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为是妄,以显无为是真,分明对妄立真,真外有妄可对,真固非真,故曰合妄与真,同为二妄矣!《中论》云:“若法因待成,是法还成待。”】如果这个法是因为相对待而成立的,那么这个成立的法仍然是对待。所以法,你一直讲,就愈来愈离,愈离于绝对。所以因为绝对的东西,它没办法形容,没有任何的距离,只能唯证相应。所以,这个佛法你用讲的,就是还是有一点失真了,第一义谛本不可说,只有开悟的人能够理解。好!那么话讲回来,如果不说一些方便法,那么众生就永远没有机会了,永远没有机会了。如果这个法,因为相待而产生的、成立的法,那么这个法仍然是相对待的,简单讲就是:不能进入绝待的。换句话说:用任何的语言,都不能进入绝待,因为语言是文字、是观念的意思。所以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【足证此义。】

  【犹非真非真,云何见所见:此半偈况显,上一非字,】上一个非字,【双贯真与非真,非真即一妄字,真指无为,妄指有为,真性绝待,双非真、妄,】记住!这八个字,是修行的重点!你想要体认到不可思议,哪一个开悟的人的心境是什么?诸位!开悟的人心境是什么?见相即道,当相即道,见处即真,不离本处,即得菩提。是不是?所以,真性绝待,双非真、妄,【故曰犹非真与非真,】那个“非”要用二次,非真与非非真。【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?能见即根,举眼根以摄余五;所见即尘,举色尘以摄余五;又见即见分,所见即相分,】翻过来,740页,见、相二分同依自证分,(【见、相同依自证,】)就像这个蜗牛的二个角,伸出去有二个角——见、相二分,收回来叫做本体分——只有蜗牛一个身体。同依自证分,就是自体分。【况显根、尘见相,岂有异源乎?】就是来自一个本源。所以,无量的世界,其实来自一个如来藏性,本性统统包括在内。

  740页,

  【中间无实性,是故若交芦。】

  【此结定。根、尘中间,无有各自独立,真实之性,是不能独立之故,势必互相依倚,有若交芦,虽有二相,实无二体。】

  【结解同所因,圣凡无二路。】

  “结”就是缚、缚结,“解”就是解脱,第一个是心打结,第二个是心解脱。无论是心打结、被结所缚,或者是心解脱,同所因,因是一样,因为来自同一个本体,只是一个真,一个妄。同所依,依自证分,就是自体分。那么,这个圣凡无二路,六根的束缚跟解脱,就是无二路,如果是无明起,那么就是凡,被束缚;如果是不生灭的清净自性,那么就是圣,同样是六根,看你怎么运用。所以,“缚”就是缚结,“脱”就是解脱、“解”就是解脱。这个缚结或者是解脱,同样是所依于自体分。六根门头,迷妄和觉悟,都是同样六根,所以,圣凡并无二路,看看会不会运用。

  【此追颂缚、脱无二,结解惟在六根。六根结缚,则为凡;六根解脱,而成圣。同所因,因即依也。若结若解,同依六根更无他物。无二路者,六根结则为凡,趣生死路;六结解则成圣,趣涅槃路;生死、涅槃惟在六根,结解更无别路,故圣凡亦惟在六根,向背无二路也。】“向”就是方向相同;要背,那么就愈来愈远离。所以这个“向”就是合的意思,就是合觉;那么,“背”就是愈来愈远,愈来愈远,离的意思。是向是背,其实无二路。

  【汝观交中性,空有二俱非。】

  你观察这个芦草,这中间的性是有还是无?

  底下是解释了:

  【此重释根、尘同源。谓汝且观察交芦中性,为有耶?为空耶?若言其空,】怎么样?【芦相宛然;若言其有,中无实体,故曰空有二俱非;即非空非有也。根、尘,见、相二分之性,亦复如是。若言其空,能所对待宛然;若言其有,实无自性可得。故曰空有二俱非。又当知根结,】时,【则非真空之涅槃;】根打结就是心打结的时候。那么,【根解,则非有为之生死,】一解开来了,就没有生死了,而是涅槃了。所以,生死涅槃无距离,就是这个道理。生死涅槃并无距离,就是看你了不了解空义的思想。【若空若有,二者俱非矣!。】

  【迷晦即无明,发明便解脱。】

  “迷”就是迷有,“晦”就是晦空,众生迷有,二乘人晦空。这个晦也是对。。。着迷的意思,暗淡无光叫做晦,落入涅槃坑洞里面。说:迷有晦空,“即”就全部都是无明,无明。还是站在成佛的究竟角度来讲,二乘人对凡夫来讲就不得了了;可是对佛来讲,仍然还是无明。所以,迷有晦空,就全部都是无明。

  “发”就是开发,这个“发明”不是发明科学家、发明什么电动、发明电脑那个发明,完全不是这个意思。“发”是开发,“明”就是本明,开发本明叫做发明,就是离于空有便解脱。

  【此重释缚脱无二。迷晦即无明,迷即迷之为有,晦即晦之为空,此句乃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若立空有二种知见,即为迷晦,为结缚,为凡夫,为生死。发明便解脱,发明非有非空之理,此句乃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无漏真净。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,即是发明,是解脱,是圣人,是涅槃。因是之故,所以诸佛同言,生死结根,涅槃安乐,惟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】

  【初祗夜颂前竟。】

  好!现在把笔放下来,注意看我这里,所谓空无自性是什么意思?第一个,左手代表六根(师父举左手);我这个比喻很重要的,会嘛就悟,不会嘛就继续迷。左手表示六根(师父举左手),右手表示六尘(师父举右手),六尘,六尘。六尘,一动念执着,(师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声音表示识心分别,外面的虚空表示真如自性,外面的虚空表示真如自性。

  为什么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一十八界,统统是如来藏性所遗留物,多余的东西?

  好!诸位看!(师父单举左手)单单六根能不能生识?不能!

  (师放下左手,单举右手)单单右边的六尘能不能生识?也不行,一定要动念,动念。

  根、尘,(师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声音表示识心分别,这个识心分别,刹那生,刹那就灭。。。刹那生,刹那就灭(师父复将左右手迅速相拍)识心分别,(师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刹那生,刹那就灭,这个叫做空无自性。

  意思就是说:因为离开了尘,(师父放下代表六尘的右手),或者离开了根,(师父放下代表六根的左手),没有识心。

  好!再来,(师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,这个声音一击,根、尘相对,产生了识心分别,请问:我们的虚空有没有增加?没有,答对了!我识心分别怎么分别,它只是虚空当中,刹那之间的音声闪动而已。

  再来,(师父复将左右手迅速相拍),当你音声消失的时候,现在没有声音,就是没有识心分别,虚空有没有减少?也没有!

  好!那么,我们一直妄动。。。一直妄动,一直攀缘(师父将左右手相交)每天动念,每天动念,眼根,眼根——眼识;(师父不断将左右手相拍)耳根——耳识;舌根——舌识,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识心分别,对虚空有没有增跟减?没有,很好!那么没有,这个六根空无自性(师父举左手),六尘空无自性(师父举右手),(左右手相拍)识心分别空无自性,这一十八界,统统是虚空的多余物。知道吗?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虚空。所以,你今天所有的根尘,在运作你的行住坐卧,包括你的起心动念,都是多余的。

  简单讲:不了解生命,生命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负担,我们不晓得这些都是多余的负担,多余的负担,不了解这一层的道理,所以我们就一直拼了老命,要干出一番什么事业;可是那一番事业叫做如梦幻泡影。你干到最高层的领导,英文讲:And so what

   你能如何?今天的比尔盖茨,全世界最有钱的,你要问:And so what

   你又能如何?

  所以,根、尘、识,一十八界,都是妄;但是,我们要生活,我们要生存啊!那么用这样的比喻有一个缺失,(左右手相拍)用一个根、尘,产生的识,知道、可以比较容易了解空无自性;但是,这个有一个缺失,就是这个不能储存种子,因为这个是比喻,这个比喻!

  好!我们六根对于六尘,产生的识心分别,那一个刹那之间的动念,会储存在八识田中的仓库。用这个比喻有一个缺失(左右手相拍),是因为它没办法储存在宇宙当中;可是,动念是内心,你动到这个念头,它会储存在你的八识田中,八识田中就像一个仓库一样。所以用这个比喻有一个缺失,因为没有储存的能量。知道吗?动念,它有一个好处,动念就是说:用内心里面的动念,比较容易解释,就是说:所有的动念都会变成种子,我们八识田中就像仓库,一直储存无量无边的种子。

  所以,用这个比喻是善巧(左右手相交),用这个直接了解内心里面的世界,这个才符合佛的用意。但是你慢慢慢慢在每一种比喻当中,好好的去体会跟体悟,因为佛法不是这么简单的,这个不是Doctor来有办法的,就是博士来也没办法的,这个太难了,超越一切表相、语言、文字、观念,唯证相应的东西,它就是必需要这样子,一步一步来比喻。。。一步一步来比喻。。。慢慢的去体悟。知道吗?

  你如果是像纽约那个阿婆,完全听不懂,以后就用比手画脚的,用比的。

  这个你看看,师父要从大一学佛,到现在三十几年了,诸位!今天师父要上台讲《楞严经》,世间要多少的学历?要花三十年、三十几年的时间!在座诸位!简单讲:今天如果你是四十岁的,已经四十岁了,我从今天给你栽培,你要七十岁,你才有办法讲《楞严经》!知道吗?七十岁!如果你今天是五十岁,才开始我来栽培你,就表示你要八十岁,你才有办法上台讲《楞严经》!如果说照本宣科,那就太简单了,就不用花时间栽培,胆子大的就敢上台,二年他就可以讲经了,他就不怕堕地狱啊,有什么不敢?不怕下地狱的,那个一、二年就敢上台的,那个不怕下地狱的。对不对?因为讲错,自己也不知道啊!所以,这个佛法不容易,太难了!

  741页,倒数第五行,

  【卯二 伽陀开后 ( 分二 ) 辰初 正以开后 二 别彰胜义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