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边,他一下子又没有办法适应。

  众生他依着意识形态,在跟着语言、文字跑,那个追佛,他就不是佛。用意识形态追语言、文字、听经闻法,用意识心来听佛法,你永远没有办法了解佛,因为你永远在追啊!我讲的时候,你落入意识形态的观念;我讲的时候,你又落入推论的观念。这一句话则好要听得懂,那个懂就是意识心,那个不是悟。一下子佛又转到另外一个角度,一下子反应不过来,这个就是意识心在作祟,没有真正的悟。所以,才会听到这个,似懂非懂,一下子转过来,又没有办法去理解,就是停留在理解的角度,不是真正见性的功夫。

  经文[佛言:汝今又言觉非和合。吾复问汝:此妙见精非和合者,为非明和?为非暗和?为非通和?为非塞和?若非明和,则见与明必有边畔!汝且谛观:何处是明?何处是见?在见在明,自何为畔?阿难,若明际中必无见者,则不相及,自不知其明相所在,畔云何成?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]。

  注释,[若非明和,则见与明必有边畔]:如果说见精非与明相相融和成一体,则见精与明相之间,一定有一个分界线,可分出彼此来。[在见在明,自何为畔]:在见精与在明相之间,从何处开始是彼此的分界线?[若明际中必无见者,则不相及]:若在明相的际限(范围)内,必定是没有见精存在的话,那就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不相交涉(没有交集)。因为明际当中没有见。

  [自不知其明相所在]:承上,既然见精与明相不相涉,自然就不知其所见的明相到底在哪里。[畔云何成]?:若见精不知明相在哪里,两者之间又无交集,这样的话,两者之间的分界之边畔,如何能成立?

  义贯,[佛言:汝今又言]妙明本[觉]之元并[非和合]。[吾复问汝:此妙见精]若是[非]与他物[和合者,为非]与[明]相[和]?抑[为非]与[暗]相[和]?或[为非]与[通]相[和]?抑[为非]与[塞]相[和?若]见精为[非]与[明]相融[和]成一体,[则见]精[与明]相之间[必有]个[边畔](分界线)。[汝且谛]实[观]察:到底[何处是明]相的界限?[何处是见]精的界限?[在见]精与[在明]相之间[自何]处开始[为]边[畔?阿难,若]在[明]相的[际]限范围之[中,必]定[无见]性存在[者,则]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并[不相及];(既然互不相及,则不可说见精见到了明相;既没见到),[自]然就[不知其]所见之[明相]之[所在],如是则两者间的边[畔云何]得以[成]立?连处都没有,连见着都没有,哪有边畔呢?(若两者间的边畔不能成立,则两者之间即非有边畔;边畔既无,便不能说见精与明相不相融和;必定是相融,所以,虚空容下一切的相,一切的相在虚空当中。因此,说见精与明相不相和,不能成立。)所以,虚空跟诸相不二。[彼暗]相[与通]相,[及诸群塞]之相等,[亦复如是],不得言其不与见精相融和。

  经文[又妙见精非和合者,为非明合,为非暗合?为非通合?为非塞合?若非明合,则见与明,性、相乖角,如耳与明,了不相触。见且不知明相所在,云何甄明合、非合理?彼暗与通,及诸群塞,亦复如是]。

  注释,[则见与明,性、相乖角]:[乖角],乖违如牛之二角。则见精与明相二者,一个属于性,一个属于相,便两相乖违如牛之二角之对立。[如耳与明,了不相触]:耳根跟明相有什么关系?明相是对眼根的,耳朵是对声尘的,就象耳朵跟光线了不相触,这是非所对之相。犹如耳根与明相,两者丝毫不相触及,互不相干。

  [见且不知明相所在,云何甄明合、非合理]:见精与明相既不相触,见精便不可能知道明相在哪里,见精既然连明相的所在都不知道,还怎么去甄别它们两者是相合、还是不相合的呢?(——意思就是:根本不用甄别了!因为既然两不相触,很显然是不相合的!)

  义贯,佛言:[又]此本[妙]之[见精]若[非]与诸尘相[和合者,为非]与[明]相[合]?抑[为非]与[暗]相[合]?或[为非]与[通]相[合]?抑[为非]与[塞]相[合]呢?[若]说见精为[非]能与[明]相融[合]者,[则见]精[与明]相,必如[性]与[相]互相[乖]违如牛之二[角]之对立,永远碰不在一起,这便犹[如耳]根[与明]相一样,两者[了不相触]及,毫无交集,若如是者,则[见]精尚[且不]能[知]道[明相所在]之处,我们[云何]还去[甄]别[明]白二者是[合]或[非合]之[理]?(如是则根本不用甄明了——然而事实上是,明相来时,我们实能知明相之所在,因此若说见精与明相互不相触,是不能成立的;可见见精与明相是有相触,两者既有相触,则说见精与明相为不相融合,是不通的;故知,见精与明相非不相合。)[彼暗]相[与通]相,[及诸群塞]之相,[亦复如是],非不与见精融合。

  这个,今天就到一个段落。底下就是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还有七大。为什么这一段这么重要呢?诸位!开不开悟就看这一段,五阴在二乘人来讲,是污垢的、是杂染的、是痛苦的;在佛的境界就不是这样子了,即五阴身就是佛的身,这个大乘的精神,就完全跟二乘人不一样了,就是说,二乘人破一切的执着;而佛陀刚好转识成智,就是:五阴就是本性的作用。五阴从[色],色法就是生灭,色即是生灭、色就是无常、色就是缘起、色就是空,空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受]就是生灭,生灭就是无常,无常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,空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想]就是生灭,生灭就是无常,无常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行]就是生灭,生灭就是无常,无常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[识]就是生灭,生灭就是无常,无常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佛性。

 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即生灭当体即空,就是不生不灭。所以,大乘的精神,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入佛的正见;二乘人是厌恶它、是远离它,也观不净观、烧观、虫观、脓烂观、死观,不要贪爱。佛陀说:这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,才作如是说。当我们学习大乘的,就可不是这样子的了,[色]是佛性,在一切缘起法展现;[受]是佛性,我们让众生感受到佛;[想]是佛性,让我想尽办法,众生的思想里面,他有佛;[行]是佛性,让众生体会到,一切身口意就是佛,刹那生灭,就是空、就是佛;[识]是佛性,让这些生灭的意识心,转化成智慧的如来藏性。

  五阴就是道场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五阴就是作佛事,即五阴身就是如来身,回归当下,承认、认同你就是佛,我们内心里面有尊贵的佛性,要珍惜你现在,不要鄙视自己,不要看轻自己。所以,如果你要自杀的时候,内心里面告诉自己:与其你要去死,不如把你的生命贡献给佛祖,因为你也是佛!观念转变一下,不要太自卑:我不行啦,我根器太差了!师父!您在讲什么,我都听不来,我怎么会是佛?是的!因为你是未来佛,听不懂是正常人,听得懂是骗人的!要是听得懂,你还来?这个不太可能。怎么可能听得懂,是不是?

  好,我们今天的段落功德圆满。

  跟师父念:

  愿消三障诸烦恼

  愿得智慧真明了

  普愿灾障悉消除

  世世常行菩萨道

  向佛三问讯

  回向:

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

 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

 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

 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同分妄见•别业妄见 第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