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今初】

  【解結因次第,六解一亦亡;根選擇圓通,入流成正覺。】

  解開這個結,要有次第的,六妄之結如果解開,一真之名也不存在,叫做六解一亦亡。佛教不能說有六跟一,真性沒有數目字的。這個“六”就是六結,就是六妄之結若解開來,那麼,一真之名也不存在,亦亡,亦亡就是亦不存在。那麼,根選擇圓通,我們選對了,選對了這個耳根,入流成正覺;這個“入流”不是證初果,那不是這個意思。入聞性之流,要解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解六結,越叁空,入聞性之流成正覺。

  【前祇夜,是重頌前文,長行之義;此伽陀,是孤起頌,突然而起,以開後文之義。上二句,】“绾”就是系結,绾巾就是把巾、手巾打結了。【開後绾巾以示倫次科,】“倫次”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次第,“倫次”就是類,相同類;但是,一定要有次第,叫倫次。“倫次”就是類次,像數目字123456,它有一個次第,叫做倫次科。【下二句,開後冥授以選本根科,】選這個本根科。【前來已示結元,】打結之根本,“元”就是根本。【說結解同所因,】同樣是六根,只是迷跟悟。【結之與解,同因六根,】所以,衆生看到什麼都著,就是表示一定會打結;聖人看到什麼都不著,就是徹底解脫。同因六根,【今欲解結,必因次第而解,以是結本次第結成,從真起妄,妄有六結。六結即是五陰,從微至著,識陰先起,】742頁,【不生不滅,與生滅和合,成阿賴識;】這一句是方便說。【次成行陰(即第七識),次成想陰(即第六識),次成受陰(即前五識),次成色陰(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)。前四陰,每陰爲一結,色陰有二結,】譬如眼有明、暗,耳有動、靜,意有生、滅。【喻如穿衣,從內向外,若欲解結,必須從粗向細,次第而解,六結解盡,五陰破除,五濁澄清矣!喻脫衣,從外向內,脫了第一件,方見第二件,故雲因次第。】

  【六解一亦亡者:對結相之六,而說結元之一,六結既解,則六結之相不有,一巾之名,亦不複立,此正開後文,六解一亡之義。】

  【根選擇圓通,入流成正覺者:解結當于六根之中,選擇圓通本根,如前所雲:得循圓根,與不圓根,日劫相倍。故須選擇,但依一根下手,做入流工夫,不許出流,出流是背覺合塵,此根即結縛之本;入流是回光照性,】簡單講:你就放下所有的外境,該有的責任去把它完成,一樣用灑脫、解脫的心態,去完成你應該有的責任。所以你在這個世界,無論你扮演哪一個角色,都可以修行,都能修行。入流是回光照性,【此根即解脫之元;如觀世音菩薩,修耳根圓通,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,乃至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證入圓通,自可速成正覺。】

  把筆放下來,看這裏,這個用比劃二次,比你在看經典看了很久更快,用比劃的快很多!

  這個結,結,動;耳根,用耳根來(例),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(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走),六、五。。。六,第六結,六五四叁二一(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),(右手與左手在“一”處相平衡),如果要穿衣服,要從最裏面那一件衣服先穿,對不對?要穿衣服要12345(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下向上),這裏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在這裏,(師父以一合扇平放在“一”處擬爲真如本性),那麼,這個就是六結,六結(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到扇子)。那麼,這裏數一二叁四(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到扇子)。

  再來,看這裏,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(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),六五四叁二一(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),好!動結是第幾結(師父兩手心向下高舉並排平放)?(衆答:第六結。)第六結。

  靜結?(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,下一個臺階)(衆答:第五結。)

  根結?(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,又下一個臺階)(衆答:第四結。)第四。

  覺結?(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,複下一個臺階)(衆答:第叁結。)

  空結?(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,複下一個臺階)(衆答:第二結。)

  滅結?(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,複下一個臺階)(衆答:第一結。)

  你看!好!這樣子的話就更快了。你現在,我隨便舉一個例子:覺結第幾結?覺,覺悟的覺,(衆答:第叁結。)第叁結。靜結第幾結?(衆答:第五結。)第五。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(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走),六五四叁二一(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),這樣子平衡(右手與左手在“六五四叁二一”各處相平衡),這樣就知道了。

  那麼,再來的速度就快了,速度就快了!所以,用比劃的是不是快很多?的確!不然看書老半天也不懂,對不對?比一下,對不對?就很快!

  底下,

  【辰二 別彰勝義內具名體宗用教五重勝義】

  【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;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。】

  那麼,這裏有五個重點:名、體、宗、用、教。諸位先看右邊,右邊那個【辰二 別彰勝義(內具名】、【體】、【宗】、【用】、【教】【五重勝義)】

  念經文:【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;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。】

  這第八意識的陀那微細識太微細了,非一般凡夫、二乘人所能理解,這個習氣跟種子,好像瀑布之流,很難找到停損點。真非真,非真就是妄,一下子真心,一下子妄心,恐怕二乘人跟凡夫迷了,搞不清楚。所以,我常不開演,因爲是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所以說:在座諸位!自己看經典,這是很好的習慣;但是問題:你沒有真正的悟,那麼,你看經典就會扭曲、錯會經典的意思!所以,很多人就說:師父!我比較喜歡看經典。我說:很好!這個要給你贊歎,但是,我還是特別建議你,一定要聽善知識的開導。因爲那個語言跟文字自己去體會,很容易扭曲,而且佛也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聽經聞法,要列爲生命當中他最重要的!當你熏習了五年、十年,再來聽經聞法,在那一刹那:喔!原來如此!我以前都誤認爲這樣子,結果現在是這樣子,怎麼會差那麼多!就是這樣,要不然善知識做什麼?善知識,你總要一點工作給他做啊,要不然中秋月餅給人家吃了那麼多,柚子也吃了那麼多,你都沒有給人家一點工作,這樣也不好意思!對不對?善知識擺在那邊閑著,對不對?太閑也不好,所以要給他一點忙碌、一點工作,要不然立一個善知識幹什麼?所以,這個佛法無人解,雖慧不能了,再有世間的智慧、知識,是沒辦法解開佛法的,完全沒辦法的!真的!

  我有一次臺灣大學上課,那個教授他說:喂!慧律法師!我告訴你,你們那個佛法充滿著矛盾!

  我說:爲什麼矛盾呢?

  他說:你們這個佛法喔,就是這樣:佛說叁千大千世界(師父擬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個器皿),即非叁千大千世界(師父擬教授將器皿裏的水倒入杯子),就像一杯水(倒來倒去),是名叁千大千世界(師父擬教授將杯子裏的水倒入器皿)。這個講來講去,到底你們佛在講什麼?

  這大學教授喔,沒辦法的!對不對?

  佛說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(師父擬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個器皿,將杯子的水倒入器皿),即非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(師父擬教授將器皿裏的水倒入杯子),是名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(師父擬教授將水倒入器皿)。慧律法師!那你的意思就是:你的錢不是你的錢,就是我的錢;我的錢就是你的錢,不是我的錢,那麼意思就叫:後來你的錢統統歸我,就是我的錢。

  我說:哪用這樣比喻?我說:教授,教授!這不是這樣子啦,這個真的是。。。不是 ,因爲時間太短了,沒有辦法!

  後來第二年,臺灣大學打電話來說:慧律上人!我們想請您到臺大上課,上一整年的!我說:那沒辦法啦,這裏到臺大很遠。後來剛好高雄師範大學邀請師父演講,高雄師大就比較近了,就去高雄師範大學上課,也是上了一年,去跟他們上了《十四講表》,臺大太遠了,臺大太遠了。

  所以說,這個佛法,真的也不是教授有辦法的。教授就是愈教愈瘦,叫做教授(瘦)professor,愈教愈瘦。所以我們能夠碰到佛法是很殊勝的;但是,要好好的去領悟,不可以用自己的妄想、顛倒、分別去學佛。

  好!看底下的注解,742頁,最後一行,

  【此彰顯體勝。前示從根解結,根性即是識性,】識體本空就叫做識性。【識性親依如來藏,不生不滅,與生滅和合,成阿賴耶識,】阿賴耶識叫做微細生滅,就是阿陀那識。【此雲含藏識,】就是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。所以,在座諸位!你一定要對衆生好,是因爲對衆生好,你才會變好。爲什麼?因爲對衆生壞,所有的壞就變成你的種子,就將來你自己要承受!所以,記得!燈塔只負責、燈塔只會放光明,不會發出噪音,港口那個燈塔。一樣的,大悟見性的聖人,只負責對衆生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,不會像衆生這樣,牢騷、抱怨,發出噪音。所以,爲什麼?因爲聖人了解八識田中所有的種子,將來都會慢慢的成長、開花,變成結果,那麼到時候受苦,你就受不了了!所以,因此這個含藏識,你了悟以後,一下子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,因此你要落下去的種子一定要好的。簡單講:記得一句話:含藏識只有叁句話可以解決:發好心,說好話,做好事,你出來的種子統統是好的!發好心就是你的種子是好的,做好事、說好話,統統是好的!所以,這個含藏識了解以後,你更會注意自己的行爲、舉止,大悟的人更重視因果,因爲任何一個因果都逃不掉!【含藏根身器界種子;】根身就是五蘊身;器界是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;種子就是內在的念頭,微細的習氣念頭,叫做種子。就像我們收成谷物,五谷有五谷的種子。【亦名阿陀那識,此雲執持,以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,以及根身器界,令不散失。此識即如來藏,受無明熏,】這個很容易了解。你看現在大家都喜歡吃煙熏的,熏久了,那個味道,哇!是多好啊!是不是?現在素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