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六根解脱”,是指以六根为方便或下手处,而得解脱,并非真正在求六根解脱:最终的目标还是心解脱,而不是在六根。所以,一悟即入如来地,就是这个道理。
底下讲的是:根尘同源,犹如交芦,最后,
经文:【佛告阿难:“根、尘同源,缚、脱无二,识性虚妄,犹如空华。阿难,由尘发知,因根有相,相、见无性,同于交芦。是故汝今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无漏真净,云何是中更容他物?”】
【注释】
“根、尘同源”:根与尘为同一个根源,因为:一、同是四大所成。二、同源于八识,同是八识所起;以根、尘唯是一心所现。第三、根尘同是如来藏妙真如性。
“缚、脱无二”:根尘既然同一个源,缚跟脱是一,也就是说:缚则同缚,脱则具脱。
“识性虚妄”:“识”,就是指六识。因六识是依根尘而有,所有没有实在性,因此说其性虚妄不实。
“由尘发知”:由于六尘而发起六根之知;如果没有觉知的对象(六尘)现前,那么六根也无所知。所以知道根之知要托尘而现。也就是说:能知需赖所知方能立。
“因根有相”:“相”,就是六尘相,因为有六根之知,方能显出六尘之相,也就是尘也要有因根而显。此亦即:所知亦需依能知方得立。
“相、见无性,同于交芦”:“交芦”,就是一种芦苇、芦草,它与一般的芦草不一样,都是二根盘结相连,二茎相交而并立。“相”,是指六尘相。“见”,是指六根。“六尘之相”以及“六根之见”皆空无自性,没有自体性,都是依他起的缘起性。二者互依而生,如同二茎并立的交芦一般。
翻过来,1030页,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”:“知见”,就是本性本明之知见。“立知”就是“知”是指根的知见。如果在本性本明之知见上,又立诸根之知,就成为无明之根本,就是头上安头。
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:“知见”,是指一切知见。“无”,就是非。此言,若如实了知一切“知见”皆“非知见”,也就是说,毕竟无有“知见”可得,这个就是涅槃境界。所谓“无有知见可得”,就是《金刚经》里面所讲的:“无有少法可得”。又,“一切知见皆非知见”,这一句如同《金刚经》所说的义理:所谓知见者,非知见,是名知见。又,此处的“知见”亦可以作如实知见。那样,那一句之义就变成了:“若如实知见“无有知见可得”,如果你真实的是佛的知见,那么就没有任何的知见,不立任何的观念,执着、分别都不存在,这个就是涅槃净境”。“涅槃”者,不生不灭的境界。
“云何是中更容他物”:“是中”,是指本性本自涅槃,无有少法可得,无有少知见可立。在这个“本性本自清净”、“一切法本不生”如来知见的无上大涅槃境界之中,怎么还更可容立其他愚见、愚妄知见,例如立根之知见、或立尘之知见、乃至立识之知见呢?最后一点点,
【义贯】
“佛告阿难”:六“根”与六“尘”本“同”一“源”所出,同源于八识,同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故其于束“缚”与解“脱”皆一致“无二”:缚以同缚,脱则同脱。而六“识”之“性虚妄”不实,无自体性,以其依根尘而有,故“犹如空华。阿难,由”于六“尘”才能引“发”六根之“知”,反之,也“因”有六“根”方能显现“有”六尘之“相”,因此可以知道根为托尘而立,尘也是托根而有,所以六尘之“相”以及六根之“见”,两者俱“无”自体“性”,乃互相依傍而生,“同于”二茎并立而生之“交芦”。“是故汝今”若于本性本明之真“知”真“见”上再妄“立”依根尘而有之“知”见,也就是于本明上又要加明以明之,这个就是“即”成为“无明”之“本”(本来已经是明了,你偏偏又要再加上明,这不是无明颠倒之甚是甚么呢?);若了知一切“知见”实“无”知“见”可得,就是无有少法可得,“斯即”就是一切法本不生的无上大“涅槃”的“无漏真净”之境界,“云何”于“是”本自清净的法体之“中更容”立其“他”虚妄之“物”(妄知妄见)?
好!今天耽搁了大家十五分钟,非常对不起!可是,我们每天定的进度,就是要这样子;如果不定进度的话,哇!那个讲到驴年了,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,唯独没有驴,没有驴,讲到驴年也讲不完!对不对?所以,讲课要有一个特色,来听师父的,过瘾!哇!舒服!(众鼓掌)我没有叫你们鼓掌啦,我是这样讲一下而已。请合掌,
请合掌,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;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;回向文殊讲堂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这些义工明天热中一点,诸位来开个义工大会,师父也会开示“佛陀的格言”。好!下课!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