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相無相分第九】
經文: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須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是名須陀洹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是名斯陀含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。是故名阿那含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阿羅漢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。若阿羅漢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。世尊。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。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。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。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】
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須陀洹。】須陀洹就是初果阿羅漢。初果須陀洹,【能作是念。我得須陀洹果不。】證初果阿羅漢的人,能說:我得初果阿羅漢嗎?【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】不可以,世尊!【何以故。須陀洹。名爲入流。】但是,我們的清淨自性無所入,【而無所入。】是說而我們清淨自性根本就無所入,沒有入跟出,清淨自性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沒有出跟入。不入,不被染汙,【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是名須陀洹。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注意聽喔!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是,不被色塵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所染汙。證初果阿羅漢,見一切的境界,統統不會染汙清淨自性,是名須陀洹。
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】二果阿羅漢【斯陀含。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】也不可以,不能著一個初果阿羅漢,也不能著一個二果阿羅漢。世尊,【何以故。】二果阿羅漢【斯陀含。名一往來。】可是,我們的清淨自性,沒有來,也沒有去,【而實無往來。是名斯陀含。】就是二果阿羅漢斯陀含。
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阿那含。】叁果阿羅漢阿那含,【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】叁果阿羅漢也不能執著說:我證得一個,得叁果阿羅漢。也不可以。所以,須菩提說:不可以,世尊!叁果阿羅漢,怎麼可以動一個念頭,執著說:我是叁果阿羅漢呢?【何以故。阿那含名爲不來。】就是不來人間。清淨的自性,沒有來不來這個觀念,清淨自性當體即空,沒有說不來,或者是來。來跟不來,不來是對來講的,來是對不來講的。所以,叁果阿羅漢心空無我,哪裏有什麼來跟不來的觀念?叁果阿那含,也不能著一個:“我不來”這個觀念。【而實無不來。】根本沒有“不來”這個名詞。是故叁果阿羅漢,【是故名阿那含。】
【問第一果。須陀洹者。知身是妄。欲入無爲之理。斷除人我執著之相。】以不執著的心,(【以無取心。】)【契無得理。】不執著,心就空,(【無取則心空。】)【無得乃理寂。】理寂,在上面加兩個字:“無生”理,理就是無生,無得就是無生,當體即空。【此人不入地獄。不作修羅餓鬼異類。此謂學人悟初果也。】
【入流者。謂舍凡入聖。初入聖流也。】而我們的清淨自性是【而無所入者。修無漏業。】無漏:沒有煩惱。【不入六塵。】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【然終未能舍離塵境。】
【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。】眼是對色塵,耳對聲,鼻子是對香,我們嘴巴是對這個味道,觸就是這個身體對觸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【厭喧求靜。】厭離這個喧擾,求這個靜,在這個【六塵之境。於念未忘。】還沒有放下這個微細的,對這個微細的念頭,還沒有完全放下。【所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。】粗糙的沒問題,微細的還沒辦法。
【問第二果。斯陀含者。是漸修精進之行。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。】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統統不住,不執著。【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。】可是,這個清淨之心性,還是沒有顯露出來。
【一往來者。謂人間報謝。】人間報謝就是走了。【一往天上。卻來受生也。】就再來受生。
【實無往來者。謂前念才著。】前念動一個念頭才執著。【後念即覺。】所以,我們不能一直墮入這個陷阱裏面,哎呀!我心情悶悶的,我執著、我痛苦。要趕快喔,趕快覺悟喔!時間會愈來愈短,以前一年放不下,兩年放不下;現在縮短,一個月放下,七天放下,到最後,叁天放下,到最後,一天放下,最後,一念馬上放下。這個放下要有一點時間、功夫的,世間人沒辦法的。世間人碰到境界,一個月放不下,十年放不下,叁十年放不下,我告訴你:世間人,一句話,叁十年、一輩子放不下,決定跟他計較,一句話,好的朋友,變成怒目相視,反目成仇。一句話,一年放不下,十年放不下,二十年、叁十年,一直到死,一樣恨對方,都一直恨對方。恨對方,傷害的是自己的清淨自性,世界上最愚癡的人,就是恨別人,恨別人,痛苦的是自己。嫉妒別人就輸兩次,聽不懂喔!你的條件比別人差,已經輸一次了,還嫉妒別人,就輸兩次了。知道嗎?譬如說:她比你漂亮,你已經輸一次了,你再嫉妒別人,那個漂亮的女人,糟糕!輸兩次。要怎麼彌補呢?哎呀!你長得漂亮,我內心裏面不但不嫉妒,還隨喜功德,彌補我的缺失,擺平,這樣才能平分秋色。知道嗎?嫉妒人家,輸兩次。前念才著,後念即覺,【是無得果之心。心既無我。誰雲往來。故曰】我們的清淨自性,【而實無往來也。】
【第叁果者。阿那含者。已悟入人法俱空。漸修精進。念念不退菩提之心。名爲不來者。謂能斷除內無欲心。】內心裏面,沒有貪染、貪欲之心。【外無欲境。已離欲界。不來受生。故名不來。心空無我。孰謂不來。】心本來就空,本來就無我,哪有什麼東西不來?哪有什麼東西,來跟不來這個觀念?【故雲而實無不來也。】
【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阿羅漢。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】爲什麼呢?【實無有法。名阿羅漢。】沒有東西叫作阿羅漢啊!人法統統空,叫作阿羅漢,既然統統空,有什麼法呢?實在是無有法名阿羅漢。【世尊。若阿羅漢】如果證四果阿羅漢。【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。世尊。佛說我得無诤叁昧。】因爲沒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於一切法無诤。這個世間就是。。。你學佛學了這個無诤,哎呀!不得了,無诤,家庭清淨,沒有雜音;團體安詳,沒有紛擾;政治清明,兩黨不對立。剛好顛倒,你看看電視,哪一天不诤?立法院啦。。。對不對?你到國外去,告訴人家:I”m come from Taiwan.我來自於臺灣,沒有人認識。你告訴他:那個立法院,臺灣那個國會,打得最凶的那個國家啊!Oh!I see I see.我知道了。【人中最爲第一。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】人中第一。
【問第四果。阿羅漢者。此是梵語。由須菩提當此果也。】須菩提證大阿羅漢。【諸漏已盡。無複煩惱。】【實無有法者。謂無煩惱可斷。】沒有煩惱可以斷。【無貪嗔可離。】當體即空。【情無逆順。】情就是我們這個心性。。。情無逆順,就是我們這個心性上,沒有順境,沒有所謂的逆境,順境本空,逆境也是空。所以,世尊告訴你:感謝你的敵人,因爲敵人最先看到你的缺點。【境智俱亡。】境界也沒有,所謂能觀察的智慧,也不存在。【豈有得果之心。我心既空。無得道念。若於道有得。於法有名。是凡夫之行。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相也。】
【無诤叁昧者。梵語也。】中國話,【唐名正定心。心無生滅。名爲正定。故雲叁昧。】
【人中最爲第一。離欲阿羅漢者。能離一切欲。亦無離欲之心。微細四相。】我們有分粗的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;還有微細的妄想,叫作微細四相,微細的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【皆已滅盡愛染不生。】馬上證阿羅漢果,【故謂之離欲耳。】“欲”是指煩惱的別名。離開一切執著、分別心的煩惱,叫作離欲。
【世尊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】我一點都沒有執著,我絕對不動一個念頭,說:我是證阿羅漢果的人。【世尊。】我如果動一個念頭執著,說:我是得道的阿羅漢。【我若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】世尊!我絕對不會這樣說。世尊!如果我是這樣說,【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】阿蘭那就是遠離城市叁、四公裏的地方。世尊在世的時候,不可以跑到深山裏面去,那是虎、狼、野生動物居住的地方。也不可以離開城市太近,離開城市太近,太吵雜,不好修行。就像我們大蓮花居,這個就是阿蘭那,離城市沒有很遠,也沒有很近。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是托缽,如果離得很遠,托缽吃飯很困難;如果離得很近,跟世俗閑雜人等湊在一起,不容易修行。因此“阿蘭那”就是寂靜處。世尊,我如果執著有一個說:我須菩提證阿羅漢果。我執著有這樣的念頭,世尊就不會說:我須菩提是已經進入真正寂靜處的一個修行人,我是一個無诤的阿羅漢。世尊就不會跟我說:我是一個寂靜,進入清淨自性,涅槃不生不滅的阿羅漢、一個聖人,世尊就不會這樣說了。【以須菩提。實無所行。】“行”就是生滅,實在是沒有這樣一個造作。【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】所以,世尊就說:我是希望無诤,沒有鬥诤的、清淨的一個蘭若,阿蘭那行,也就是寂滅處。
【無我心寂。】無我就空,心寂滅。【不作是念。我是離欲得道果者。若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