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釋,[意中所緣善、惡、無記叁性]:[意],意根。此言,于意根中,由所緣之五塵落謝之影子,而起善、惡、無記叁性之分別。[無記],非善非惡,因爲于善、惡性無可記別,故稱無記。[生成法則]:[法則],法塵之規則。此言,由此叁性而生成法塵之規則,亦即法塵之性即由此叁性而決定。[若即心者,法則非塵]:如果法塵爲即心而有,此法便非外塵,而是心內之法;心內之法即是心法、便不是塵。[非心所緣,雲何成處]:承上,若不是塵,就不是心所緣的法塵,如是則如何能成就意法處?意思就是怎麼能夠成就意根所緣之法塵處?要這樣子,意法處,整個、整句就是:如果能夠成就意根所緣之法塵之處?你看這意法處,竟然這叁個字是這麼長!
義貫,佛言:[阿難,汝常]于自心[意]根[中]由[所緣]五塵落謝之影像而生起[善、惡、無記叁性],因而[生成法]塵之規[則],于是成就法塵;[此法]塵[爲複即心](意根)[所生?爲當離心]而[別有]所生之[方所]?[阿難,若]法塵爲[即心]而生[者],此[法則非]爲外[塵],而是心法,故[非]爲[心所緣]之法塵;若無法塵,則[雲何成]意法二[處]?(結論:故知言法塵爲即心而有,不能成立。)
經文,[若離于心別有方所,則法自性爲知、非知?知則名心,異汝非塵,同他心量。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?若非知者,此塵既非色、聲、香、味,離、合、冷、暖,及虛空相,當于何在?今于色、空都無表示,不應人間更有空外。心非所緣,處從誰立?]
注釋,[若離于心別有方所]:[別有方所],另有所生之處。此謂,如果說法塵是在心外另有生處。[則法自性爲知、非知?]:他開兩頭來討論,到底這個法塵是知還是無知?[法],法塵。此謂,那麼這個在心外生起的法塵,是有覺知性的呢?還是非有覺知性?[知則名心,異汝非塵,同他心量]:若此法塵是有覺知性,則應名爲心(不應名爲塵)。[異汝],離于汝,不同于汝。既異于汝心,且又非塵,別人的心,才離你的心而且又非塵,這樣才講的通!那就是如同是他人的心量。然而明明是你心中的法塵,怎麼會變成他人的心量呢?
[即汝即心,雲何汝心更二于汝]:第一個[即]是在之義,第二個[即]是就是之義。[更二于汝],與你不同。[二],有別,不同。意思就是既然在你的身上,就是你的心,爲何你的心還與你身有別?[此塵既非色、聲、香、味,離、合、冷、暖,及虛空相]:[離合冷暖]即是觸塵之相,故[色聲香味]加[離合冷暖]即是五塵,五塵即是色法。[虛空相]即空。一切世間法,不是色法,便是空法。此言:此法塵既非五塵,又非虛空相。
[當于何在]:應當屬于何種類別?此謂,若法塵是非有覺知性,但它因爲是心外之法(離心而生),可是它又不是屬于五塵之色法,又非虛空之法,那麼此法塵應該是屬于何種類別的呢?[今于色、空都無表示,不應人間更有空外]:現在既然用五塵之色法以及空法,都無法表示此法塵之類別以及處所,不應說這世間在虛空之外,還別有一個處所,容納著這個法塵吧?因爲色法、空跟虛空都沒有辦法表示。[心非所緣,處從誰立]:意思是沒有辦法建立這個處,我們這裏講的是意法二處。又,此法塵既然離于心,爲心外之法,即非心所緣之法塵;法塵既非心所緣,如是則意法二處如何而得成立?法塵不是意根所緣,那麼,這意對法塵就不能成立了,很清楚的道理。
義貫,[若]言法塵爲[離于心]之外[別有]一[方所]爲此法塵之生處;若如是者,[則]此[法]塵之[自性爲]有覺[知]性?還是[非]有覺[知]性呢?分兩途來討論,兩途都錯!若此法塵爲有覺[知]性,[則]應[名]爲[心],而不應再名爲塵,且其既[異]于[汝]身(離于汝身)又[非]是[塵],此法塵就變成如[同他]人之[心量]了(然而你自心中的法塵,怎會變成他人之心量呢?結論:故知法塵非離心而有。)。又[即汝即心](既然是在你身上,就是你的心),[雲何汝心更二于汝](既然不同于你,必定與你有別——結論:是故言[法塵離心而有,且是有知],不能成立。)
[若]言此法塵爲離心而有,然[非]有覺[知者],(既是法塵,則非是前五塵,故必定有別于五塵),[此]法[塵既非色、聲、香、味]四塵及觸塵之[離、合、冷、暖]相以[及虛空相](既非五塵色相,又非虛空相),則此法塵之地位與類別[當于何在?今]既然[于]五塵之[色]法及虛[空,都無]法[表]顯指[示]此法塵之歸屬與所在,[不應](應當不會)在此[人間更有]一個[空外]之處爲此法塵之生處吧?又,此法塵既在心外,即是屬于[心非所緣]之法,如是則意法二[處從誰]而[立]?(結論:是故言[法塵爲離心而有,且非有知],不能成立。)知也不對,非有知還是不對。
經文,[是故當知:法則與心俱無處所;則意與法二俱虛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義貫,[是故當知:法]塵生成之規[則與]意根之[心,俱無]所生之[處所]可得;生處既然沒有,當然就沒有體性了。這個沒有體性就是空性、就是緣起、就是無自性。[則意]處[與法]處[二]處之體[俱虛]寂,循業[妄]現,這個循業妄現就是最重要的,你現在看到什麼,都是你的業所影現的,沒有實體可得,注意這一句話:循業妄現。而這個業裏面,又有各人的境界不一樣,因爲每一個人,生生世世所造的這個業就不一樣,妄現的。有的人看到佛法特喜歡,他不知道什麼力量,他可以聽經聞法整天整夜;有的人就是很沒有善根,聽到佛法就打哈欠!有的出家衆非常的勇猛,非常的骨氣,很用功,他知道他爲什麼出家;可是,有的出家就是渾渾噩噩,混日子的,真的!就白白浪費出家,因爲他來出家也是在混啊!當然這是極少數啦。
真正的出家,他是爲生死而發菩提心,爲度衆生自利利他,他怎麼會白白的浪費這一輩子的生命?現出家相實屬不容易的,太難了!所以,我照顧這些比丘,他只要現僧相,我尊敬他七分!爲什麼?一個男衆要出家,父母親同意,這個是多麼困難的事情!又沒有婚姻的束縛、父母親的障礙,這個有多麼的困難!所以,只要他發心來我這裏出家,應該講是很珍惜他,不忍心去罵他,讓他慢慢自己覺醒。在我這裏很簡單,你守一條戒律,像我們今天結夏安居,我講守一條戒律就可以,守一條戒律就是遵守講堂的規矩:人家吃飯你就照吃飯,人家起來早課就早課、晚課就晚課,你就跟著這樣做。其他關于你有修沒有修,以及你本身的個人習氣,那你慢慢來化除。
沒有規矩不成方圓,想想看我們住持跟當家,要負責整個僧團,我們的責任,要負責你的衣食住行,要負責教化的工作,你又不可以違背整個團體的生活,就必須要這樣做。你有通天的本領是你的事情,我願意你做一個老實人,老老實實的跟著僧團這樣作息就好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這樣很好管理啊,不要像食人魚、或者是鬥魚,看到這個也鬥、那個也鬥,理由充足,每一天都跟人家發生很沖突,還自己覺得自己很委屈,那很抱歉,那你就是菩薩了,不曉得自己錯在哪裏。
這個循業妄現,有含有強大的善根、沒有善根的問題,而且佛陀講的這個循業妄現,它包容性太大了!這個業就是創造整個人生跟宇宙之網,宇宙之網就是業力。用什麼樣來形容人生、宇宙?就是用業、業力。這個[業]非常的微細,業因、業緣、業果、業報、共業、別業、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、不動業、福業,這個[業]分析下來是無量無邊,所以,這個業它包容性太大了。而佛陀用這個業,這個在《奧義書》裏面,引用《奧義書》的,這個[業]在《奧義書》講得很清楚。所以,佛當時在世就有外道講業,而佛引用外道所講的這個業,好對佛弟子來诠釋。所以,這個業並不是佛講的,在當時在世的時候,外道就講這個業。
循業妄現,用字用得真是好!意思就是每一個人隨業力不一樣,所享受的境界也不一樣,這個人覺得這很苦,可是,他覺得享受!有的人覺得這個享受;別人覺這個苦!譬如說你唱歌、喝酒,喝整個晚上,這個對一個修行人,哇!這很苦啊!從六、七點就一直去唱卡拉OK,唱到淩晨再去續酒、續杯,唱到回來淩晨叁點,這對一個修行人來講,多麼痛苦的事情啊!他可以念多少佛、拜多少佛啊!他覺得快樂的,因爲他的業覺得這樣快樂;可是,另外一個人沒有那樣的業,他覺得很痛苦!所以,這個業叫做千變萬化的心境,它是千變萬化的,隨著心境,所以,這個業也不一樣。
這個業對時間性、空間性都不一樣,它是活動性的,千差萬別!底下,[本非]權教所說之[因緣]所生,亦[非]外道所計無因之[自然性](——非有因生,非無因生,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,隨業幻現,相妄性真。)所以,人家說:你怎麼來?父母親生我們。對一半,父母親的業緣,加上我們的業因。諸位!因爲借重這個業,業因跟因緣。真正我們的父母是誰?真正我們的父親就是無明,一念無明就是我們的父親;貪愛就是我們的母親,你能理解嗎?貪著五欲六塵就是真正我們的母親,沒有這二個,就不會有生到世間的輪回的事情。所以,真正的父親是無明、真正的母親是貪愛,滋長我們的生死。
接下來講十八界,現在聽不懂,接下來聽就變成結緣,結緣聽,聽結緣,怎麼聽都是緣。明天這個初學佛法是完全聽不懂的,把這個《楞嚴經》的難度、深度推到最高。那你要問自己有沒有開悟見性,就看明天,這個是一面鏡子。如果說明天聽起來實在是艱澀,那你離開悟見性非常遙遠;如果說我聽了很法喜,能理解,你有機會!前面講的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還比較容易了解,後面這個就非常困難!千萬不要講說明天不要來,瘋了,這是什麼徒弟!要發一個願:更難,我就是更要來!上刀山、下油鍋,我都來,對了!你真的是佛弟子,這樣子諸佛就贊歎你了!聽經聞法就是聽這個不懂的,不懂的你才要聽,懂的你都聽什麼。接下來的課程很重要,但是很艱澀,很難,但也不會說完全聽不懂,聽懂幾句也好。
願消叁障諸煩惱
願得智慧真明了
普願災障悉消除
世世常行菩薩道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二處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