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

 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慧律法师 主讲

  第10套

  讲题: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
  日期:2009.7.12-2011.10.02

  片数:共8片(本片为第7片)

  编码:099【DVD简体版】

  《讲义》737页,

  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请翻开《楞严经讲义》,737页。

  【丑二 偈颂 (分二) 寅初 标颂 二 正颂 今初】

  【尔时世尊,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

  前面是长行文,现在用简略、容易记忆的偈颂,再把它宣扬一遍。

  【尔时,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,世尊更欲重宣,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,中有三意存焉:一长行义未尽故;】就是长行文的义理,还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,所以,再用偈颂重颂一遍。【二别为乐(yao四声)略】也可以念乐(le四声)略。【机故;】乐略机故就是:乐略就是喜欢、喜好比较简略的,“乐”就是喜好,“略”就是简略。有的他喜欢背这个偈颂,所以就比那个长行文更简略了。说:别为喜好简略之机,所以,再重宣此义,用偈颂再重宣此义。【三乃为后来众故。】后来众故就是未来的众生。【而说偈颂,令其得益也。】

  底下是:【寅二 正颂 ( 分二) 卯初 祇夜颂前 二 伽陀开后 今初】

  经文:【真性有为空,缘生故如幻;无为无起灭,不实如空华。】

  说:真如的本性,第六意识所分别的有为法是空的;这个有为法同时也包括无为法。因为《楞严经》讲的是究竟义的绝对如来藏性,不容许立一个有为,或者是立一个无为,全是真如,全是一心,有为是对无为讲的,无为是对有为讲的。所以人家问你:什么是无为法?它就是有为法。什么叫做有为法?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。诸位!有为、无为都是互相形显,因为讲有为,才衬托出无为;因为讲无为,才衬托出有为。如果了悟诸法本来就空,无所谓有为,也不可以立一个无为,才能真正了解佛的本义是什么。所以,真如有为空,就是真如的本性,中间第六意识所产生的有为分别心,包括无为法,都是毕竟空寂。

  缘生故如幻,为什么叫做空呢?叫做缘生。所谓缘生就是空无自性,缘生就是无生,“缘”就是条件,借重种种条件所产生的相,或者是无相的东西,统统叫做缘生。所以,因缘生的东西,总是不实在,没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。所以,缘生故如幻,如幻就是说:好像虚幻的东西,因缘生的东西总是幻,幻就是空无自性。这个幻,因为它是生灭法的、会败坏的;因为它是有为法的;因为它是刹那生刹那灭,空无自性,所以叫做如幻;因为它是无常法的,所以没有永恒,万法都是败坏之相,所以它是如幻。我们之所以看不开,是因为不知道诸法如幻,我们认为某一种东西、某一个时空所产生的事情,是永恒的、是真实的东西,所以,被骗得迷迷糊糊!那我们今天学佛了,了解缘生故如幻,了悟诸法体性本来就空,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那么所过的日子就完全会解脱。

  说:无为无起灭,无为本来就是毕竟空,它本来就没有起灭,讲无为是为了说明有为的不究竟,着一个无为,就是知见立知。所以,无为本来就没有起灭,是不可说的实证境界。因此,无为无起灭的意思是说:因为无为是对有为而立的,所以这个无为也是不实如空华。这个最重要的,就是除掉所有任何的观念,知见绝对不立知,重点在这个。不能立一个有为,就是不能着有为法;心中更不可以立一个无为法,因为无为法是叫你进入解脱的境界,如果你着一个无为法,又变成生灭的有为法。简单讲:一个人自己每天赞叹自己:我很行!就表示你很不行,你一点都不行,道理是一样的,头上安头。

  那么,整句的串连起来,就是这样解释:说:真性有为空,缘生故如幻;无为无起灭,不实如空华,贯串起来就是这样解释:说:真如本性,第六意识所分别的有为法,包括无为法,都是空无自性的。为什么叫空无自性?因为它是因缘所生的东西,所以,一切法本来就是如幻。简单讲: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一十八界,无一法非幻。无为无起灭,是不可说的实证境界,无为法本身就是没有起灭,没有灭就没有生,所以是不可说的实证境界。但是,无为法因为是对有为法而立的,所以,无为法本身并不起灭,当体即空,也不可以立一个无为法而去执着。所以无为法也是不实如空华,就是空中华,眼睛有毛病,就会看到空中有花。简单讲:我们今天为什么看到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?鸟兽虫鱼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今天你看到了,是为什么你看得到这些东西?就是因为不实如空华,我们看到的,其实都是因缘生的东西,而我们把它误认为它是真实的,不了解诸法体性本来就空。所以,三界乱起乱灭,如不实的空中所产生的花。

  【此超颂识性虚妄,】说:这里是。。。。。。这个偈颂是识性虚妄,【犹如空华。《唯识》五位百法,前九十四种,是有为法,后六种是无为法。此无为法,是对有为法而立,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,是一切法所依之体,有为、无为,皆依真性。】皆依真性是什么意思?如果我这样念,你就会更清楚:有为法是如,无为法亦是如,同一如,并没有二如,如中并无有为跟无为,这样你就听得更清楚。所以,有为法是如,无为法亦是如,同一如,并没有二如,那么我们就了解,有为跟无为,其实都是名相、自我分别,实证的境界里面,并没有有为跟无为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,所以,皆依真性。【此二字不可连有为解释,有说有为真性空,其义未当。细察如来说法,本经每大段,皆从所依之真说起,】那么,真就是不立一切见、不立一切法。【此颂亦复如是。】

  翻过来,738页,【真性者:真如自性也,其体绝待,离名字相,离言说相,离心缘相,】心缘相就是分别,离种种的分别相。那么,如果你要体会到、要体会这个真如绝待,就必须要离名字,这个名字相是人们所假设的,人们所假设的,我们这个觉性不需要文字的。那么,这个可以举一个例子,就不需要语言相,或者是离言说相,我们的觉性不要靠这个。

  有一个台湾的老婆婆,她到美国去游玩,来到了纽约的时候,她去那个店里面买一个很大的,中华料理店那个包包,肉包子!买了以后,买了以后,结果人家整团,整团都带走了,去坐那个subway,地铁,整团统统都带走了。这个台湾阿婆买了一支冰淇淋,还有一个包包,跟不上人家!哇!出来的时候,一个都不认识,就在那个店外面走出来十字路口,找不到整团,一个都找不到,就在那边哭!在那边一直哭:整团的人都不见了,我怎么办?因为她只会讲台湾话。后来就一个黑人、一个白人,二个警察来;美国的警察都很胖,因为吃得太好了,好胖好胖!一个黑人警察,他看到那个老婆婆在哭,很好心就走过来,他问她: Your friend

  意思是说:你的朋友呢?阿婆跟他说:我都听不懂啦!警察就问她:Where are you going

  他说:你到底要去哪里?Where are you going now

  她说:我都听不懂啦!阿婆就一直哭。。。那个美国的警察实在很有耐性,就跟她讲说:you Where are you going

  you going 突然间,阿婆似乎听懂了,她知道:是不是在问我next,next就是下面那一站你要去哪里。you going,那个美国警察。。。因为大家一个讲台语,一个讲英文,无法用语言沟通,于是用比手画脚的,警察就这样比画着,阿婆说:我知道!我知道!阿婆就跟他比个姿势,统统不用经过语言,阿婆就跟他比个姿势,(师父比拟阿婆手势)拿一支冰淇淋,她手上正好有一支冰淇淋,她就:下一站我要去。。。(师父比拟阿婆将冰淇淋代替火焰举起的自由女神像)你知道这样代表她要去哪里吗?自由女神,答对了!喔!那个美国警察,the policeman:I see.I see.开着警车就载她到自由女神像那边了。博士念了二十年的书,也不会比这个阿婆行,人家她笔划一下,警察就听得懂了,人家比一下,人家(警察)就知道了!所以这个世间,有时候也不需要读太多的英文。像我的话,很简单,很简单,如果我在纽约迷失了,当然我不可能迷失啦,因为我们会讲英文。第一点,我都想好了,第一点,我在美国纽约迷失了,立刻叫计程车直接回hotel,不需要到处去玩,就回hotel;第二就是去机场,是不是今天要离境啊?Departure离境;当然我们懂英文,那是没问题啦。这是比喻说,真如本性这个觉性,是不需要名字跟言说相的。所以,我举这个阿婆、老太婆,用比的也会通,就是表示人类的觉性是一样的。离言说相,离心缘相,【不属有为,不属无为。能为有为、无为所依,如前喻太虚空,体非群相,而不拒彼诸相发挥。】

  【有为空下,经意别指第六意识,有为、无为,即六识有漏、无漏,不独有为空,即无为亦复不实,】诸位!你讲无为,着一个无为,就变成了有为。所以这个无为法是让你实证的,还不是言说的。契入无为,就绝对不会再立一个无为。【此与《掌珍论》】这个《掌珍论》是共二卷,整本这个论叫做《大乘掌珍论》,它是印度清辩论师所著造的,那么它是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,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。这是内容有关于空义的论述,这是《掌珍论》,清辩论师所写的。【偈意全同。彼云:“真性有为空,如幻缘生故。”】如幻缘生。【因喻颠倒,】我们三支量是宗、因、喻,颠倒,此经次序并没有颠倒。(【此经不倒。】)【下半偈:“无为、无有实,不起如空华。”】这个无为法也是不实在的,是对有为法而立的,也应当不着。所以,无为法也不是观念境,它是解脱的真实境,如果立一个无为,就变成了生灭法。所以无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