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爲是妄,以顯無爲是真,分明對妄立真,真外有妄可對,真固非真,故曰合妄與真,同爲二妄矣!《中論》雲:“若法因待成,是法還成待。”】如果這個法是因爲相對待而成立的,那麼這個成立的法仍然是對待。所以法,你一直講,就愈來愈離,愈離于絕對。所以因爲絕對的東西,它沒辦法形容,沒有任何的距離,只能唯證相應。所以,這個佛法你用講的,就是還是有一點失真了,第一義谛本不可說,只有開悟的人能夠理解。好!那麼話講回來,如果不說一些方便法,那麼衆生就永遠沒有機會了,永遠沒有機會了。如果這個法,因爲相待而産生的、成立的法,那麼這個法仍然是相對待的,簡單講就是:不能進入絕待的。換句話說:用任何的語言,都不能進入絕待,因爲語言是文字、是觀念的意思。所以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【足證此義。】
【猶非真非真,雲何見所見:此半偈況顯,上一非字,】上一個非字,【雙貫真與非真,非真即一妄字,真指無爲,妄指有爲,真性絕待,雙非真、妄,】記住!這八個字,是修行的重點!你想要體認到不可思議,哪一個開悟的人的心境是什麼?諸位!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?見相即道,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,不離本處,即得菩提。是不是?所以,真性絕待,雙非真、妄,【故曰猶非真與非真,】那個“非”要用二次,非真與非非真。【雲何是能見與所見耶?能見即根,舉眼根以攝余五;所見即塵,舉色塵以攝余五;又見即見分,所見即相分,】翻過來,740頁,見、相二分同依自證分,(【見、相同依自證,】)就像這個蝸牛的二個角,伸出去有二個角——見、相二分,收回來叫做本體分——只有蝸牛一個身體。同依自證分,就是自體分。【況顯根、塵見相,豈有異源乎?】就是來自一個本源。所以,無量的世界,其實來自一個如來藏性,本性統統包括在內。
740頁,
【中間無實性,是故若交蘆。】
【此結定。根、塵中間,無有各自獨立,真實之性,是不能獨立之故,勢必互相依倚,有若交蘆,雖有二相,實無二體。】
【結解同所因,聖凡無二路。】
“結”就是縛、縛結,“解”就是解脫,第一個是心打結,第二個是心解脫。無論是心打結、被結所縛,或者是心解脫,同所因,因是一樣,因爲來自同一個本體,只是一個真,一個妄。同所依,依自證分,就是自體分。那麼,這個聖凡無二路,六根的束縛跟解脫,就是無二路,如果是無明起,那麼就是凡,被束縛;如果是不生滅的清淨自性,那麼就是聖,同樣是六根,看你怎麼運用。所以,“縛”就是縛結,“脫”就是解脫、“解”就是解脫。這個縛結或者是解脫,同樣是所依于自體分。六根門頭,迷妄和覺悟,都是同樣六根,所以,聖凡並無二路,看看會不會運用。
【此追頌縛、脫無二,結解惟在六根。六根結縛,則爲凡;六根解脫,而成聖。同所因,因即依也。若結若解,同依六根更無他物。無二路者,六根結則爲凡,趣生死路;六結解則成聖,趣涅槃路;生死、涅槃惟在六根,結解更無別路,故聖凡亦惟在六根,向背無二路也。】“向”就是方向相同;要背,那麼就愈來愈遠離。所以這個“向”就是合的意思,就是合覺;那麼,“背”就是愈來愈遠,愈來愈遠,離的意思。是向是背,其實無二路。
【汝觀交中性,空有二俱非。】
你觀察這個蘆草,這中間的性是有還是無?
底下是解釋了:
【此重釋根、塵同源。謂汝且觀察交蘆中性,爲有耶?爲空耶?若言其空,】怎麼樣?【蘆相宛然;若言其有,中無實體,故曰空有二俱非;即非空非有也。根、塵,見、相二分之性,亦複如是。若言其空,能所對待宛然;若言其有,實無自性可得。故曰空有二俱非。又當知根結,】時,【則非真空之涅槃;】根打結就是心打結的時候。那麼,【根解,則非有爲之生死,】一解開來了,就沒有生死了,而是涅槃了。所以,生死涅槃無距離,就是這個道理。生死涅槃並無距離,就是看你了不了解空義的思想。【若空若有,二者俱非矣!。】
【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。】
“迷”就是迷有,“晦”就是晦空,衆生迷有,二乘人晦空。這個晦也是對。。。著迷的意思,暗淡無光叫做晦,落入涅槃坑洞裏面。說:迷有晦空,“即”就全部都是無明,無明。還是站在成佛的究竟角度來講,二乘人對凡夫來講就不得了了;可是對佛來講,仍然還是無明。所以,迷有晦空,就全部都是無明。
“發”就是開發,這個“發明”不是發明科學家、發明什麼電動、發明電腦那個發明,完全不是這個意思。“發”是開發,“明”就是本明,開發本明叫做發明,就是離于空有便解脫。
【此重釋縛脫無二。迷晦即無明,迷即迷之爲有,晦即晦之爲空,此句乃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若立空有二種知見,即爲迷晦,爲結縛,爲凡夫,爲生死。發明便解脫,發明非有非空之理,此句乃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。若不立空有二種知見,即是發明,是解脫,是聖人,是涅槃。因是之故,所以諸佛同言,生死結根,涅槃安樂,惟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】
【初祗夜頌前竟。】
好!現在把筆放下來,注意看我這裏,所謂空無自性是什麼意思?第一個,左手代表六根(師父舉左手);我這個比喻很重要的,會嘛就悟,不會嘛就繼續迷。左手表示六根(師父舉左手),右手表示六塵(師父舉右手),六塵,六塵。六塵,一動念執著,(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聲音表示識心分別,外面的虛空表示真如自性,外面的虛空表示真如自性。
爲什麼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一十八界,統統是如來藏性所遺留物,多余的東西?
好!諸位看!(師父單舉左手)單單六根能不能生識?不能!
(師放下左手,單舉右手)單單右邊的六塵能不能生識?也不行,一定要動念,動念。
根、塵,(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聲音表示識心分別,這個識心分別,刹那生,刹那就滅。。。刹那生,刹那就滅(師父複將左右手迅速相拍)識心分別,(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刹那生,刹那就滅,這個叫做空無自性。
意思就是說:因爲離開了塵,(師父放下代表六塵的右手),或者離開了根,(師父放下代表六根的左手),沒有識心。
好!再來,(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),這個聲音一擊,根、塵相對,産生了識心分別,請問:我們的虛空有沒有增加?沒有,答對了!我識心分別怎麼分別,它只是虛空當中,刹那之間的音聲閃動而已。
再來,(師父複將左右手迅速相拍),當你音聲消失的時候,現在沒有聲音,就是沒有識心分別,虛空有沒有減少?也沒有!
好!那麼,我們一直妄動。。。一直妄動,一直攀緣(師父將左右手相交)每天動念,每天動念,眼根,眼根——眼識;(師父不斷將左右手相拍)耳根——耳識;舌根——舌識,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識心分別,對虛空有沒有增跟減?沒有,很好!那麼沒有,這個六根空無自性(師父舉左手),六塵空無自性(師父舉右手),(左右手相拍)識心分別空無自性,這一十八界,統統是虛空的多余物。知道嗎?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虛空。所以,你今天所有的根塵,在運作你的行住坐臥,包括你的起心動念,都是多余的。
簡單講:不了解生命,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負擔,我們不曉得這些都是多余的負擔,多余的負擔,不了解這一層的道理,所以我們就一直拼了老命,要幹出一番什麼事業;可是那一番事業叫做如夢幻泡影。你幹到最高層的領導,英文講:And so what
你能如何?今天的比爾蓋茨,全世界最有錢的,你要問:And so what
你又能如何?
所以,根、塵、識,一十八界,都是妄;但是,我們要生活,我們要生存啊!那麼用這樣的比喻有一個缺失,(左右手相拍)用一個根、塵,産生的識,知道、可以比較容易了解空無自性;但是,這個有一個缺失,就是這個不能儲存種子,因爲這個是比喻,這個比喻!
好!我們六根對于六塵,産生的識心分別,那一個刹那之間的動念,會儲存在八識田中的倉庫。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缺失(左右手相拍),是因爲它沒辦法儲存在宇宙當中;可是,動念是內心,你動到這個念頭,它會儲存在你的八識田中,八識田中就像一個倉庫一樣。所以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缺失,因爲沒有儲存的能量。知道嗎?動念,它有一個好處,動念就是說:用內心裏面的動念,比較容易解釋,就是說:所有的動念都會變成種子,我們八識田中就像倉庫,一直儲存無量無邊的種子。
所以,用這個比喻是善巧(左右手相交),用這個直接了解內心裏面的世界,這個才符合佛的用意。但是你慢慢慢慢在每一種比喻當中,好好的去體會跟體悟,因爲佛法不是這麼簡單的,這個不是Doctor來有辦法的,就是博士來也沒辦法的,這個太難了,超越一切表相、語言、文字、觀念,唯證相應的東西,它就是必需要這樣子,一步一步來比喻。。。一步一步來比喻。。。慢慢的去體悟。知道嗎?
你如果是像紐約那個阿婆,完全聽不懂,以後就用比手畫腳的,用比的。
這個你看看,師父要從大一學佛,到現在叁十幾年了,諸位!今天師父要上臺講《楞嚴經》,世間要多少的學曆?要花叁十年、叁十幾年的時間!在座諸位!簡單講:今天如果你是四十歲的,已經四十歲了,我從今天給你栽培,你要七十歲,你才有辦法講《楞嚴經》!知道嗎?七十歲!如果你今天是五十歲,才開始我來栽培你,就表示你要八十歲,你才有辦法上臺講《楞嚴經》!如果說照本宣科,那就太簡單了,就不用花時間栽培,膽子大的就敢上臺,二年他就可以講經了,他就不怕墮地獄啊,有什麼不敢?不怕下地獄的,那個一、二年就敢上臺的,那個不怕下地獄的。對不對?因爲講錯,自己也不知道啊!所以,這個佛法不容易,太難了!
741頁,倒數第五行,
【卯二 伽陀開後 ( 分二 ) 辰初 正以開後 二 別彰勝義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