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音,洗涤根中积生虚习,以及无明,深沉细垢。】
底下【癸二 如来巧示 (分二) 子初 巧立喻本 二 分答二问 】
【(子初分二) 丑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结 今初】
【即时如来,于师子座整涅槃僧,敛僧伽梨,揽七宝几,引手于几,取劫波罗天,所奉华巾。】
说:这个时候如来要巧示了,拿这个巾开始打这个结了,来开示,把最深的用比喻、用最浅的来比喻,让大家能够了解六根之结,还有六根的根根六结。
即时如来,于师子座,不是说座上有狮子,是表示佛作狮子吼,他的座叫做师子座。整理涅槃僧,涅槃僧就是里衣,里衣;敛僧伽梨,僧伽梨就是大衣,我们所讲的就是袈裟。
但是,我们现在了解,佛当时候在世的时候,跟现在的南传略有改变。那么,汉传就更不用讲了,汉传披的这个袈裟,完全跟佛当时候的袈裟是不一样的。我们现在披的袈裟是佛制的,现在的汉传都是披后来才制订的、中国制订的,全台湾都是披这个的,披北传的,就是汉传的。那么,藏传的就更多了,哇!藏传的什么宝冠都弄出来了,你到西藏去看,完全不一样!如果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,还在印度,你去看一趟,南传的衣服有改变、汉传的衣服有改变,藏传就不用讲了。对不对?统统不一样了,尤其是汉传的,完全不一样了。所以这个只是一个历史的镜头。
整理内衣,还有披上这个大衣,整理一下。揽七宝之几,这个“几”就是小桌子,“几”就是小桌子。“揽”就是牵引,把这个手往那边伸,叫做揽。七宝几就是镶着七宝的桌子,小小的桌子。引手于几,引这个手于几,就是说把这个手碰到这个桌子。取劫波罗天(劫波罗天就是夜摩天),所奉的华巾。
看注释:
【阿难求示六解一亡,舒结伦次二义。佛先答后义,举事辩答,言相并彰,善巧说法,】用言语,还有用这个外相,善巧来说法,【令人易了。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,如来在师子座,整理涅槃僧,】此云内衣,【此云里衣。敛者收也,僧伽梨,此云大衣。】台湾我们出家人讲的:五衣、七衣、九衣等等。
【揽七宝几:此几有七宝所嵌,】这个念嵌(qian四声),嵌就是把物体镶填入缝隙中,一般用于装饰。我们在台湾很多的桌子,你去看这个卖家俱的,哇!那个做得很漂亮!说:把物体镶填入于缝隙中,一般用于装饰。所嵌。【引手于几,】翻过来,750页,【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,即夜摩天;所奉华巾,乃宝叠华,织成之巾。】
750页,750页,
【丑二 绾成六结】
经文:【于大众前,绾成一结,示阿难言:此名何等?阿难大众,俱白佛言:此名为结。于是如来,绾叠华巾,又成一结,重问阿难:此名何等?阿难大众,又白佛言:此亦名结。如是伦次,绾叠华巾,总成六结。一一结成,皆取手中,所成之结,持问阿难:此名何等?阿难大众,亦复如是,次第詶佛,此名为结。】
这个文字简单。那个“詶”(酬音)就是回答的意思,次第“詶”就是答的意思,此名为结。这一段都很简单,一看就知道。
那么,在大众前,于大众前,绾成一结,就是把那个巾打成一结,示这个阿难说:这是什么?阿难、大众对佛说:这是结。
因此如来,再把它又打成一结,重问阿难说:这是何等?阿难又回答了:这还是结啊!
如是伦次,总共打了六结。
一一结打完的时候,都取手中所成的结,来问阿难说:这是什么?阿难也亦复如是,次第的一直回答:这统统叫做结。
这文字很简单。
【叠华,西域贵重之物,织以成巾,】所以,【价值无量。又为天人所奉,更足宝贵,佛以叠华,喻如来藏性,巾喻藏性随缘,成阿赖耶识,从真起妄,辗转相依,妄成六结,喻一巾绾成六结。一一结成,皆问阿难,要自审自答,自明结之伦次,】当然就会明白打结的这个次第。【虽同是结,不无次第,即伦类次序也。如前太虚空,由器形异,名之异空,此六结既是次第绾成,自是竖论六结,不是横喻六根。】竖论六结,简单讲就是根根有六结: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。
751页,经文:【佛告阿难:我初绾巾,汝名为结。此叠华巾,先实一条,第二、第三,云何汝曹,复名为结?阿难白佛言:世尊!此宝叠华,缉织成巾,虽本一体,如我思惟:如来一绾,得一结名;若百绾成,终名百结;何况此巾,祗有六结,终不至七,亦不停五,云何如来,只许初时,第二、第三,不名为结?】
解释一下:佛告阿难:我最初把这个巾打一结的时候,你名字叫做结。这个叠华巾本来是一条,第二结、第三结,为什么汝曹复名为结?意思就是:第一打结了,那么第二、第三应该不叫做结啊,为什么你们把第二、第三又也叫做结呢?
阿难就白佛言:世尊!这个宝叠华缉织成巾,麻线叫做缉,接续,缉织成巾。虽本来是一体,如我思惟:如来一绾,得一结名,一打,打一次,就得到一个结的名字;如果百绾,打了一百次,当然就是打一百个结了。何况这个巾,现在这条巾只打了六结,也不是到第七结,或者停在第五,为什么如来只允许说一开始叫做结,只许初时叫做结,皆名为结,第二、第三就不名为结?
【上段历问,以显次第;此段故问,以示结同。佛告阿难下,应将此叠华巾,先实一条,此二句提前,我初绾时,汝名为结,二句放后,再第二、第三云何汝曹,复名为结,文意相贯,谅系抄写之误。】那么,他的意思,751页,第一行,依照圆瑛法师的意思就是说:佛告阿难,要把那后面八个字往前调:此叠华巾,先实一条,我初绾巾,汝名为结。这是他们认为是抄错。但是成观法师的看法跟我的看法一样,是没有错的,因为它有它的强调之处,明天讲到《义贯》的时候就知道,我的看法跟成观法师一样,没有抄错。
再看底下,【此段之文,似淡无味;《正脉》云:细详实有关要,按后圆通,所解六重结相,一动、二静、】闻当然就是根了,【三闻、四觉、五空、六灭,】就是六结。【由前而后,则疏亲有异;】“疏”就是疏离,“亲”就是愈来愈接近。【由后而前,则细粗不同。】当然六五四三二一,六那边就是粗了,那么,“一”这个就是细了。【若不与之显示结同,初心者,或忽于疏,而始无入门,中途者,或住于细,】怎么样?【而终无究竟,启示一六结同,正欲始终解尽矣?诚哉须信佛语深也!然不直说,而乃故意反问,以激阿难自说者,】阿难自说。【将使因喻以详法矣。】
【子二 分答二问 (分二) 丑初 答六解一亡 二 答舒结伦次】
【(丑初分二) 寅初 喻从至同遂成至异 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今初】
752页,中间经文:
【佛告阿难:此宝华巾,汝知此巾,元只一条,我六绾时,名有六结。汝审观察:巾体是同,因结有异?】
说:佛告阿难:这个宝华巾,你是知道的,这个巾本来就是只有一条,当我打六结的时候,你名有六个结,当我六绾,你就有六结。那么,你审察看看,巾体是一样的,完全是这一条;可是,打结的次第不一样,却有差别。
【此宝华巾,未结之先,一之名尚不可得,岂得有六?是谓至同;既结之后,六之相已定,不复见一,是谓至异。】至异就是完全改变。不复见一,是谓之至异,到这个地方是完全改变了、不同了。【佛令谛审观察,】好好的仔细观察。【既知由同成异,自可除异还同。】
【于意云何?初绾结成,名为第一;如是乃至,第六结生,吾今欲将第六结名,成第一不?】
那你的意思怎么样呢?当我系结,这个结成,当我绾结成,叫做第一结的时候,如是乃至,第六结生,我现在要把第六结名字叫做第一结,这样行得通吗?那当然行不通了,第一结是第一结,先打的嘛;第二结是第二结,次打的嘛;第六结当然是最慢的了,现在要把第六结变更成第一结,当然不可能!
【前五句示有次第,后三句故意难问,令辨可否。谓吾今欲将第六名,首尾相换,】把最后一结调到前面来:第一结,【成第一得否?佛意以性中相知,故诘其能互换否?】
753页,经文:【不也世尊!六结若存,斯第六名,终非第一。纵我历生,尽其明辩,如何令是,六结乱名?】
不也,世尊!不可能啊,世尊!第六结怎么可能变成第一结呢?如果这六结存在,这个第六结绝对终不是第一结。就算我这一辈子用尽一生,尽其明辩,怎么可能让这个六结之名颠倒呢?第六结变成第一结,不可能!
【六结未解,次第分明,故第六终非第一。佛欲将六作一,问我定其可否?纵使我历生多闻,尽其聪明慧辩,如何能令有次第者,而成无次第,一六乱名也?阿难以用中相背,故答不能互换也。】
753页,中间经文:【佛言:如是!六结不同,循顾本因,一巾所造,令其杂乱,终不得成。】
佛言:是的!这就对了,一点都没错!六结是不同的。现在;“循”就是顺着,“顾”就是回头看一下。顺着原本、本源,回头看一下,它的结这个本来的因是什么?喔!元一巾所造,本来就是一巾所造成的。“令”就是欲令其次序杂乱,这一巾,虽然是一巾所造成的,现在欲令次序杂乱,是不可能的,终不得成。
【此佛印证。六结次序不同,循者顺也,顺顾结之本因,元因一巾所成,欲令次序杂乱,终不得成,而一相】就是同相。【岂能复见哉?】就是一巾之相叫做一相。把这个一巾要恢复到一巾之相,而说是一相,岂能复见呢?
【则汝六根,亦复如是。毕竟同中,生毕竟异。】
你现在的六根也是这样子,本来是毕竟同,同一个本性,同一真如,同一真如自性,同一个如来藏性,同一佛性,现在则出生了毕竟异之相。
【此法合。则汝六根,亦复如巾结者是也。根性本体,未结之先,一相尚不可得,】何况有六?【何处有六?此毕竟同也。及其从真起妄,既结之后,六相分明,不可少乱,此毕竟异也。】
754页,【寅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】
【佛告阿难:汝必嫌此,六结不成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