会修行,离垢清净,一念之间,马上就是转烦恼成菩提。但是,就是不肯!

  [比类发明者:即生身佛身,比例形显,自可发明,如来之身,名正遍知身;了知心包万法,为正知],诸位!心包万法,这个形容还不是很贴切,把这个[包]改成[即]的话,那就叫做一百分,心就是万法,万法就是心,等同,没有一法不是心,心就是万法,万法不离心。心包万法,形容得并不贴切,包就是有大跟小才叫包嘛!是不是?我们被文殊讲堂所包围,那文殊讲堂就大,我们小;文殊讲堂在高雄,高雄包住整个文殊讲堂,台湾又包住整个高雄,地球又包住整个台湾,太阳系又包住整个地球,无穷尽的银河系又包住整个太阳系,那要包到几时?有包来包去,就是有大跟小才包嘛!所以,你要记住,一动念那个就不对:我很行!要记住!意思就是:在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行的。我很平凡,也没什么了不起,平常心就是道,不必落入比较的观念,就是这样子了,平实、平常、平凡,这样过日子了,处处相,处处无相。这个[无]字参得透,无来无去、无生无灭、无增无减,哎呀!快乐!以前讲的快乐如神仙,清净法身就现前。佛法一句会用:离垢清净,你不能离垢,那你找不到清净了。

  [万法唯心为遍知;如手上竖为正。汝等之身,执心在身内,执法居心外,号性颠倒身;如手下垂为倒。此文不必在手臂上竖下垂,争正争倒。阿难说,世人以此下垂为倒,上竖为正,佛即顺彼之说,但取臂之虽倒不失,喻明],就是用比喻来说明[心之虽迷不失也。当知真心,本无迷悟],本无迷悟是什么意思?就是不落入迷,也绝对不动到说:我悟!悟是对迷讲的,仍然不离二分法的对立的观念。所以,当知真心,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,也无所谓的悟。为什么讲大彻大悟呢?那是因为对众生讲的。究竟本体,不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[但为生佛迷悟所依,悟时名正遍知,虽悟亦无所得;迷时号性颠倒,虽迷亦本不失,不过多一分迷执而已]。这句话要特别的意思,不过多一分的迷执,诸位!圣、凡的关键在哪里?圣就是不迷也不执,凡就是深深的着迷,也深入的执着,不可救拔,没有救,你也救不起来,除非他愿意让你救。这个迷跟执就是修行的关键,转迷为悟;转执着把它放下。[如手臂本无正倒,而为正倒所依,上竖说正,臂无所增;下垂说倒,臂亦无失,亦不过多一倍瞻视而已。初标名合定竟]。

  我们众生常常要讲颠倒的话,他才听得懂。譬如说:农历年到了,我们说我们多一岁,其实是不对,我们的生命又减少一年,应该讲:喔!又少一岁了!但是,你跟人家讲又少一岁,人家听不懂。所以,讲又多一岁其实是错的,我们生命又少了一年,怎么会多一岁呢?应该讲我们今年又少一岁,你答对了,又少一岁,又渐渐接近死亡嘛!这样讲才对!明明被钱赚走了,却说:我在赚钱!不对的!我们怎么能赚钱,钱赚走了你的时间,钱赚走了你的青春,钱把你的健康,为了赚那几毛钱,把你的青春统统赚走了。不是你在赚钱,是钱把你的生命统统赚走了呢!所以,当我们出去的时候,你要跟老婆告假的时候,老婆!我要去给钱赚!嗯!你讲对了!我要出去赚钱,你错了,这一句是不对的!我们往楼上跑,我们在这里讲一楼、二楼、三楼……七楼,不一定,楼上有时候就变成楼下了。好!听不懂我举个例子,譬如说:这是地球,如果在北极盖楼,在北极可以说是往楼上跑,要是把楼盖在南极就不一样,南极在北极的对面(下面),在南极往楼上跑叫做往楼下,它是角度不一样,你知道吗?观念转得过来吗?这个叫做观念,这样知道吧!叫做相对的观念,你这个反应要快一点,正确的观念。

  [午二 身无正倒]

  [随汝谛观,汝身佛身,称颠倒者,名字何处,号为颠倒?于时阿难,与诸大众,瞪瞢瞻佛,目睛不瞬,不知身心,颠倒所在]。

  我先解释一下,说:随汝谛观,谛观就是阿难!你好好的观照一下,好好的观察,你的身跟佛的身,你们称为颠倒,名字到底是为什么?何处,号为颠倒?颠倒是从哪里出来的?为什么叫做颠倒?前面的用手比喻,下面是倒,上面是正,这个容易知道。现在用你的本身,更贴近了,用你的身跟佛的身。前面用手臂,我们容易理解,现在随汝谛观,现在更进一步,你的身跟佛的身,称颠倒者,名之何处,号为颠倒?是到底哪里不对劲,叫做颠倒?于时阿难,与诸大众,瞪瞢瞻佛,目睛不瞬,一点都没有转动,[瞬]就是转动。那时候,阿难不知身心,颠倒所在,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,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说:阿难不知道为什么它叫做颠倒。

  [此佛明知身无正倒之相,故问阿难,令其观察。以手之颠倒,人所易知;心之颠倒,人皆莫解,若能观察,恍然自悟,则不至遗失真性耳。故曰:随汝谛审观察,汝此色身,与佛法身比较,汝身称颠倒者,既有名字,定有相状,何处号为颠倒?正要阿难循名核实,谛观身上何处,号为颠倒之相,分明指出。于时阿难,与诸大众,被此一问,恰似木偶,不能开口,瞪瞢瞻佛。瞪、双目直视,瞢、昏闷不了,瞻仰于佛,目睛不瞬动也,不知身心,颠倒所在,望佛待教也。不知者,因有甚深义趣,所以不知。一、颠倒名虽在身,义乃从心]。说这个生身颠倒,到底哪里颠倒?其实是心颠倒。[由心起颠倒,故于身上,不知颠倒相之所在;二、其相更不在心,义乃在执],诸位!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:[由迷真起执,号为颠倒],这里要画双红线,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,[迷]就是没智慧,我们用现在的心情,以前过农历年的时候,妈妈发这个压岁钱,对不对?喔,就很高兴,放鞭炮,然后,大家都穿新衣服。虽然我们穷,但是我们有母爱,也很知足,过农历年,大家都很热闹。现在悟到了:喔!缘起就是性空,过农历年,每天都在过农历年啊,每天都在过年啊,你只要心境把它提升,不起颠倒,没有一天不快乐啊!为什么一定要农历年叫做快乐呢?为什么农历年叫做过年?

  今天刚好是二00八元月四号,好!全世界都在举办这个跨年,电视出来,有雪梨港、纽西兰、奥克兰,然后,放这个烟火。美国那个广场,进去一百万人在那边要跨年,如果我们没有学佛,也会去参加那个高雄举办的,或者台北什么大型演唱会,我们也会拿一支荧光棒在那边跟人家摇:(法师唱)你问我爱你有几分~~~~也会跟人家一起摇,就没有佛法,不知道这个是生灭,你就是跨年不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