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十二张DVD
[卯四 显见不失 (分三)] [辰初 阿难因悟反疑前语] [二 如来发明因倒说失] [三 深责迷倒结合前喻 今初]
这是根据前面,前见是心,显见不动,显见不灭,接下来我们要讲显见不失。什么叫做十番显见呢?就是佛陀、世尊十次显示这个见性,从不同的角度切入,用种种的善巧比喻,让我们体悟到,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不生灭的涅槃妙性。这一段显见不失,意思就是说:我们虽然在迷,但是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失去的。所以,显见就是显示这个见性并没有失去,只是因为众生不会用,非失似失。
经文,[阿难即从座起,礼佛合掌,长跪白佛:世尊!若此见闻,必不生灭,云何世尊!名我等辈,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?愿兴慈悲,洗我尘垢]。
这一段文字简单,[此科显见不失,与上科显见不灭,俱属常义]。这四义当中——寂、常、妙、明,四义当中,都在讲这个常字。[上科显尽未来际,究竟常住不灭];换句话说:只要见性,无量劫来的无始无明一破,他就能究竟常住于涅槃妙性。[此科显从无始来,虽然颠倒],底下加一个字更清楚,但[不失]。没有失去。[阿难前问答客、尘之义],这个[客]就是粗烦恼、就是见惑;[尘]比喻作细的烦恼,是比喻作思惑,所以,客、尘烦恼就是见思二惑。[以身境有动],有动就是有生灭。[如客如尘],客就是来来去去,因为它不是主人;尘的话,阳光一照,它就浮现上来。[见性不动,如主如空],[主]就是主人;[空]就是如同虚空,这个主人是对客人讲的,客人来来去去,主人常住在那边。也就是说:生灭的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、刹那执着、刹那分别,老是动个不停,叫做生灭意识心,如客;但是本性如主人,它并没有改变,永远就住在那儿,也就是比喻不生灭。尘是跟虚空来作比喻的,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,这个[尘]也可以比喻作微细的思惑,微细的意识贪着,难以觉察,这个叫做尘。[佛已印可,复普告大众,当以不住者,名之为客],[不住]就是住不下来,他要跑。[摇动者名之为尘],这个尘它会浮动,浮上来,飘动。所以,摇动者名之为尘,[后乃斥责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。适闻上科佛云:彼不变者,元无生灭,与不动之见性,丝毫不异,遂起疑问,谓若此见闻,必不生灭,即上文彼不变者,元无生灭];所以,在这里阿难[此起疑之端也]。
[云何世尊,名我等辈,遗失真性,颠倒行事?此正所疑]。这正是阿难所疑问的。[阿难因后疑前,以为性有生灭,可说遗失,既是见性不灭不动,以何因缘,佛责遗失?但我等二障所缠],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,烦恼障跟所知障所缠,就是束缚,就像拿绳子来捆住一样,[如染尘垢],就像染污了外面的尘垢。[愿佛兴大慈悲云,而降甘露雨,洗涤我之尘垢。故佛下文答意,以因颠倒而说遗失,非因断灭而说遗失也],颠倒的意思就是不会用,佛性用不上来,不会起佛性的作用,老是用生灭意识心在做事,卡了一层深厚的烦恼、观念和意识型态。所以,颠倒就是说:正知正见、正觉、正法的般若智慧他不用,老是用生灭的意识心,颠倒!诸位!一个人在颠倒的时候,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救不起来,他只有一个答案,就是要等待时间,他一定要慢慢的等这个人慢慢的醒……五年后,他再看今天,啊!这多么的荒唐!或者十年后才惊觉到说:唉!我当时候怎么会这样子?这当时、现在在迷的时候,不管你用什么方式,他都醒不过来,这个就是众生。所以,我们对没有学佛的人,我们必须要用更多的耐性、更多的慈悲,用佛菩萨的心,来宽恕、来理解,因此,要当个菩萨,他真的需要有耐性。因为众生他颠倒,不会用佛性的。以因颠倒而说遗失,非因断灭而说遗失,断灭就是不存在了。[可见非真遗失。本科全示,非失说失],非失,但是不会用,所以,佛陀只好说:失去了真性。[失本不失之相。初阿难因悟反疑前语竟]。这句话意思是说:虽然说失,但是,其实本来并没有失去,叫做失。[失]的前面要加二个字:虽说[失去],虽然说失去,[本]的上面再加一个[但]字,但是,其实本不失。所以,这个答案很清楚,就是说:众生他佛性不会用,很可怜,也很可惜!
[辰二 如来发明因倒说失 (分二)]
[巳初 即臂倒无失为喻] [二 以心倒无失合喻]
[巳初分三 午初 定臂之倒相]
[二 定臂之正相]
[三 明颠倒非失 今初]
[即时如来,垂金色臂,轮手下指,示阿难言: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,为正为倒?阿难言:世间众生,以此为倒,而我不知,谁正谁倒]。
师父先解释一下:就在这个时候,阿难生疑,因为佛陀也没办法直接跟他讲,所以,只好用种种的比喻,来让他了解。说:即时如来,垂金色臂,轮手下指,就是把手臂垂下来,等一下佛陀就会把手臂拿上去。现在佛陀的这个轮手下指,往下垂。示阿难言说: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,这个母陀罗手叫做印手,这个母陀罗简单称为叫做印,我们密宗常常讲结手印,这个就是手印的意思,印。这个母陀罗,也就是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;曼荼罗就是坛场,这是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之印,标示内证三昧,这内证的功夫要由外相来表达。所以,未成佛果的修行人,跟诸尊之本誓相同,发的愿一样,皆为成就三昧涉入之义,密宗讲身、口、意相应。而在手上结这个密印,所以,我们看每一尊结的手印都不一样。我们修过安乐妙宝,我们也教过蒙山施食,这个大家都会结手印,而且也很熟练。而手上结密印属于身、口、意三密当中的身密,身就是要结印。盖[印]者就是所谓标帜之义。以此方便显诸尊内证之德,意思就是说:密宗所有的手印,都有深含的意义、义理在里面,不是随便的。说:如今见我母陀罗手,为正为倒?佛陀把他的手垂下来的时候,说:这个是正还是倒呢?阿难言:世间众生,他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,这世间的众生以此为倒,阿难不敢负责,以此为倒,而我就是阿难,不知,谁正谁倒,我不知道这个到底是正还是倒。因为被骂怕了,被佛陀呵斥怕了,现在不敢负这个责任,说:世间人大家都说这个叫做倒嘛!我阿难不敢讲那是正还是倒。
[此即臂之正倒以喻不失],这个手臂,以是正的手臂,还是颠倒的手臂,来比喻不失,就是比喻我们的佛性并没有失去。[以显心之正倒,亦复不失。诸佛众生,真性平等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减尚不减,岂有失耶?祗因颠倒,则非失说失耳。佛以心之正倒不失难知],难知就是很难去理解,心,它很微细,要讲什么念头叫做正?什么念头叫做倒?众生很难去理解,只好用手了,所以,佛陀善于比喻。[故借臂之正倒易见,令其触类旁通,遂即垂金色臂,以千辐轮手,下指于地,示阿难言;汝见我手,为正为倒?当机因常遭如来当头棒喝,不敢以己意自答,乃引世间众生,以此为倒,而我不知,谁正谁倒?犹言不知何者谓之正,何者谓之倒。初定臂之倒相竟]。
[午二 定臂之正相]
[佛告阿难:若世间人以此为倒,即世间人,将何为正?阿难言:如来竖臂,兜罗绵手,上指于空,则名为正]。
佛再进一步的逼迫他要回答,说,佛告阿难:如果世间人手指指着地,这样叫做倒,那么,世间人用什么角度,来说手是为正的呢?阿难言:如来竖臂,兜罗绵手,上指于空,这样叫做正。佛一定要他回答。
[佛紧就其语而追之曰:若世间人,既以此为倒,即世间人,又将以何为正?阿难至此,不得不言,如来竖臂,以兜罗绵手,上指虚空,则名为正。二定臂之正相竟]。接下来说明颠倒,并没有失去。
[午三 明颠倒非]
[失佛即竖臂,告阿难言:若此颠倒,首尾相换,诸世间人,一倍瞻视]!
这个文言文看起来,还不太容易懂,这一句的意思是说:佛马上就竖起这个手臂,告诉阿难:若此颠倒,首尾相换,因为本来手指是向下,首尾,手指向下,现在把它举起来,就是手跟尾巴调换过来。若此颠倒,就是把它交换,而把,中间加二个字就更清楚了,若此颠倒,[而把]首尾交换过来。诸世间人,一倍瞻视。世间人就是不懂佛法的、没修行的、没证悟的,都可以这么说。一倍瞻视是什么意思呢?是不了解这一只手臂,本来没有一定,这样叫做倒,这样叫做正,意思就是:手臂本来就没有倒跟正,倒是你定的,正也是你定的。手臂本来就没有倒跟正,可是你一定要强迫定位,一迷了,一定要执着,说向下叫做倒,向上叫做正,又加一迷。这个一倍就是加一倍的迷执,就是这个意思。手臂本来就没有倒跟正,你硬要说这样叫做倒,这样叫做正,加一倍的迷执。意思就是:佛的手举起来,头往上,说这个叫做正;佛的手下垂,头往下,这个叫做倒。一倍瞻视,瞻视就是这么样子来看,站在这样的角度,加一倍的迷执来持。意思就是:手臂本来就没有倒跟正,你硬要执着说向下叫做倒,向上叫做正,多一倍的迷执。知道吧!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换句话说:你只要定位在这个世间,你看到缘起的假相,只要定位:这个是善、这个是恶,诸位!就已经落入意识型态的观念,只要落入这是是、这是非;这是好、这是坏,在某一个时间、某一个空间,缘起的假相,你硬要把它定位成某一种观念,这个观念就会卡死。所以,为什么叫做不思善、不思恶,就这么时,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?也就是说:不落入意识型态的观念,我们就是真正修行,要懂得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佛陀这一段的比喻,比喻的非常好!
[良以手臂,本无正倒之相,但阿难随顺世间,谓如来竖臂,则名为正。佛即竖臂,告阿难言,若此颠倒;此句即告以颠倒之名,下句乃指其颠倒之义;但是将下垂之首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