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小有疾.當用牛乳.故來至此。】
【維摩诘言。止止。】不可以這樣,【阿難。莫作是語。】不可這樣講。
【如來身者.金剛之體.】
經典記載,小乘人是金剛骨,全身的骨頭都是舍利,小乘人骨頭是舍利,但是肉不是舍利;大乘,佛內、外全都金剛不壞身,所以,佛陀全身是舍利子。你若到佛陀之處,我要供養佛的舍利,佛只要伸入鼻孔,隨便繞一下,順手就給你。不用講佛,過去有一位密宗的金剛上師,是活佛,他就修到這種境界,唉!活佛!活佛!我要供養舍利,我沒有舍利子,他說:你稍等一下,拿一顆給他。那種修行,修得很驚人,那種功夫,我沒有,我沒辦法!這實在是菩薩示現,所以,凡夫之體沒辦法!如來身者金剛之體,爲什麼?
【諸惡已斷.】佛是斷一切惡,【衆善普會.】佛是修一切善,普會就是一切統統集合在佛的身上,衆善普會;普就是一切,會就是集中,一切善都集中在佛的身上,他都做,什麼善都做。
【當有何疾.】哪有說佛會生病?佛生病是示現的,【當有何惱。】佛怎麼會煩惱。
【默往.阿難。勿謗如來。】
默然而往,阿難,勿謗如來,你說佛陀生病,這是不了解,佛陀是不會生病的人,他是金剛不壞之身,你說佛陀生病,等于是誹謗如來。默往就是安靜,默然而往。
【莫使異人聞此麤言。】
這個麤跟粗惡的粗一樣,不可讓異人——所謂異人就是不信道的人,或者是沒有信心的人,或者是信心不夠強的人,聽到不同的話,這個異人專指沒有信心、沒有信仰的人,唉!不要被沒信仰的人聽到,沒信仰的人說:啊!佛自己也生病,那怎麼可以。聞此麤言,麤言就是說佛在生病。
【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。】
人家會當笑話,阿難,你不了解佛是示現的,而認爲他在生病,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聽到佛在生病,會被當笑話。
【阿難。轉lun聖王以少福故.尚得無病。】這樣他都還不會生病,【豈況如來無量福會.】無量福會就是集一切福,【普勝者哉。】普勝就是超過一切,意思是說轉lun聖王一點點福,就感應不生病,哪裏說佛陀修無量善還會生病?無量善,超過一切最殊勝的人。
【行矣.阿難。勿使我等受斯恥也。】
你應該了解,你應該回去,你不要一直執著不離開,這樣會增加對佛的誹謗,不可使我等受到恥辱。
【外道梵志】外道的梵志,凡是修行的同伴叫做梵志,外道統統稱爲梵志,不要被外道梵志聽到,【若聞此語.當作是念.何名爲師.自疾不能救】若被外道聽到,嗯!連自己的病苦都救不了,【而能救諸疾人。】哪有可能..,【可密速去.】你要靜靜地趕快離開,你不要再說,不要被人聽到,【勿使人聞。】不要被人聽到。
【當知.阿難。諸如來身,即是法身.】
因爲法身是無相,是金剛不壞之身,如虛空般,它是實相法,本自不生,本自不滅,如來身就是法身,阿難,你難道不了解嗎?
【非思欲身。】
思欲身就是說人有欲望,動到念頭的欲望,佛沒有欲望的煩惱,他是無漏身,他是超出六道輪回,他不是衆生的肉身,非叁界有形相,他是不生不滅的涅磐,他不是凡夫的思欲身,衆生都會動念頭,有欲望,佛不是這樣。
【佛爲世尊.過于叁界。佛身無漏.諸漏已盡。】
因爲法身是微妙的,妙覺上境,世間的欲望不能汙染他,心也猜測不到佛的境界如何,超出叁界,所以,叁界之內都是有漏,佛是無漏,漏就是煩惱,所以,佛身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就沒有起心動念,當下如虛空般,法身清淨,諸漏已盡。
【佛身無爲.不墮諸數。】
因爲法身是無爲,而無不爲,他示現病苦也是無爲。不墮諸數,諸數就是衆生相,他不落入衆生的數量觀,佛身是等如虛空,怎能如同數量去衡量他,有了數量,你才會衡量他,沒有數量猶如虛空,所以,不墮諸數。
【如此之身.當有何疾。】像這種身體有什麼好生病的。
【時我.世尊。實懷慚愧。】自覺得很慚愧。
【得無近佛而謬聽耶。】
意思是說我親近佛還聽錯法,實在很慚愧!意思是說,得無近佛,難道我親近佛還有可能聽錯?得無是很誠懇地,實在是太慚愧,可能是我聽錯了,難道是自己聽錯了嗎?難道我自己親近佛還聽錯話嗎?這是得無近佛。
【即聞空中聲曰。阿難。如居士言。】維摩诘居士如此說法。
【但爲佛出五濁惡世.】
這只是佛示現出五濁惡世,在《彌陀經》中有五濁,劫濁、衆生濁、見濁、命濁等等,五濁惡世。
【現行斯法.度脫衆生。】
意思是說佛示現生病,阿難要化緣牛奶給世尊喝,這是一種示現,爲了度脫衆生。
【行矣.阿難。取乳勿慚。】
去吧!你取牛奶不用覺得慚愧,不用覺得慚愧。
【世尊。維摩诘智慧辯才爲若此也。】這麼行!【是故不任詣彼問疾。】
<, p>【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.】
五百位弟子都被他訓示過,沒人有辦法,這不只是聲聞、緣覺沒辦法而已,下一篇那些菩薩照樣沒人有辦法,後面叫做菩薩品,現在這裏是弟子品,這些聲聞..,後面那些菩薩都沒辦法,更何況這些證阿羅漢果的哪有辦法,待會兒會講到菩薩,照樣沒辦法,所以,維摩诘居士就是佛再來的,各各向佛說其本緣。
【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。】
大家都說不夠資格,這是一位很難纏的居士。
《維摩诘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