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今初】
【解结因次第,六解一亦亡;根选择圆通,入流成正觉。】
解开这个结,要有次第的,六妄之结如果解开,一真之名也不存在,叫做六解一亦亡。佛教不能说有六跟一,真性没有数目字的。这个“六”就是六结,就是六妄之结若解开来,那么,一真之名也不存在,亦亡,亦亡就是亦不存在。那么,根选择圆通,我们选对了,选对了这个耳根,入流成正觉;这个“入流”不是证初果,那不是这个意思。入闻性之流,要解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解六结,越三空,入闻性之流成正觉。
【前祇夜,是重颂前文,长行之义;此伽陀,是孤起颂,突然而起,以开后文之义。上二句,】“绾”就是系结,绾巾就是把巾、手巾打结了。【开后绾巾以示伦次科,】“伦次”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次第,“伦次”就是类,相同类;但是,一定要有次第,叫伦次。“伦次”就是类次,像数目字123456,它有一个次第,叫做伦次科。【下二句,开后冥授以选本根科,】选这个本根科。【前来已示结元,】打结之根本,“元”就是根本。【说结解同所因,】同样是六根,只是迷跟悟。【结之与解,同因六根,】所以,众生看到什么都着,就是表示一定会打结;圣人看到什么都不着,就是彻底解脱。同因六根,【今欲解结,必因次第而解,以是结本次第结成,从真起妄,妄有六结。六结即是五阴,从微至著,识阴先起,】742页,【不生不灭,与生灭和合,成阿赖识;】这一句是方便说。【次成行阴(即第七识),次成想阴(即第六识),次成受阴(即前五识),次成色阴(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)。前四阴,每阴为一结,色阴有二结,】譬如眼有明、暗,耳有动、静,意有生、灭。【喻如穿衣,从内向外,若欲解结,必须从粗向细,次第而解,六结解尽,五阴破除,五浊澄清矣!喻脱衣,从外向内,脱了第一件,方见第二件,故云因次第。】
【六解一亦亡者:对结相之六,而说结元之一,六结既解,则六结之相不有,一巾之名,亦不复立,此正开后文,六解一亡之义。】
【根选择圆通,入流成正觉者:解结当于六根之中,选择圆通本根,如前所云:得循圆根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。故须选择,但依一根下手,做入流工夫,不许出流,出流是背觉合尘,此根即结缚之本;入流是回光照性,】简单讲:你就放下所有的外境,该有的责任去把它完成,一样用洒脱、解脱的心态,去完成你应该有的责任。所以你在这个世界,无论你扮演哪一个角色,都可以修行,都能修行。入流是回光照性,【此根即解脱之元;如观世音菩萨,修耳根圆通,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乃至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证入圆通,自可速成正觉。】
把笔放下来,看这里,这个用比划二次,比你在看经典看了很久更快,用比划的快很多!
这个结,结,动;耳根,用耳根来(例)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(师父以左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走),六、五。。。六,第六结,六五四三二一(师父以右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),(右手与左手在“一”处相平衡),如果要穿衣服,要从最里面那一件衣服先穿,对不对?要穿衣服要12345(师父以右手作阶梯状从下向上),这里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在这里,(师父以一合扇平放在“一”处拟为真如本性),那么,这个就是六结,六结(师父以左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到扇子)。那么,这里数一二三四(师父以右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到扇子)。
再来,看这里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(师父以左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),六五四三二一(师父以右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),好!动结是第几结(师父两手心向下高举并排平放)?(众答:第六结。)第六结。
静结?(师父保持上一个姿势,下一个台阶)(众答:第五结。)
根结?(师父保持上一个姿势,又下一个台阶)(众答:第四结。)第四。
觉结?(师父保持上一个姿势,复下一个台阶)(众答:第三结。)
空结?(师父保持上一个姿势,复下一个台阶)(众答:第二结。)
灭结?(师父保持上一个姿势,复下一个台阶)(众答:第一结。)
你看!好!这样子的话就更快了。你现在,我随便举一个例子:觉结第几结?觉,觉悟的觉,(众答:第三结。)第三结。静结第几结?(众答:第五结。)第五。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(师父以左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走),六五四三二一(师父以右手作阶梯状从上向下),这样子平衡(右手与左手在“六五四三二一”各处相平衡),这样就知道了。
那么,再来的速度就快了,速度就快了!所以,用比划的是不是快很多?的确!不然看书老半天也不懂,对不对?比一下,对不对?就很快!
底下,
【辰二 别彰胜义内具名体宗用教五重胜义】
【陀那微细识,习气成暴流;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开演。】
那么,这里有五个重点:名、体、宗、用、教。诸位先看右边,右边那个【辰二 别彰胜义(内具名】、【体】、【宗】、【用】、【教】【五重胜义)】
念经文:【陀那微细识,习气成暴流;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开演。】
这第八意识的陀那微细识太微细了,非一般凡夫、二乘人所能理解,这个习气跟种子,好像瀑布之流,很难找到停损点。真非真,非真就是妄,一下子真心,一下子妄心,恐怕二乘人跟凡夫迷了,搞不清楚。所以,我常不开演,因为是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所以说:在座诸位!自己看经典,这是很好的习惯;但是问题:你没有真正的悟,那么,你看经典就会扭曲、错会经典的意思!所以,很多人就说:师父!我比较喜欢看经典。我说:很好!这个要给你赞叹,但是,我还是特别建议你,一定要听善知识的开导。因为那个语言跟文字自己去体会,很容易扭曲,而且佛也不是这个意思。所以听经闻法,要列为生命当中他最重要的!当你熏习了五年、十年,再来听经闻法,在那一刹那:喔!原来如此!我以前都误认为这样子,结果现在是这样子,怎么会差那么多!就是这样,要不然善知识做什么?善知识,你总要一点工作给他做啊,要不然中秋月饼给人家吃了那么多,柚子也吃了那么多,你都没有给人家一点工作,这样也不好意思!对不对?善知识摆在那边闲着,对不对?太闲也不好,所以要给他一点忙碌、一点工作,要不然立一个善知识干什么?所以,这个佛法无人解,虽慧不能了,再有世间的智慧、知识,是没办法解开佛法的,完全没办法的!真的!
我有一次台湾大学上课,那个教授他说:喂!慧律法师!我告诉你,你们那个佛法充满着矛盾!
我说:为什么矛盾呢?
他说:你们这个佛法喔,就是这样:佛说三千大千世界(师父拟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个器皿),即非三千大千世界(师父拟教授将器皿里的水倒入杯子),就像一杯水(倒来倒去),是名三千大千世界(师父拟教授将杯子里的水倒入器皿)。这个讲来讲去,到底你们佛在讲什么?
这大学教授喔,没办法的!对不对?
佛说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(师父拟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个器皿,将杯子的水倒入器皿),即非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(师父拟教授将器皿里的水倒入杯子),是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(师父拟教授将水倒入器皿)。慧律法师!那你的意思就是:你的钱不是你的钱,就是我的钱;我的钱就是你的钱,不是我的钱,那么意思就叫:后来你的钱统统归我,就是我的钱。
我说:哪用这样比喻?我说:教授,教授!这不是这样子啦,这个真的是。。。不是 ,因为时间太短了,没有办法!
后来第二年,台湾大学打电话来说:慧律上人!我们想请您到台大上课,上一整年的!我说:那没办法啦,这里到台大很远。后来刚好高雄师范大学邀请师父演讲,高雄师大就比较近了,就去高雄师范大学上课,也是上了一年,去跟他们上了《十四讲表》,台大太远了,台大太远了。
所以说,这个佛法,真的也不是教授有办法的。教授就是愈教愈瘦,叫做教授(瘦)professor,愈教愈瘦。所以我们能够碰到佛法是很殊胜的;但是,要好好的去领悟,不可以用自己的妄想、颠倒、分别去学佛。
好!看底下的注解,742页,最后一行,
【此彰显体胜。前示从根解结,根性即是识性,】识体本空就叫做识性。【识性亲依如来藏,不生不灭,与生灭和合,成阿赖耶识,】阿赖耶识叫做微细生灭,就是阿陀那识。【此云含藏识,】就是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。所以,在座诸位!你一定要对众生好,是因为对众生好,你才会变好。为什么?因为对众生坏,所有的坏就变成你的种子,就将来你自己要承受!所以,记得!灯塔只负责、灯塔只会放光明,不会发出噪音,港口那个灯塔。一样的,大悟见性的圣人,只负责对众生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,不会像众生这样,牢骚、抱怨,发出噪音。所以,为什么?因为圣人了解八识田中所有的种子,将来都会慢慢的成长、开花,变成结果,那么到时候受苦,你就受不了了!所以,因此这个含藏识,你了悟以后,一下子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,因此你要落下去的种子一定要好的。简单讲:记得一句话:含藏识只有三句话可以解决:发好心,说好话,做好事,你出来的种子统统是好的!发好心就是你的种子是好的,做好事、说好话,统统是好的!所以,这个含藏识了解以后,你更会注意自己的行为、举止,大悟的人更重视因果,因为任何一个因果都逃不掉!【含藏根身器界种子;】根身就是五蕴身;器界是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;种子就是内在的念头,微细的习气念头,叫做种子。就像我们收成谷物,五谷有五谷的种子。【亦名阿陀那识,此云执持,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,以及根身器界,令不散失。此识即如来藏,受无明熏,】这个很容易了解。你看现在大家都喜欢吃烟熏的,熏久了,那个味道,哇!是多好啊!是不是?现在素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