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慧律法師 主講
第10套
講題: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日期:2009.7.12-2011.10.02
片數:共8片(本片爲第7片)
編碼:099【DVD簡體版】
《講義》737頁,
請合掌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請翻開《楞嚴經講義》,737頁。
【醜二 偈頌 (分二) 寅初 標頌 二 正頌 今初】
【爾時世尊,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】
前面是長行文,現在用簡略、容易記憶的偈頌,再把它宣揚一遍。
【爾時,如來詳釋長行已竟之時,世尊更欲重宣,此結解惟在六根之義,中有叁意存焉:一長行義未盡故;】就是長行文的義理,還沒有發揮到淋漓盡致,所以,再用偈頌重頌一遍。【二別爲樂(yao四聲)略】也可以念樂(le四聲)略。【機故;】樂略機故就是:樂略就是喜歡、喜好比較簡略的,“樂”就是喜好,“略”就是簡略。有的他喜歡背這個偈頌,所以就比那個長行文更簡略了。說:別爲喜好簡略之機,所以,再重宣此義,用偈頌再重宣此義。【叁乃爲後來衆故。】後來衆故就是未來的衆生。【而說偈頌,令其得益也。】
底下是:【寅二 正頌 ( 分二) 卯初 祇夜頌前 二 伽陀開後 今初】
經文:【真性有爲空,緣生故如幻;無爲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。】
說:真如的本性,第六意識所分別的有爲法是空的;這個有爲法同時也包括無爲法。因爲《楞嚴經》講的是究竟義的絕對如來藏性,不容許立一個有爲,或者是立一個無爲,全是真如,全是一心,有爲是對無爲講的,無爲是對有爲講的。所以人家問你:什麼是無爲法?它就是有爲法。什麼叫做有爲法?當體即空就是無爲法。諸位!有爲、無爲都是互相形顯,因爲講有爲,才襯托出無爲;因爲講無爲,才襯托出有爲。如果了悟諸法本來就空,無所謂有爲,也不可以立一個無爲,才能真正了解佛的本義是什麼。所以,真如有爲空,就是真如的本性,中間第六意識所産生的有爲分別心,包括無爲法,都是畢竟空寂。
緣生故如幻,爲什麼叫做空呢?叫做緣生。所謂緣生就是空無自性,緣生就是無生,“緣”就是條件,借重種種條件所産生的相,或者是無相的東西,統統叫做緣生。所以,因緣生的東西,總是不實在,沒有一種東西是永恒的。所以,緣生故如幻,如幻就是說:好像虛幻的東西,因緣生的東西總是幻,幻就是空無自性。這個幻,因爲它是生滅法的、會敗壞的;因爲它是有爲法的;因爲它是刹那生刹那滅,空無自性,所以叫做如幻;因爲它是無常法的,所以沒有永恒,萬法都是敗壞之相,所以它是如幻。我們之所以看不開,是因爲不知道諸法如幻,我們認爲某一種東西、某一個時空所産生的事情,是永恒的、是真實的東西,所以,被騙得迷迷糊糊!那我們今天學佛了,了解緣生故如幻,了悟諸法體性本來就空,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那麼所過的日子就完全會解脫。
說:無爲無起滅,無爲本來就是畢竟空,它本來就沒有起滅,講無爲是爲了說明有爲的不究竟,著一個無爲,就是知見立知。所以,無爲本來就沒有起滅,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。因此,無爲無起滅的意思是說:因爲無爲是對有爲而立的,所以這個無爲也是不實如空華。這個最重要的,就是除掉所有任何的觀念,知見絕對不立知,重點在這個。不能立一個有爲,就是不能著有爲法;心中更不可以立一個無爲法,因爲無爲法是叫你進入解脫的境界,如果你著一個無爲法,又變成生滅的有爲法。簡單講:一個人自己每天贊歎自己:我很行!就表示你很不行,你一點都不行,道理是一樣的,頭上安頭。
那麼,整句的串連起來,就是這樣解釋:說:真性有爲空,緣生故如幻;無爲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,貫串起來就是這樣解釋:說:真如本性,第六意識所分別的有爲法,包括無爲法,都是空無自性的。爲什麼叫空無自性?因爲它是因緣所生的東西,所以,一切法本來就是如幻。簡單講: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一十八界,無一法非幻。無爲無起滅,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,無爲法本身就是沒有起滅,沒有滅就沒有生,所以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。但是,無爲法因爲是對有爲法而立的,所以,無爲法本身並不起滅,當體即空,也不可以立一個無爲法而去執著。所以無爲法也是不實如空華,就是空中華,眼睛有毛病,就會看到空中有花。簡單講:我們今天爲什麼看到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?鳥獸蟲魚、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今天你看到了,是爲什麼你看得到這些東西?就是因爲不實如空華,我們看到的,其實都是因緣生的東西,而我們把它誤認爲它是真實的,不了解諸法體性本來就空。所以,叁界亂起亂滅,如不實的空中所産生的花。
【此超頌識性虛妄,】說:這裏是。。。。。。這個偈頌是識性虛妄,【猶如空華。《唯識》五位百法,前九十四種,是有爲法,後六種是無爲法。此無爲法,是對有爲法而立,故今頌首標真性二字,是一切法所依之體,有爲、無爲,皆依真性。】皆依真性是什麼意思?如果我這樣念,你就會更清楚:有爲法是如,無爲法亦是如,同一如,並沒有二如,如中並無有爲跟無爲,這樣你就聽得更清楚。所以,有爲法是如,無爲法亦是如,同一如,並沒有二如,那麼我們就了解,有爲跟無爲,其實都是名相、自我分別,實證的境界裏面,並沒有有爲跟無爲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,所以,皆依真性。【此二字不可連有爲解釋,有說有爲真性空,其義未當。細察如來說法,本經每大段,皆從所依之真說起,】那麼,真就是不立一切見、不立一切法。【此頌亦複如是。】
翻過來,738頁,【真性者:真如自性也,其體絕待,離名字相,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,】心緣相就是分別,離種種的分別相。那麼,如果你要體會到、要體會這個真如絕待,就必須要離名字,這個名字相是人們所假設的,人們所假設的,我們這個覺性不需要文字的。那麼,這個可以舉一個例子,就不需要語言相,或者是離言說相,我們的覺性不要靠這個。
有一個臺灣的老婆婆,她到美國去遊玩,來到了紐約的時候,她去那個店裏面買一個很大的,中華料理店那個包包,肉包子!買了以後,買了以後,結果人家整團,整團都帶走了,去坐那個subway,地鐵,整團統統都帶走了。這個臺灣阿婆買了一支冰淇淋,還有一個包包,跟不上人家!哇!出來的時候,一個都不認識,就在那個店外面走出來十字路口,找不到整團,一個都找不到,就在那邊哭!在那邊一直哭:整團的人都不見了,我怎麼辦?因爲她只會講臺灣話。後來就一個黑人、一個白人,二個警察來;美國的警察都很胖,因爲吃得太好了,好胖好胖!一個黑人警察,他看到那個老婆婆在哭,很好心就走過來,他問她: Your friend
意思是說:你的朋友呢?阿婆跟他說:我都聽不懂啦!警察就問她:Where are you going
他說:你到底要去哪裏?Where are you going now
她說:我都聽不懂啦!阿婆就一直哭。。。那個美國的警察實在很有耐性,就跟她講說:you Where are you going
you going 突然間,阿婆似乎聽懂了,她知道:是不是在問我next,next就是下面那一站你要去哪裏。you going,那個美國警察。。。因爲大家一個講臺語,一個講英文,無法用語言溝通,于是用比手畫腳的,警察就這樣比畫著,阿婆說:我知道!我知道!阿婆就跟他比個姿勢,統統不用經過語言,阿婆就跟他比個姿勢,(師父比擬阿婆手勢)拿一支冰淇淋,她手上正好有一支冰淇淋,她就:下一站我要去。。。(師父比擬阿婆將冰淇淋代替火焰舉起的自由女神像)你知道這樣代表她要去哪裏嗎?自由女神,答對了!喔!那個美國警察,the policeman:I see.I see.開著警車就載她到自由女神像那邊了。博士念了二十年的書,也不會比這個阿婆行,人家她筆劃一下,警察就聽得懂了,人家比一下,人家(警察)就知道了!所以這個世間,有時候也不需要讀太多的英文。像我的話,很簡單,很簡單,如果我在紐約迷失了,當然我不可能迷失啦,因爲我們會講英文。第一點,我都想好了,第一點,我在美國紐約迷失了,立刻叫計程車直接回hotel,不需要到處去玩,就回hotel;第二就是去機場,是不是今天要離境啊?Departure離境;當然我們懂英文,那是沒問題啦。這是比喻說,真如本性這個覺性,是不需要名字跟言說相的。所以,我舉這個阿婆、老太婆,用比的也會通,就是表示人類的覺性是一樣的。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,【不屬有爲,不屬無爲。能爲有爲、無爲所依,如前喻太虛空,體非群相,而不拒彼諸相發揮。】
【有爲空下,經意別指第六意識,有爲、無爲,即六識有漏、無漏,不獨有爲空,即無爲亦複不實,】諸位!你講無爲,著一個無爲,就變成了有爲。所以這個無爲法是讓你實證的,還不是言說的。契入無爲,就絕對不會再立一個無爲。【此與《掌珍論》】這個《掌珍論》是共二卷,整本這個論叫做《大乘掌珍論》,它是印度清辯論師所著造的,那麼它是唐代玄奘大師所翻譯的,收在大正藏第叁十冊。這是內容有關于空義的論述,這是《掌珍論》,清辯論師所寫的。【偈意全同。彼雲:“真性有爲空,如幻緣生故。”】如幻緣生。【因喻顛倒,】我們叁支量是宗、因、喻,顛倒,此經次序並沒有顛倒。(【此經不倒。】)【下半偈:“無爲、無有實,不起如空華。”】這個無爲法也是不實在的,是對有爲法而立的,也應當不著。所以,無爲法也不是觀念境,它是解脫的真實境,如果立一個無爲,就變成了生滅法。所以無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