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哪来得及?菩萨,像这样子,准备要修行,或者准备要布施,一下子根本就来不及!修福不是说你随时要修,随时就有那个因缘呢?不是如此。所以,我们设立的录音带基金,有二十多个单位要,资金根本不够,我说没关系,师父先贴补,你们尽管去作,没有关系!你还是要救度众生,这种工作不能停。所以,请大家帮忙赞助一下。

  [乙三流通分

  丙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

  丁一贤善首启请]

  最后这一段叫做流通分,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说:要传出去,要赞叹,赞叹才有办法流通。流通就是赞叹分的意思,就是每部经到最后,佛都赞叹这部经的伟大。所以,学佛的人,如果要让佛法流通,就要赞叹,要赞叹三宝、赞叹法师、赞叹善知识,使众生对三宝有信心,佛法才能一直流传出去。所以,最后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赞叹,赞叹此经,不可思议,希有难得。学佛的人,若能体会佛的悲心,修赞叹行,佛法就会一直兴盛。所以说:若要佛法兴,就要僧赞僧,居士赞僧,僧亦赞僧,佛教自然兴。这个流通分,就是佛特别交代,希望能将法流传出去。

  【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】

  《析义疏》云:能弘人天小乘,曰贤;]贤人,师父写信给徒弟,都写某某贤者,[能弘始终大乘,曰善;]大乘分始教跟终教,这个“始终”不是说从开始到结束,“始”是始教大乘,“终”是终教大乘,始教的大乘,讲的虽然是大乘;但是,不究竟。终教就是发挥大乘的义理。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,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[能弘圆顿一乘,曰首。]叫做首,[请问流通,]就是最后要问清楚,就是最后要流通,徒弟请世尊开示。[端赖斯人。]要有人作个总结,如何护持这本经典。[三业虔诚,准如前释。

  丁二庆适闻所诠

  【“大悲世尊!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,开悟如是不思议事。】

  大悲世尊!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、解、修、证法门,]“修”就是行,信、解、行、证的法门。[重重分析,]一层又一层的分析,[义无不尽。]道理很完备,[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:乃通指正宗分中,如是生信,如是发解,如是修行,如是证果,]“诚”是实在,实在[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,]不可思就不能让你想像,口议就是去讨论;不可思议口议之事就是不能用脑筋去想、去推测;不能去讨论它,无法用言说的。[其受益为何如耶!

  丁三问能诠各义

  【“世尊!此大乘教,名字何等?云何奉持?众生修习得何功德?云何使我护持经人?]护持经人就是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一些想要护持本经的人,护持这一本《圆觉经》的人,如何去[流布此教,]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,[至于何地?”】]要如何流通呢?流通圆觉的教理呢?

  [此大乘教,指正宗所说,若文若义,俱是大乘教法。应当因义立名,敢问此经名字,当称何等,求佛宣说。既有其名,因名则必思义,我等云何奉以自修,持以化世。]要如何自修?如何度化众生呢?化世就是普度众生,度化世间人叫做化世。[众生修习此经,当得何等功德?依经修习,祗恐招魔,须假护持,方可无患,敢问世尊,]“敢”就是请的意思,请问世尊[云何使我护持经人?]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些护持这本经典的人,[流通宣布此之教法,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?以上共有五问也。

  【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;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】

  一庆闻深法,请问流通竟。

  丙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

  【尔时,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!”】

  世尊告当机菩萨,重言善哉者,以利益今后故也。问于如来,如是经教,修习所得之功德,流布所至之地位,毋令魔外恼乱正修,皆此经之功德也。]按照这个道理来安排这部经的名字,[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,汝今谛实而听,吾当为汝而说。

  【时,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,默然而听。】

 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。

  丙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

  丁一且标能说能护之人

  【“善男子!是经,]就是《圆觉经》,[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,]非常惊人,这部经典是所有诸佛共同宣说。[三世如来之所守护,]十方三世诸佛,都守护这本《圆觉经》,你看它有多重要?[十方菩萨之所归依,]十方菩萨修行都要根据《圆觉经》。[十二部经清净眼目。】]十二部经典,大藏经的代表,清净眼目就是: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个眼睛,可见《圆觉经》有多么重要!《圆觉经》本来也很重要。法师开课,开什么课也很重要,要开众生的智慧,跟开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要,息息相关。

  [此叹法胜,]赞叹法的殊胜。[令生信重也。夫说此经之佛,乃是佛真身而说,凡圣一源,]凡夫跟圣人是同一来源。[身土不二,]三身、四土,这是不二法门。[说诸佛如来,本起因地法行,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,为顿教]这是根机大利之人。[大乘了义经。]就是绝对究竟。这本经典不是方便权巧的,都是讲圆觉的思想、实相的道理。[然不了义经,则随方有说有不说,]不了义经就是不究竟,方便善巧,随方就是随那个国土的因缘,可以讲,也可以不讲。[了义之教,然佛不谭。]这个“谭”就是谈话的“谈”无佛不讲,没有一尊佛,不讲了义的经典,每一尊佛一定要讲了义的经典。[如《华严》云:“我不见有佛国土,不说此经等。” ]就是说没有一尊佛不讲《华严经》,每一尊佛都要讲。因为《华严经》是了义经典,每尊佛都要讲。[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: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,依因克果,]“克”就是达到,按照这个因,达到这个果,叫做克。[得成佛道,自必时加保守,常垂护念;如《弥陀经》,为诸佛所护念经,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;本经云: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,]陀罗尼就是总持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。有大总持门就是这一本经就包括一切的经典的意思,《圆觉经》就是总持。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,[流出一切,清净真如,]你若要修行清净真如的本性,[菩提涅槃,及波罗密,]都要修习圆觉,依此法来[教授菩萨。然既称教授菩萨,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。]十方菩萨要成佛,一定要研究《圆觉经》。[因行之中,无不从此成佛也。十二部经,清净眼目者:谓十二部经,即十二分教。]我们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由此而来的。[分虽各有别名,]有各个各个不同的名。[凡属佛说者,皆可以名经也。长行、重颂、并授记、孤起、无问而自说,因缘、譬喻、及本事,本生、方广、未曾有,论议、俱成十二名,广如大论三十三。]解释一下,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,长行就是指有的经典是文章一直讲,没有偈颂的,没有几句成一偈的,长行就是长篇大论的文章。重颂就是再一次用偈颂讲,比较容易记忆。并授记,授记就是大乘授记成佛,像《法华经》,到最后佛要入涅槃,都要授记徒弟成佛,摩顶授记。孤起、无问而自说,孤起就是孤起颂,就是跟长行文无关,跟前面的文章无关,单独起来的一个偈颂。无问而自说,因为境界太高,有的经典,弟子没有能力问,佛就要自说。因缘、譬喻、及本事,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缘。佛的那些圣弟子,譬如十八罗汉,或者是一千二百个大阿罗汉,譬如描写舍利弗、目犍连过去有什么因缘。本生是指佛本人的过去;本事是指佛的弟子,本生指佛本人,这稍微有点差别。十二部经典,有的专门在讲佛的徒弟过去的因缘;本生就是讲佛本身过去的因缘。方广就是大乘经典,“未曾有”就是连接着方广的意思,就是未曾有经也是一样,大乘的经典。论议、俱成十二部,论议,加上弟子们的讨论,俱成十二部。有的是按照文章的体裁,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类,总共三藏十二部经,就是十二分类的意思。广如大论三十三,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,那就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的第三十三卷,都有谈到十二部经。看过《大智度论》的人,第三十三卷里面,就有讲到十二部,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细的名词。[此经以推穷妄本,照彻觉源,即圆照清净觉相,复本心源,究竟清净。是以理贯群经,]藉着这个道理贯群经。[义无不尽。]道理无不尽,[于此若解,则诸教之眼目彰矣。]“彰”就是明显,这样种种才华的眼目就非常清楚。[初且标能说能护之人竟。

  丁二正答所说所护之法

  戊一答名字

  【“是经]这部经,现在要为这部经典取名字了,这部经典,第一个名字,[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,]可以这样讲陀罗尼经,[亦名修多罗了义,亦名秘密王三昧,亦名如来决定境界,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;汝当奉持。】]总共有五个名字,都可以当作经名。我们现在是取第一个名字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,就是将第一跟第二个名字合起来成为这部经典,这本经典的题目,就是由此而来。

  [此答名字。经中佛答共有五名:

  一、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,此以法、义、]经典的道理,[总、]就是陀罗尼。[别为名。]就是大方广圆觉。“别”就是个别;总就是陀罗尼,总一切法,就统统包括在内。[圆觉,是法;]依法修行我们才能证入圆觉。[大方广,是义。]道理,[此法,即是人人本有妙心,生佛同具,]众生跟佛都具足。[依正全该,]依报跟正报都包括在内。[平等一相,寂灭无二,]平等一相,我们若是悟到空相,就能平等一相;无高无下、无男无女、无贫无富,没有国王、乞丐的差别,统统没有。[具足大、方、广三义,即体、相、用也。大者,]就是绝待的大,绝对的。[当体得名常遍为义。]当体就是没有经过比较,当下就完成了圆满,叫做当体,绝待叫做当体。[当体者,称本体而得名,非对小言大之大,]对小讲大的大,这样不叫大;对小来讲大,表示还有比它更大的。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铅笔小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