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哪來得及?菩薩,像這樣子,准備要修行,或者准備要布施,一下子根本就來不及!修福不是說你隨時要修,隨時就有那個因緣呢?不是如此。所以,我們設立的錄音帶基金,有二十多個單位要,資金根本不夠,我說沒關系,師父先貼補,你們盡管去作,沒有關系!你還是要救度衆生,這種工作不能停。所以,請大家幫忙贊助一下。
[乙叁流通分
丙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
丁一賢善首啓請]
最後這一段叫做流通分,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說:要傳出去,要贊歎,贊歎才有辦法流通。流通就是贊歎分的意思,就是每部經到最後,佛都贊歎這部經的偉大。所以,學佛的人,如果要讓佛法流通,就要贊歎,要贊歎叁寶、贊歎法師、贊歎善知識,使衆生對叁寶有信心,佛法才能一直流傳出去。所以,最後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贊歎,贊歎此經,不可思議,希有難得。學佛的人,若能體會佛的悲心,修贊歎行,佛法就會一直興盛。所以說:若要佛法興,就要僧贊僧,居士贊僧,僧亦贊僧,佛教自然興。這個流通分,就是佛特別交代,希望能將法流傳出去。
【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】
《析義疏》雲:能弘人天小乘,曰賢;]賢人,師父寫信給徒弟,都寫某某賢者,[能弘始終大乘,曰善;]大乘分始教跟終教,這個“始終”不是說從開始到結束,“始”是始教大乘,“終”是終教大乘,始教的大乘,講的雖然是大乘;但是,不究竟。終教就是發揮大乘的義理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,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[能弘圓頓一乘,曰首。]叫做首,[請問流通,]就是最後要問清楚,就是最後要流通,徒弟請世尊開示。[端賴斯人。]要有人作個總結,如何護持這本經典。[叁業虔誠,准如前釋。
丁二慶適聞所诠
【“大悲世尊!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,開悟如是不思議事。】
大悲世尊!廣爲我等現會及末世衆生開示信、解、修、證法門,]“修”就是行,信、解、行、證的法門。[重重分析,]一層又一層的分析,[義無不盡。]道理很完備,[普令開悟如是不議事者:乃通指正宗分中,如是生信,如是發解,如是修行,如是證果,]“誠”是實在,實在[誠爲不可心思口議之事,]不可思就不能讓你想像,口議就是去討論;不可思議口議之事就是不能用腦筋去想、去推測;不能去討論它,無法用言說的。[其受益爲何如耶!
丁叁問能诠各義
【“世尊!此大乘教,名字何等?雲何奉持?衆生修習得何功德?雲何使我護持經人?]護持經人就是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一些想要護持本經的人,護持這一本《圓覺經》的人,如何去[流布此教,]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,[至于何地?”】]要如何流通呢?流通圓覺的教理呢?
[此大乘教,指正宗所說,若文若義,俱是大乘教法。應當因義立名,敢問此經名字,當稱何等,求佛宣說。既有其名,因名則必思義,我等雲何奉以自修,持以化世。]要如何自修?如何度化衆生呢?化世就是普度衆生,度化世間人叫做化世。[衆生修習此經,當得何等功德?依經修習,祗恐招魔,須假護持,方可無患,敢問世尊,]“敢”就是請的意思,請問世尊[雲何使我護持經人?]要怎麼樣讓我們這些護持這本經典的人,[流通宣布此之教法,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究至何地位?以上共有五問也。
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一慶聞深法,請問流通竟。
丙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
【爾時,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】
世尊告當機菩薩,重言善哉者,以利益今後故也。問于如來,如是經教,修習所得之功德,流布所至之地位,毋令魔外惱亂正修,皆此經之功德也。]按照這個道理來安排這部經的名字,[至于依義所立之名字等,汝今谛實而聽,吾當爲汝而說。
【時,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,默然而聽。】
二贊許靜聽交感流通竟。
丙叁依問宣說內護流通
丁一且標能說能護之人
【“善男子!是經,]就是《圓覺經》,[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,]非常驚人,這部經典是所有諸佛共同宣說。[叁世如來之所守護,]十方叁世諸佛,都守護這本《圓覺經》,你看它有多重要?[十方菩薩之所歸依,]十方菩薩修行都要根據《圓覺經》。[十二部經清淨眼目。】]十二部經典,大藏經的代表,清淨眼目就是:叁藏十二部經典的一個眼睛,可見《圓覺經》有多麼重要!《圓覺經》本來也很重要。法師開課,開什麼課也很重要,要開衆生的智慧,跟開這個課程也非常重要,息息相關。
[此歎法勝,]贊歎法的殊勝。[令生信重也。夫說此經之佛,乃是佛真身而說,凡聖一源,]凡夫跟聖人是同一來源。[身土不二,]叁身、四土,這是不二法門。[說諸佛如來,本起因地法行,故爲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,爲頓教]這是根機大利之人。[大乘了義經。]就是絕對究竟。這本經典不是方便權巧的,都是講圓覺的思想、實相的道理。[然不了義經,則隨方有說有不說,]不了義經就是不究竟,方便善巧,隨方就是隨那個國土的因緣,可以講,也可以不講。[了義之教,然佛不譚。]這個“譚”就是談話的“談”無佛不講,沒有一尊佛,不講了義的經典,每一尊佛一定要講了義的經典。[如《華嚴》雲:“我不見有佛國土,不說此經等。” ]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不講《華嚴經》,每一尊佛都要講。因爲《華嚴經》是了義經典,每尊佛都要講。[叁世如來之所守護者:謂此經既是如來因地法行,依因克果,]“克”就是達到,按照這個因,達到這個果,叫做克。[得成佛道,自必時加保守,常垂護念;如《彌陀經》,爲諸佛所護念經,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者;本經雲: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,]陀羅尼就是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有大總持門就是這一本經就包括一切的經典的意思,《圓覺經》就是總持。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,[流出一切,清淨真如,]你若要修行清淨真如的本性,[菩提涅槃,及波羅密,]都要修習圓覺,依此法來[教授菩薩。然既稱教授菩薩,則必爲十方菩薩之所歸依。]十方菩薩要成佛,一定要研究《圓覺經》。[因行之中,無不從此成佛也。十二部經,清淨眼目者:謂十二部經,即十二分教。]我們說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是由此而來的。[分雖各有別名,]有各個各個不同的名。[凡屬佛說者,皆可以名經也。長行、重頌、並授記、孤起、無問而自說,因緣、譬喻、及本事,本生、方廣、未曾有,論議、俱成十二名,廣如大論叁十叁。]解釋一下,所謂叁藏十二部經典,長行就是指有的經典是文章一直講,沒有偈頌的,沒有幾句成一偈的,長行就是長篇大論的文章。重頌就是再一次用偈頌講,比較容易記憶。並授記,授記就是大乘授記成佛,像《法華經》,到最後佛要入涅槃,都要授記徒弟成佛,摩頂授記。孤起、無問而自說,孤起就是孤起頌,就是跟長行文無關,跟前面的文章無關,單獨起來的一個偈頌。無問而自說,因爲境界太高,有的經典,弟子沒有能力問,佛就要自說。因緣、譬喻、及本事,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緣。佛的那些聖弟子,譬如十八羅漢,或者是一千二百個大阿羅漢,譬如描寫舍利弗、目犍連過去有什麼因緣。本生是指佛本人的過去;本事是指佛的弟子,本生指佛本人,這稍微有點差別。十二部經典,有的專門在講佛的徒弟過去的因緣;本生就是講佛本身過去的因緣。方廣就是大乘經典,“未曾有”就是連接著方廣的意思,就是未曾有經也是一樣,大乘的經典。論議、俱成十二部,論議,加上弟子們的討論,俱成十二部。有的是按照文章的體裁,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類,總共叁藏十二部經,就是十二分類的意思。廣如大論叁十叁,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,那就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的第叁十叁卷,都有談到十二部經。看過《大智度論》的人,第叁十叁卷裏面,就有講到十二部,叁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細的名詞。[此經以推窮妄本,照徹覺源,即圓照清淨覺相,複本心源,究竟清淨。是以理貫群經,]藉著這個道理貫群經。[義無不盡。]道理無不盡,[于此若解,則諸教之眼目彰矣。]“彰”就是明顯,這樣種種才華的眼目就非常清楚。[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竟。
丁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
戊一答名字
【“是經]這部經,現在要爲這部經典取名字了,這部經典,第一個名字,[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,]可以這樣講陀羅尼經,[亦名修多羅了義,亦名秘密王叁昧,亦名如來決定境界,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;汝當奉持。】]總共有五個名字,都可以當作經名。我們現在是取第一個名字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就是將第一跟第二個名字合起來成爲這部經典,這本經典的題目,就是由此而來。
[此答名字。經中佛答共有五名:
一、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,此以法、義、]經典的道理,[總、]就是陀羅尼。[別爲名。]就是大方廣圓覺。“別”就是個別;總就是陀羅尼,總一切法,就統統包括在內。[圓覺,是法;]依法修行我們才能證入圓覺。[大方廣,是義。]道理,[此法,即是人人本有妙心,生佛同具,]衆生跟佛都具足。[依正全該,]依報跟正報都包括在內。[平等一相,寂滅無二,]平等一相,我們若是悟到空相,就能平等一相;無高無下、無男無女、無貧無富,沒有國王、乞丐的差別,統統沒有。[具足大、方、廣叁義,即體、相、用也。大者,]就是絕待的大,絕對的。[當體得名常遍爲義。]當體就是沒有經過比較,當下就完成了圓滿,叫做當體,絕待叫做當體。[當體者,稱本體而得名,非對小言大之大,]對小講大的大,這樣不叫大;對小來講大,表示還有比它更大的。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鉛筆小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