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。既然說是鼻中所生的。
義貫,佛言:[阿難,汝又嗅此]香[爐中]正在燒的牛頭[旃檀]香,[此香若複]只[然于一铢],即令[室羅筏城四十裏內]之人[同時]皆得俱[聞]其香[氣]。[于]汝[意雲何?此香爲複生]于[栴檀木]之中?抑是[生于汝鼻]根之中?抑[爲生于]虛[空]中?[阿難,若複此香]氣爲[生于汝鼻]根中者,即[稱]言爲[鼻]根中[所生],則此香應[當]是[從鼻]中冒[出]來的才對;然而[鼻]子並[非]是[栴檀]木,[雲何鼻中]能[有栴檀]之[氣]味生出呢?而且,既[稱]說是[汝]在[聞香],則香氣應[當]是[于]汝[鼻]中而[入]才合道理,若反而說是從[鼻中出香]氣的話,而[說]是[聞]到香氣便[非]合[義]理。(亦即,所謂聞香,應是香從鼻入,而非香從鼻出。因爲是香從鼻入,才稱鼻根與香塵二處爲[鼻香入]——因此,若從鼻中出,就不能稱[入]了。)[入]一定有它的定義,由外來到鼻根叫做[入],現在鼻子自己出香,當然不能稱[入]了。
經文,[若生于空,空性常恒,香應常在,何藉爐中爇此枯木?若生于木,則此香質因爇成煙,若鼻得聞,合蒙煙氣!其煙騰空未及遙遠,四十裏內雲何已聞?]
注釋,[爇]:依東漢許慎所著《說文解字》(段玉裁注本)此字發音爲(弱)。其意爲燒也。[若鼻得聞,合蒙煙氣]:[蒙],受。如果鼻子聞到香氣,也應受到煙氣熏才對。因爲照一般凡俗的了解而言,香氣是籍著煙的負載而傳播的。
義貫,佛言:[若]言此香氣爲[生于]虛[空]中的話,因爲[空性]是[常恒]不滅的,則此[香]氣[應]與虛空性一樣[常在](以此香既然是虛空所生,亦應有如是恒常不滅之屬性才對,此其一;又,虛空之性既恒常,而又說香是從空而生,則虛空便可不斷地生出香氣來——常住、又能生,則應能[常生]不斷;常生不斷則香氣常在。)如是則[何]須再假[藉]于香[爐中爇此枯木]呢?(然而事實不然,香氣非常在;結論:故知香非從空中生。)[若]言此香爲[生于木]中,[則此香]所在之木[質因爇]而變[成煙]才能達到鼻子之中,因此[若鼻得聞]此香氣之時,亦[合]當[蒙]受[煙氣]所熏才對。(然而現今鼻子只聞其香,而並未受其煙熏,因此可見香氣並非在煙中;結論:故香氣亦不從木中生。)又當燒香之時,[其煙騰]飄至[空]中,尚[未及]很[遙遠],即消散不見了,[四十裏內雲何](爲何)皆[已聞]此香氣?(但四十裏內並沒有煙霧彌漫。可見此香氣並不在煙中;結論:故知此香氣亦非從木中生。)
經文,[是故當知:香、鼻與聞,俱無處所、即嗅與香二處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義貫,佛言:[是故當知:香]塵、[鼻]根、[與]能[聞]之性,[俱無]所生之[處所]可得;既無生處,即無有實體,如是[即嗅]入[與香]入[二處],體本[虛]寂,循業[妄]現,循業就是依照個人的業力,看到的會有所不同,大致上、大體上都相同,但是,因爲業力不同,所看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,看你是清淨業還是汙染業。[本非]權教所說之[因緣]所生,亦[非]外道所計無因生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無因生,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,隨業幻現,相妄性真。)
4. 舌味處本如來藏性
經文,[阿難,汝常二時衆中持缽,其間或遇酥、酪、醍醐,名爲上味。于意雲何?此味爲複生于空中?生于舌中?爲生食中?阿難,若複此味生于汝舌,在汝口中只有一舌,其舌爾時已成酥味,遇黑石蜜,應不推移?若不變移,不名知味;若變移者,舌非多體,雲何多味一舌之知?]
注釋,[二時]:早、午兩個食時;亦即早齋及午齋時。[衆中持缽]:至信衆或民衆所居之城中、村中持缽乞食。[其間]:于乞食中;有時;間或。[其舌爾時已成酥味]:你的舌頭的味覺在那個時候已成爲酥之味覺,意思就是:不能再感受其他的味道。[遇黑石蜜,應不推移]:[黑石蜜],據《行事鈔資持記》卷十雲:《行事鈔資持記》是律藏裏面的。黑石蜜是用蔗糖和糯米煎成,其堅如石。[推移],變遷。[若不變移,不名知味]:[知味],辯明而知覺衆味。如果舌的覺知不改變遷移的話,就不能稱爲能辨知衆味,而只能覺知單一的味道。[若變移者,舌非多體,雲何多味一舌之知?]:然而,如果舌的覺知確有改變的話,因爲舌的覺知體只有一個,而非有多個覺知體,因此此覺知體既然已經接受某一種食物而産生了味覺,若把此覺知體變換掉,便沒有別個覺知體可以取代(接替)其功能,因此第二種食物的味道,還是無法嘗知;除非一個舌頭具有多個能覺知之體。然而一舌並非有多個能覺知之體,如是則一個舌頭的一個覺知體,怎能同時嘗知多味?
義貫,佛言:[阿難,汝常]于早、午[二]食[時],至于信[衆]之聚落[中持缽]乞食,[其間或]得[遇]人施與[酥、酪、醍醐,名爲上]等之美[味。于]汝[意雲何?此]食物之美[味爲複生于空中]?抑或[生于]汝[舌]根[中]?抑[爲生]于[食]物之[中]?要好好看一下,到底是食物呢?還是舌根?還是虛空?好好觀照觀照,佛陀一句一句剖析,就是一定要讓你體悟無生。爲什麼常常講: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?這個就是告訴你體悟無生。佛陀爲什麼講:佛說花,即非花,是名花,爲什麼要這樣講?佛說這個花,其實當體就是空,非花,是名花,只好方便講說這是花,處處都在顯示無生。佛陀在《金剛經》裏面講: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是名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爲什麼?就當體即空。佛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叁千大千世界,是名叁千大千世界,就叫你體悟什麼?叫你體悟一切法相不可得,就是無生。如果你好好的觀照,萬法碎爲微塵,亦無微塵是相,微塵亦是空無自性,你看看,什麼法生?一切統統叫做妄執,統統是虛妄的執著、虛妄的語言、虛妄的文字、虛妄的解說。所以,現在當下無生,就是涅槃妙性。
[阿難,若複此]美[味]爲[生于汝舌]根之中,然而[在汝口中只有一舌],故在一時應只能嘗知一種味道,[其舌]之知覺[爾時已成酥]之[味]覺、若再[遇黑石蜜]之時,其覺知[應不]能再[推移]改變而成甜味才對;但[若]真的[不變]遷推[移],則舌就[不]能[名]爲能辨[知]衆[味]了,而只能嘗知一種味道。(然而事實不然,舌並非只能嘗知一種味道;結論:故知舌之覺知體並非不變遷推移。)然而[若]說舌之覺知體爲有[變]遷推[移者],而一個[舌]頭並[非]有[多]個覺知[體],故此覺知體若推移,即無接替者,因爲改變了嘛。而一個舌頭並非有多個覺知體,氫說知道覺知體如果改變,就沒有接替,如是則[雲何多]種[味]道能受[一舌]同時[之知]?那麼多的味道,爲什麼只有一個舌;一個舌它一個覺知體而已啊,味道變化,它都知道變化。(故知,說舌之覺知體有遷移,不得成立。結論:是故可知,[食物之味不在舌中生]。)
經文,[若生于食,食非有識,雲何自知?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,何預于汝,名味之知?若生于空,汝啖虛空,當作何味?必其虛空若作鹹味,既鹹汝舌,亦鹹汝面,則此界人同于海魚!既常受鹹,了不知淡。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,必無所知,雲何名味?]
注釋,[又食自知,即同他食]:[他],他人,別人。又如果是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,那就如同別人在吃的東西一樣,並非你在嘗味。[何預于汝,名味之知]:[預],參預,相幹。這麼一來,嘗味一事與你有什麼相幹,而能說你的舌頭有嘗味之知覺呢?(因爲是食物自知其味。)[若不識淡,亦不覺鹹,必無所知]:如果說不能識別淡味(沒什麼味道的味道),那麼應該也不能覺知鹹味才對,如此一來,就必然變成于一切味皆無所知覺。才是若不識淡,當然亦不覺鹹,必無所知。
義貫,佛言:[若]言此味爲[生于食]物,然而[食]物本身並[非有]能分別之[識,雲何]能[自知]其味?[又]退而言之,[食]物既[自]能[知]味,則[即]如[同他]人在享用此[食]物一般,而非你在吃,如是則此食物之味[何預于汝](與你何幹)而可[名]汝舌爲有嘗[味之知]覺?(然而當食之時,你確實能知味,故非食物本身能自知其味;結論:是故可知[味不從食物中生]。)一般衆生認爲味道是從食物生;食物本身沒有識,它怎麼能夠分辨它的味道?
[若]言此味爲[生于]虛[空]者,則虛空一定有味道,則虛空一定有味道,那麼當[汝啖]食[虛空]之時,[當作何]等之[味]?(會嘗到什麼味道?然而虛空中實非有食物之味;結論:故知[食物之味非從虛空中來]。)退一步講,若虛空真的有味,且你若[必]言[其虛空若作鹹味],那麼,此虛空之味[既]能[鹹汝]之[舌],則[亦]應能[鹹汝]之[面],如此一來,[則此]世[界]上之[人]類,便都[同于海魚]!一直都浸泡在鹹味的虛空中。(然而事實不然,此世界的人類並沒有泡在鹹味的虛空中;結論:故知[味不從空來]。)再者,如是[既常]時不斷地領[受鹹]味,便變成[了不知淡]味了;[若不]能[識]別[淡]味,則[亦]應[不]能[覺]知[鹹]味才對,如是則于一切味[必]成[無所知]覺,既然于味無所知覺,[雲何]還能[名]爲[味]?則一切食物皆當無味才對。(然而非一切食物皆成無味,我們于食物之味亦非無覺知;結論:故知[食物之味非出于虛空]。)
經文,[是故當知:味、舌與嘗,俱無處所。即嘗與味,二俱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師父講一個例子,就知道這個味它是虛妄不實在的。有一天我打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