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音,洗滌根中積生虛習,以及無明,深沈細垢。】
底下【癸二 如來巧示 (分二) 子初 巧立喻本 二 分答二問 】
【(子初分二) 醜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結 今初】
【即時如來,于師子座整涅槃僧,斂僧伽梨,攬七寶幾,引手于幾,取劫波羅天,所奉華巾。】
說:這個時候如來要巧示了,拿這個巾開始打這個結了,來開示,把最深的用比喻、用最淺的來比喻,讓大家能夠了解六根之結,還有六根的根根六結。
即時如來,于師子座,不是說座上有獅子,是表示佛作獅子吼,他的座叫做師子座。整理涅槃僧,涅槃僧就是裏衣,裏衣;斂僧伽梨,僧伽梨就是大衣,我們所講的就是袈裟。
但是,我們現在了解,佛當時候在世的時候,跟現在的南傳略有改變。那麼,漢傳就更不用講了,漢傳披的這個袈裟,完全跟佛當時候的袈裟是不一樣的。我們現在披的袈裟是佛製的,現在的漢傳都是披後來才製訂的、中國製訂的,全臺灣都是披這個的,披北傳的,就是漢傳的。那麼,藏傳的就更多了,哇!藏傳的什麼寶冠都弄出來了,你到西藏去看,完全不一樣!如果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,還在印度,你去看一趟,南傳的衣服有改變、漢傳的衣服有改變,藏傳就不用講了。對不對?統統不一樣了,尤其是漢傳的,完全不一樣了。所以這個只是一個曆史的鏡頭。
整理內衣,還有披上這個大衣,整理一下。攬七寶之幾,這個“幾”就是小桌子,“幾”就是小桌子。“攬”就是牽引,把這個手往那邊伸,叫做攬。七寶幾就是鑲著七寶的桌子,小小的桌子。引手于幾,引這個手于幾,就是說把這個手碰到這個桌子。取劫波羅天(劫波羅天就是夜摩天),所奉的華巾。
看注釋:
【阿難求示六解一亡,舒結倫次二義。佛先答後義,舉事辯答,言相並彰,善巧說法,】用言語,還有用這個外相,善巧來說法,【令人易了。即時即阿難求示之時,如來在師子座,整理涅槃僧,】此雲內衣,【此雲裏衣。斂者收也,僧伽梨,此雲大衣。】臺灣我們出家人講的:五衣、七衣、九衣等等。
【攬七寶幾:此幾有七寶所嵌,】這個念嵌(qian四聲),嵌就是把物體鑲填入縫隙中,一般用于裝飾。我們在臺灣很多的桌子,你去看這個賣家俱的,哇!那個做得很漂亮!說:把物體鑲填入于縫隙中,一般用于裝飾。所嵌。【引手于幾,】翻過來,750頁,【取劫婆天此雲時分天,即夜摩天;所奉華巾,乃寶疊華,織成之巾。】
750頁,750頁,
【醜二 绾成六結】
經文:【于大衆前,绾成一結,示阿難言:此名何等?阿難大衆,俱白佛言:此名爲結。于是如來,绾疊華巾,又成一結,重問阿難:此名何等?阿難大衆,又白佛言:此亦名結。如是倫次,绾疊華巾,總成六結。一一結成,皆取手中,所成之結,持問阿難:此名何等?阿難大衆,亦複如是,次第詶佛,此名爲結。】
這個文字簡單。那個“詶”(酬音)就是回答的意思,次第“詶”就是答的意思,此名爲結。這一段都很簡單,一看就知道。
那麼,在大衆前,于大衆前,绾成一結,就是把那個巾打成一結,示這個阿難說:這是什麼?阿難、大衆對佛說:這是結。
因此如來,再把它又打成一結,重問阿難說:這是何等?阿難又回答了:這還是結啊!
如是倫次,總共打了六結。
一一結打完的時候,都取手中所成的結,來問阿難說:這是什麼?阿難也亦複如是,次第的一直回答:這統統叫做結。
這文字很簡單。
【疊華,西域貴重之物,織以成巾,】所以,【價值無量。又爲天人所奉,更足寶貴,佛以疊華,喻如來藏性,巾喻藏性隨緣,成阿賴耶識,從真起妄,輾轉相依,妄成六結,喻一巾绾成六結。一一結成,皆問阿難,要自審自答,自明結之倫次,】當然就會明白打結的這個次第。【雖同是結,不無次第,即倫類次序也。如前太虛空,由器形異,名之異空,此六結既是次第绾成,自是豎論六結,不是橫喻六根。】豎論六結,簡單講就是根根有六結: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。
751頁,經文:【佛告阿難:我初绾巾,汝名爲結。此疊華巾,先實一條,第二、第叁,雲何汝曹,複名爲結?阿難白佛言:世尊!此寶疊華,緝織成巾,雖本一體,如我思惟:如來一绾,得一結名;若百绾成,終名百結;何況此巾,祗有六結,終不至七,亦不停五,雲何如來,只許初時,第二、第叁,不名爲結?】
解釋一下:佛告阿難:我最初把這個巾打一結的時候,你名字叫做結。這個疊華巾本來是一條,第二結、第叁結,爲什麼汝曹複名爲結?意思就是:第一打結了,那麼第二、第叁應該不叫做結啊,爲什麼你們把第二、第叁又也叫做結呢?
阿難就白佛言:世尊!這個寶疊華緝織成巾,麻線叫做緝,接續,緝織成巾。雖本來是一體,如我思惟:如來一绾,得一結名,一打,打一次,就得到一個結的名字;如果百绾,打了一百次,當然就是打一百個結了。何況這個巾,現在這條巾只打了六結,也不是到第七結,或者停在第五,爲什麼如來只允許說一開始叫做結,只許初時叫做結,皆名爲結,第二、第叁就不名爲結?
【上段曆問,以顯次第;此段故問,以示結同。佛告阿難下,應將此疊華巾,先實一條,此二句提前,我初绾時,汝名爲結,二句放後,再第二、第叁雲何汝曹,複名爲結,文意相貫,諒系抄寫之誤。】那麼,他的意思,751頁,第一行,依照圓瑛法師的意思就是說:佛告阿難,要把那後面八個字往前調:此疊華巾,先實一條,我初绾巾,汝名爲結。這是他們認爲是抄錯。但是成觀法師的看法跟我的看法一樣,是沒有錯的,因爲它有它的強調之處,明天講到《義貫》的時候就知道,我的看法跟成觀法師一樣,沒有抄錯。
再看底下,【此段之文,似淡無味;《正脈》雲:細詳實有關要,按後圓通,所解六重結相,一動、二靜、】聞當然就是根了,【叁聞、四覺、五空、六滅,】就是六結。【由前而後,則疏親有異;】“疏”就是疏離,“親”就是愈來愈接近。【由後而前,則細粗不同。】當然六五四叁二一,六那邊就是粗了,那麼,“一”這個就是細了。【若不與之顯示結同,初心者,或忽于疏,而始無入門,中途者,或住于細,】怎麼樣?【而終無究竟,啓示一六結同,正欲始終解盡矣?誠哉須信佛語深也!然不直說,而乃故意反問,以激阿難自說者,】阿難自說。【將使因喻以詳法矣。】
【子二 分答二問 (分二) 醜初 答六解一亡 二 答舒結倫次】
【(醜初分二) 寅初 喻從至同遂成至異 二 喻除至異還成至同 今初】
752頁,中間經文:
【佛告阿難:此寶華巾,汝知此巾,元只一條,我六绾時,名有六結。汝審觀察:巾體是同,因結有異?】
說:佛告阿難:這個寶華巾,你是知道的,這個巾本來就是只有一條,當我打六結的時候,你名有六個結,當我六绾,你就有六結。那麼,你審察看看,巾體是一樣的,完全是這一條;可是,打結的次第不一樣,卻有差別。
【此寶華巾,未結之先,一之名尚不可得,豈得有六?是謂至同;既結之後,六之相已定,不複見一,是謂至異。】至異就是完全改變。不複見一,是謂之至異,到這個地方是完全改變了、不同了。【佛令谛審觀察,】好好的仔細觀察。【既知由同成異,自可除異還同。】
【于意雲何?初绾結成,名爲第一;如是乃至,第六結生,吾今欲將第六結名,成第一不?】
那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當我系結,這個結成,當我绾結成,叫做第一結的時候,如是乃至,第六結生,我現在要把第六結名字叫做第一結,這樣行得通嗎?那當然行不通了,第一結是第一結,先打的嘛;第二結是第二結,次打的嘛;第六結當然是最慢的了,現在要把第六結變更成第一結,當然不可能!
【前五句示有次第,後叁句故意難問,令辨可否。謂吾今欲將第六名,首尾相換,】把最後一結調到前面來:第一結,【成第一得否?佛意以性中相知,故诘其能互換否?】
753頁,經文:【不也世尊!六結若存,斯第六名,終非第一。縱我曆生,盡其明辯,如何令是,六結亂名?】
不也,世尊!不可能啊,世尊!第六結怎麼可能變成第一結呢?如果這六結存在,這個第六結絕對終不是第一結。就算我這一輩子用盡一生,盡其明辯,怎麼可能讓這個六結之名顛倒呢?第六結變成第一結,不可能!
【六結未解,次第分明,故第六終非第一。佛欲將六作一,問我定其可否?縱使我曆生多聞,盡其聰明慧辯,如何能令有次第者,而成無次第,一六亂名也?阿難以用中相背,故答不能互換也。】
753頁,中間經文:【佛言:如是!六結不同,循顧本因,一巾所造,令其雜亂,終不得成。】
佛言:是的!這就對了,一點都沒錯!六結是不同的。現在;“循”就是順著,“顧”就是回頭看一下。順著原本、本源,回頭看一下,它的結這個本來的因是什麼?喔!元一巾所造,本來就是一巾所造成的。“令”就是欲令其次序雜亂,這一巾,雖然是一巾所造成的,現在欲令次序雜亂,是不可能的,終不得成。
【此佛印證。六結次序不同,循者順也,順顧結之本因,元因一巾所成,欲令次序雜亂,終不得成,而一相】就是同相。【豈能複見哉?】就是一巾之相叫做一相。把這個一巾要恢複到一巾之相,而說是一相,豈能複見呢?
【則汝六根,亦複如是。畢竟同中,生畢竟異。】
你現在的六根也是這樣子,本來是畢竟同,同一個本性,同一真如,同一真如自性,同一個如來藏性,同一佛性,現在則出生了畢竟異之相。
【此法合。則汝六根,亦複如巾結者是也。根性本體,未結之先,一相尚不可得,】何況有六?【何處有六?此畢竟同也。及其從真起妄,既結之後,六相分明,不可少亂,此畢竟異也。】
754頁,【寅二 喻除至異還成至同】
【佛告阿難:汝必嫌此,六結不成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