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邊,他一下子又沒有辦法適應。
衆生他依著意識形態,在跟著語言、文字跑,那個追佛,他就不是佛。用意識形態追語言、文字、聽經聞法,用意識心來聽佛法,你永遠沒有辦法了解佛,因爲你永遠在追啊!我講的時候,你落入意識形態的觀念;我講的時候,你又落入推論的觀念。這一句話則好要聽得懂,那個懂就是意識心,那個不是悟。一下子佛又轉到另外一個角度,一下子反應不過來,這個就是意識心在作祟,沒有真正的悟。所以,才會聽到這個,似懂非懂,一下子轉過來,又沒有辦法去理解,就是停留在理解的角度,不是真正見性的功夫。
經文[佛言:汝今又言覺非和合。吾複問汝:此妙見精非和合者,爲非明和?爲非暗和?爲非通和?爲非塞和?若非明和,則見與明必有邊畔!汝且谛觀:何處是明?何處是見?在見在明,自何爲畔?阿難,若明際中必無見者,則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雲何成?彼暗與通,及諸群塞,亦複如是]。
注釋,[若非明和,則見與明必有邊畔]:如果說見精非與明相相融和成一體,則見精與明相之間,一定有一個分界線,可分出彼此來。[在見在明,自何爲畔]:在見精與在明相之間,從何處開始是彼此的分界線?[若明際中必無見者,則不相及]:若在明相的際限(範圍)內,必定是沒有見精存在的話,那就可知見精與明相兩者不相交涉(沒有交集)。因爲明際當中沒有見。
[自不知其明相所在]:承上,既然見精與明相不相涉,自然就不知其所見的明相到底在哪裏。[畔雲何成]?:若見精不知明相在哪裏,兩者之間又無交集,這樣的話,兩者之間的分界之邊畔,如何能成立?
義貫,[佛言:汝今又言]妙明本[覺]之元並[非和合]。[吾複問汝:此妙見精]若是[非]與他物[和合者,爲非]與[明]相[和]?抑[爲非]與[暗]相[和]?或[爲非]與[通]相[和]?抑[爲非]與[塞]相[和?若]見精爲[非]與[明]相融[和]成一體,[則見]精[與明]相之間[必有]個[邊畔](分界線)。[汝且谛]實[觀]察:到底[何處是明]相的界限?[何處是見]精的界限?[在見]精與[在明]相之間[自何]處開始[爲]邊[畔?阿難,若]在[明]相的[際]限範圍之[中,必]定[無見]性存在[者,則]可知見精與明相兩者並[不相及];(既然互不相及,則不可說見精見到了明相;既沒見到),[自]然就[不知其]所見之[明相]之[所在],如是則兩者間的邊[畔雲何]得以[成]立?連處都沒有,連見著都沒有,哪有邊畔呢?(若兩者間的邊畔不能成立,則兩者之間即非有邊畔;邊畔既無,便不能說見精與明相不相融和;必定是相融,所以,虛空容下一切的相,一切的相在虛空當中。因此,說見精與明相不相和,不能成立。)所以,虛空跟諸相不二。[彼暗]相[與通]相,[及諸群塞]之相等,[亦複如是],不得言其不與見精相融和。
經文[又妙見精非和合者,爲非明合,爲非暗合?爲非通合?爲非塞合?若非明合,則見與明,性、相乖角,如耳與明,了不相觸。見且不知明相所在,雲何甄明合、非合理?彼暗與通,及諸群塞,亦複如是]。
注釋,[則見與明,性、相乖角]:[乖角],乖違如牛之二角。則見精與明相二者,一個屬于性,一個屬于相,便兩相乖違如牛之二角之對立。[如耳與明,了不相觸]:耳根跟明相有什麼關系?明相是對眼根的,耳朵是對聲塵的,就象耳朵跟光線了不相觸,這是非所對之相。猶如耳根與明相,兩者絲毫不相觸及,互不相幹。
[見且不知明相所在,雲何甄明合、非合理]:見精與明相既不相觸,見精便不可能知道明相在哪裏,見精既然連明相的所在都不知道,還怎麼去甄別它們兩者是相合、還是不相合的呢?(——意思就是:根本不用甄別了!因爲既然兩不相觸,很顯然是不相合的!)
義貫,佛言:[又]此本[妙]之[見精]若[非]與諸塵相[和合者,爲非]與[明]相[合]?抑[爲非]與[暗]相[合]?或[爲非]與[通]相[合]?抑[爲非]與[塞]相[合]呢?[若]說見精爲[非]能與[明]相融[合]者,[則見]精[與明]相,必如[性]與[相]互相[乖]違如牛之二[角]之對立,永遠碰不在一起,這便猶[如耳]根[與明]相一樣,兩者[了不相觸]及,毫無交集,若如是者,則[見]精尚[且不]能[知]道[明相所在]之處,我們[雲何]還去[甄]別[明]白二者是[合]或[非合]之[理]?(如是則根本不用甄明了——然而事實上是,明相來時,我們實能知明相之所在,因此若說見精與明相互不相觸,是不能成立的;可見見精與明相是有相觸,兩者既有相觸,則說見精與明相爲不相融合,是不通的;故知,見精與明相非不相合。)[彼暗]相[與通]相,[及諸群塞]之相,[亦複如是],非不與見精融合。
這個,今天就到一個段落。底下就是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還有七大。爲什麼這一段這麼重要呢?諸位!開不開悟就看這一段,五陰在二乘人來講,是汙垢的、是雜染的、是痛苦的;在佛的境界就不是這樣子了,即五陰身就是佛的身,這個大乘的精神,就完全跟二乘人不一樣了,就是說,二乘人破一切的執著;而佛陀剛好轉識成智,就是:五陰就是本性的作用。五陰從[色],色法就是生滅,色即是生滅、色就是無常、色就是緣起、色就是空,空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受]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無常,無常就是緣起,緣起就是空,空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想]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無常,無常就是緣起,緣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行]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無常,無常就是緣起,緣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識]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無常,無常就是緣起,緣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即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。所以,大乘的精神,是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入佛的正見;二乘人是厭惡它、是遠離它,也觀不淨觀、燒觀、蟲觀、膿爛觀、死觀,不要貪愛。佛陀說:這是爲了破除我們的執著,才作如是說。當我們學習大乘的,就可不是這樣子的了,[色]是佛性,在一切緣起法展現;[受]是佛性,我們讓衆生感受到佛;[想]是佛性,讓我想盡辦法,衆生的思想裏面,他有佛;[行]是佛性,讓衆生體會到,一切身口意就是佛,刹那生滅,就是空、就是佛;[識]是佛性,讓這些生滅的意識心,轉化成智慧的如來藏性。
五陰就是道場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五陰就是作佛事,即五陰身就是如來身,回歸當下,承認、認同你就是佛,我們內心裏面有尊貴的佛性,要珍惜你現在,不要鄙視自己,不要看輕自己。所以,如果你要自殺的時候,內心裏面告訴自己:與其你要去死,不如把你的生命貢獻給佛祖,因爲你也是佛!觀念轉變一下,不要太自卑:我不行啦,我根器太差了!師父!您在講什麼,我都聽不來,我怎麼會是佛?是的!因爲你是未來佛,聽不懂是正常人,聽得懂是騙人的!要是聽得懂,你還來?這個不太可能。怎麼可能聽得懂,是不是?
好,我們今天的段落功德圓滿。
跟師父念:
願消叁障諸煩惱
願得智慧真明了
普願災障悉消除
世世常行菩薩道
向佛叁問訊
回向: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同分妄見•別業妄見 第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