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很慚愧!這就是要告訴諸位:我們學佛要有智慧,全盤放下,沒有什麼了不起。

  [此言末世鈍根障重衆生,]障礙很重的衆生,[既悟覺心,欲求佛道,旋修旋廢,]一下子修,一下子又荒廢了。[不得成就,當以忏悔斷障爲要也。由昔業障者:乃因夙習種子,熏發現行,于修行時,爲作障道緣,故不得成就。]有的人一開始要念佛,就生重病了,病到快死了!有的人才想來聽經聞法,家庭就變故,會錢全被人倒了,不去打拼又沒錢,所以,盡量不要造惡。[當勤忏悔,常起希望者:應當勤求忏侮。忏悔有二:一者、事忏:嚴結華壇,]莊嚴這個壇場。“華”就是花,莊嚴的意思,就是裝飾這個壇場,讓它莊嚴。[身旋禮,]“旋”就是動,身一拜一起,不停止叫做旋,[口讀誦,意策觀。]“策”就是隨時警惕,鞭策自己。[二者、理忏:]理忏就是無生的意思,理忏又名無生忏,就是要悟到實相。[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我心自空,罪福無主,遇善境界,心得輕安,業障消除,道緣可辦。常起希望,願斷業障,先斷憎愛二惑。]諸位!修行就是這樣才是真正在用功。[憎者,于違情境上起憎怨心;]不要起這種心,起這種心將來苦吃不完![愛者,于順情境上生愛染心。]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。[此二是根本煩惱,屬貪嗔攝。嫉妒谄曲者:嫉,謂徇自名利,]“徇”就是依,專門都是找自己好的,對自己好的。[不耐他榮,]“榮”就是光榮、優點、好處,耐不住別人的優點、好處。[妒忌爲性,故名嫉妒,嗔一分攝。]嗔恨心。[谄,謂罔冒于他,]“罔”就是欺,“冒”就是騙;罔冒于他就是欺騙。“諂”就是欺騙。或者是爲了自己的名利、地位巴結,不實在的、不誠實。[矯設異儀,]“異儀”就是不同的外表,另外有一個不同的表現,那就是說虛僞。[險曲爲性,故名谄曲,貪癡各一分攝。]心暗藏著玄機、陰險,也就是外表。所以,我們交朋友,不要跟陰險的人交往;交到脾氣壞的朋友還沒關系。脾氣壞的人,他很直心,他不會隱藏;他脾氣不好,有什麼事直接跟你講,不會隱藏,他內心不會設計你。你如果交到一個奸猾狡詐的朋友,你完蛋了!整天都設計你,而且表面上對你非常好!以有有一個徒弟,他知道佛門的出家人容易受騙,就先來皈依;皈依之後中,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,他照樣跟你跪地頂禮,一樣,可以說做到讓你覺得,這個人真的是虔誠的佛教徒!然後怎麼樣呢?再跟你借錢,他也不是主動開口,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時候,裝出很可憐的樣子,讓你産生同情心:哎呀,某某人,你生活有困難嗎?沒關系,師父,我再想想辦法,不用擔心。你就中計了!這個人很可惡,現在不曉得躲到哪裏去了,說不定被抓去關了!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騙了,每一個人包括出家、在家,無論你有多大智慧。因爲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,看到他這樣,都被他外表欺騙了。所以,陰險的人讓你真的沒辦法,防不勝防,太善良了。我們出家人,或者是在家這些護法要注意,師父提醒你們的要注意!如果人家要借錢,拿五百塊給他沒關系,算是施舍。[又此憎愛,通名爲惑。]愛跟恨都是迷惑的東西。[蓋惑者,不明之義,]就是不了解。[不明即是癡。求勝上心者,慢也。這一點,師父要在大衆求忏悔,這一點我從小到學佛以前,即使出家,念大學、研究所,這個慢、求勝上心還是非常強烈!但是,話又講回來,也因爲這樣才很有志氣,我不願輸人。所以,我看大藏經不願輸人,講經也不願輸人,都是因爲這樣。把這個我慢降伏以後,這個精進心,不要勝上心,精進心還是存在,把慢除掉。這一點,師父犯得很嚴重,我慢,所以,師父比你們差。[求超勝一切,憎上慢心,]增上慢,什麼都比別人強。[合爲貪、嗔、癡、慢,四根本煩惱既斷,現行不行,則習氣可除,觀行易于成就。

  【“叁種淨觀,隨學一事。]如果[此觀不得,]如果這個觀照不行,[複習彼觀,]“複”就是再,再習;“彼”就是另外,另外一種觀,空、假、中任你修行。只要[心不放舍,漸次求證。”】]

 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,慢慢漸次能夠求證。[叁種淨觀,]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。[恐其根鈍不能兼修,且勸隨其本意,學習一觀之事,以專事于一,必易成就。設或此觀不得,故又教其複習彼觀,總以心不放舍,即不退轉也。漸次磨煉修習,必求證入,]只要[但肯辦心,自有相應。]辦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,“辦”就是對治,好好的對治你這一顆妄想的心,習氣的心,自有相應,好好的辦一下。[時節若至,其理現前。一長行竟,並上一問答,道場加行,下根修證竟。並上廣明行相竟,再並上令依解修行,隨根證入竟。]以前我都不會觀,因爲還沒學佛,不懂什麼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觀不來!以前看演戲,皇帝身穿龍袍,覺得是很快樂的事,皇帝還擁有叁十六宮、七十二院,娶一百多個老婆。這是以前沒有學佛,很向往的日子;沒有學佛,他就會想,要在世間怎麼享受過日子,幻想著當皇帝有多偉大!這是講我過去的幻想,現在當法師,很清醒了。現在騙不過我了!不是只有我會這樣而已,你們不用笑我,不然你們都不曾這樣幻想過嗎?一定有的!是啊!

  [庚二偈頌

  辛一標頌

  

  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

  辛二正頌(科同長行,唯阙安居。)

  【“圓覺汝當知:]你要知道。[一切諸衆生,欲求無上道,先當結叁期,]就是定叁個期限,一期或一百二十天,或一百天、八十天。[忏悔無始業。]要如何忏悔?[經于叁七日,]二十一天當中都要求忏悔。意思是說:你要結菩薩戒的結夏,修行叁期,二十一天以內,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。[然後正思惟,]真正思惟,好好的依佛的知見。[非彼所聞境,]不是你從佛所聽來的,你都不可以依靠,不可以執著,[畢竟不可取。】

  圓覺汝當知,呼當機以儆余衆也。]敬告大家,其他的一切衆生。[一切末法衆生,欲求無上之佛道。此乃發菩提心,去佛遙遠,尺水丈波,]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,一尺水就有一丈波,衆生就是煩惱重,才一尺水變成一丈的波,風大無明重。[先當結壇。以上、中、下叁根而結叁期。]要在這個範圍內好好的修行。[以上、中、下叁根而結叁期]上根機的人八十天,中根機的人一百天,下根機的人一百二十天。[忏悔無始已來所有業障,業障消除,心器清淨。經叁七日,然後正思惟,提起正觀,念念契合正覺也。非彼從佛所聞修證之境,畢竟不可取,免墮邪見也。

  【“奢摩他至靜,]就是修定;[叁摩正憶持,]叁摩就是般若的智慧,能讓我們正確的憶持這個正道。[禅那明數門,]如果你是修中道法,那麼,你要很清楚的數息觀,數門就是數息觀。[是名叁淨觀,若能勤修習,是名佛出世。】

  此頌叁觀一首方便。奢摩他,用至靜,爲下手工夫;叁摩,用正憶持,爲下手工夫;禅那,用明數門,爲下手工夫:是名叁種淨觀,一首方便。若能精勤修習,一法不遺,依始覺智,悟本覺理,依悟起修,而到究竟覺,是名佛出世。

  【“鈍根未成者,常當勤心忏,]要常常忏悔,[無始一切罪,諸障若消滅,佛境便現前。”】

  上頌利根,依悟起修,必能成就。此頌一類鈍根,]鈍根的人,[屢修屢廢,]修行進進退退的,[未能成就者,皆由無始夙業,以爲障道之緣耳。]障道的因緣,屢修屢退,[常當勤心忏悔,無始一切罪障,諸障若得消滅,則雲散空澄,]“澄”就是澄清,使一切的煩惱都化爲清淨。[佛境便得現前矣!二正宗分竟。]我今天去銀樓兌換錢,這衆生要不迷很難,因爲我有新加坡幣、日幣要兌換,我就坐在那裏看衆生相。裏面都是金子,一個人沒有佛法薰習,說這個世間有人能克服那個貪,不可能!釋迦牟尼佛在《大般涅槃經》講:我視一切金銀財寶如同糞土,跟大便一樣。我們卻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!今天我在銀樓又有所悟,大徹大悟,悟到了。我們人爲什麼要戴幾百萬的首飾在身上?如果我們擁有真理跟智慧,身上什麼統統不用戴,我們也活得很快樂!戴那麼貴重的首飾,如果遇到搶劫,強扯不下來,就幹脆把你手剁了!衆生所喜愛的東西,我一點興趣也沒有,我就坐在那裏打磕睡,看看周圍的人,邊看邊等。如果擁有大智慧,會有很大感觸,衆生的確是迷;當然,這對我沒有作用,那沒有什麼,跟糞土沒有兩樣。銀樓裏,擺滿了黃金、鑽石,閃閃爍爍,金光萬道,那就是衆生相。我常常想:好好的一個人,爲什麼要在身上穿洞呢?何必這樣,穿洞是爲什麼?(法師指在鼻上穿洞)。本來很好看的眉毛,爲什麼要把它全部剃掉呢?很奇怪呢?何必這樣呢?你看,師父都沒有化妝,這樣會很難看嗎?不會啊!我的手也沒有戴什麼東西,白得透明,也不難看啊!如果我們悟到真理,走在街上,你絕對不會動搖,不會想看什麼東西,不會感覺到什麼事情會引起你注意,因爲你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在生死裏面。要往生極樂世界,要了生死!當然,你如果無法一下子像聖賢的境界,你慢慢的斷沒關系,師父不祈求你們斷得很快,慢慢來。但是,總有一天你會發現,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,有一天你會安貧樂道,所有的錢以布施爲貴、以施舍爲貴,布施才是最尊貴的。慈航菩薩講過一句話:施舍的東西才是你的,就是說:你才種到福田,舍出去的東西,才是你得到的。知道嗎?放在我們身上的東西,你今晚睡著後,能否活到明天還不曉得,萬一睡著後,明天死了,要布施也來不及了!有一個人,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塊在她朋友那個地方,突然間,他太太被車子撞死了,她先生要來跟這個人拿錢,他不曉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,或許他太太拿去買東西也不一定。結果她朋友否認,他先生認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錢放在那邊。怎麼不拿錢放在我這裏,突然間就死掉了,車禍死亡!所以,我說像這樣要造福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