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六根解脫”,是指以六根爲方便或下手處,而得解脫,並非真正在求六根解脫:最終的目標還是心解脫,而不是在六根。所以,一悟即入如來地,就是這個道理。
底下講的是:根塵同源,猶如交蘆,最後,
經文:【佛告阿難:“根、塵同源,縛、脫無二,識性虛妄,猶如空華。阿難,由塵發知,因根有相,相、見無性,同于交蘆。是故汝今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,雲何是中更容他物?”】
【注釋】
“根、塵同源”:根與塵爲同一個根源,因爲:一、同是四大所成。二、同源于八識,同是八識所起;以根、塵唯是一心所現。第叁、根塵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“縛、脫無二”:根塵既然同一個源,縛跟脫是一,也就是說:縛則同縛,脫則具脫。
“識性虛妄”:“識”,就是指六識。因六識是依根塵而有,所有沒有實在性,因此說其性虛妄不實。
“由塵發知”:由于六塵而發起六根之知;如果沒有覺知的對象(六塵)現前,那麼六根也無所知。所以知道根之知要托塵而現。也就是說:能知需賴所知方能立。
“因根有相”:“相”,就是六塵相,因爲有六根之知,方能顯出六塵之相,也就是塵也要有因根而顯。此亦即:所知亦需依能知方得立。
“相、見無性,同于交蘆”:“交蘆”,就是一種蘆葦、蘆草,它與一般的蘆草不一樣,都是二根盤結相連,二莖相交而並立。“相”,是指六塵相。“見”,是指六根。“六塵之相”以及“六根之見”皆空無自性,沒有自體性,都是依他起的緣起性。二者互依而生,如同二莖並立的交蘆一般。
翻過來,1030頁,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”:“知見”,就是本性本明之知見。“立知”就是“知”是指根的知見。如果在本性本明之知見上,又立諸根之知,就成爲無明之根本,就是頭上安頭。
“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”:“知見”,是指一切知見。“無”,就是非。此言,若如實了知一切“知見”皆“非知見”,也就是說,畢竟無有“知見”可得,這個就是涅槃境界。所謂“無有知見可得”,就是《金剛經》裏面所講的:“無有少法可得”。又,“一切知見皆非知見”,這一句如同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義理:所謂知見者,非知見,是名知見。又,此處的“知見”亦可以作如實知見。那樣,那一句之義就變成了:“若如實知見“無有知見可得”,如果你真實的是佛的知見,那麼就沒有任何的知見,不立任何的觀念,執著、分別都不存在,這個就是涅槃淨境”。“涅槃”者,不生不滅的境界。
“雲何是中更容他物”:“是中”,是指本性本自涅槃,無有少法可得,無有少知見可立。在這個“本性本自清淨”、“一切法本不生”如來知見的無上大涅槃境界之中,怎麼還更可容立其他愚見、愚妄知見,例如立根之知見、或立塵之知見、乃至立識之知見呢?最後一點點,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”:六“根”與六“塵”本“同”一“源”所出,同源于八識,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故其于束“縛”與解“脫”皆一致“無二”:縛以同縛,脫則同脫。而六“識”之“性虛妄”不實,無自體性,以其依根塵而有,故“猶如空華。阿難,由”于六“塵”才能引“發”六根之“知”,反之,也“因”有六“根”方能顯現“有”六塵之“相”,因此可以知道根爲托塵而立,塵也是托根而有,所以六塵之“相”以及六根之“見”,兩者俱“無”自體“性”,乃互相依傍而生,“同于”二莖並立而生之“交蘆”。“是故汝今”若于本性本明之真“知”真“見”上再妄“立”依根塵而有之“知”見,也就是于本明上又要加明以明之,這個就是“即”成爲“無明”之“本”(本來已經是明了,你偏偏又要再加上明,這不是無明顛倒之甚是甚麼呢?);若了知一切“知見”實“無”知“見”可得,就是無有少法可得,“斯即”就是一切法本不生的無上大“涅槃”的“無漏真淨”之境界,“雲何”于“是”本自清淨的法體之“中更容”立其“他”虛妄之“物”(妄知妄見)?
好!今天耽擱了大家十五分鍾,非常對不起!可是,我們每天定的進度,就是要這樣子;如果不定進度的話,哇!那個講到驢年了,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龍、蛇、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,唯獨沒有驢,沒有驢,講到驢年也講不完!對不對?所以,講課要有一個特色,來聽師父的,過瘾!哇!舒服!(衆鼓掌)我沒有叫你們鼓掌啦,我是這樣講一下而已。請合掌,
請合掌,願以此功德,消災在座諸位法師、消災護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;回向文殊講堂分院南投養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靈;回向文殊講堂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這些義工明天熱中一點,諸位來開個義工大會,師父也會開示“佛陀的格言”。好!下課!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