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勞觀空破有,有本來就空,你爲什麼要去觀它?所以,這個叫做妙性天然,不悟,你就想要把它除掉,這個除就叫做妄。我要把境界除掉,不知道境界本空。所以,有的人修行一輩子,就不知道這個道理,它本來就空,你爲什麼要去除它?所以任憑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你讓它生讓它滅,心無所挂礙!對不對?閑人非等閑人。底下說:【達此根性,用遍現而互融,本不屬空,】說:【不晦爲空而已,】就是心不晦,就是沒有著一個空。【更不勞于觀有破空也。】因爲空本來就是絕對。
【如後耳根圓通,既不執有,亦不觀空,惟一反聞,亡塵頓入,】諸位!這個“亡塵”要特別注意,亡塵不是要把塵統統幹掉,不是這個意思。亡塵,簡單講就是離相,這個是很重要的!所以這個,因爲你執著,你的識心分別承認你這個相,對不對?相,塵就不亡。這個亡塵,簡單講:你不要管這個相,了悟相是如幻的、相不可得的,塵自然亡。亡塵頓入,因爲沒有相分,當然就沒見分了,自體分就顯現了。【由是二空漸證,】就是人空、法空漸證,真如【妙體現而有自破也;】這個妙體就是體悟到最究竟的本來的真如自性。所以,【俱空不生,大用起,】所以,連空都不能著,大用才能起。【而空自離也。】所以你也不需要去觀空破有、也不用觀有破空,統統不用!你只要離,離有、離空,就是簡單講:放下!所有的空、假、中,所有的法統統放下,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,統統放下!要用什麼?要用你本來如如不動的般若智慧,體用一如,性相不二,用你的本來的面目,不著于文字、不著于語言,性相一如,體用不二。說:而空自離,【是則反聞自性,即是結心,】打結的心。【雙超空有之中道也。前人不達,】以前的人研讀經典不了解,對絕對的如來藏性當中,立了一個空、假、中,【強以別安叁觀,】安一個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諸位!這個叫做畫蛇添足,多余的!爲什麼?本來空,你爲什麼要觀空?空觀?這個有,本來還是空,你爲什麼要加一個有觀?中道,本來就不可得,你爲什麼要加一個中觀?這個叫做畫蛇添足啊!一個人臉部好端端的,這個臉本來就很好看了;可是不會化妝,把它畫了這個胭脂,把一個嘴唇畫到外面來!是不是?她本來人還長得不錯,因爲不會化妝,畫到那個嘴唇大大的,看起來就很奇怪!是不是?這個簡單講就是:畫蛇添足就是多余的了!所以,修學佛道要體悟到妙性天然。【其說支離,真蛇足也。】“蛇足”就是多余的,要強迫安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其說支離破碎,多余的,爲什麼叫支離?沒有辦法進入絕對,叫做支離,支離就是破碎。對不對?還空、假、中?一個法都沒有,還哪裏有這個東西?就是畫蛇添足了。
【又二邊不解,】空有二邊,不解就是放不下。【合前知見立(空有二)知,即無明本;】著空、著有,統統叫做知見立知,無明本。【中道方解,合前知見無(空有二)見,】沒有空見,沒有有見。對不對?所以,佛陀在《楞伽經》講:諸佛不落入空見,不落入有見,不落入斷見,不落入常見,不落空、有、斷、常四見,是名諸佛,要牢牢的背住。不落空、有、斷、常四見。我們下一部經典就會講到。【斯即涅槃;以此雙非空有之中道,故即無見之謂也。問:“雙非而不雙即,】非空非有,應該加一個即空即有吧,如果不這樣子,【恐非極中?”】極中,中觀“極”是指圓滿,“中”就是指中道,如果雙非,非空非有,應該還要加一句:即空即有;如果不加這一句,恐怕不是圓滿的中道,叫做極中,恐非極中?這個文字太簡單了,也沒幾個看得懂,什麼叫做極中呢?是不是?叫做圓滿的中道。【答:“佛既但言空、有俱非,故當惟奉佛語,且體既非有,何嘗不即空?用既非空,】所以,大悟聖人要用就有,有就是等于空,妙有。【何嘗不即有乎?”】所以,用當然就非空。所以,佛法不是斷滅的,大悟的聖人,智慧如海,妙用無盡。
759頁,【辰叁 示說不謬取信】
【阿難!我說佛法,從因緣生,非取世間和合粗相;如來發明,世出世法,知其本因,隨所緣出。】
阿難:我說的佛法從因緣生,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,不是只有取世間的和合這些假相,這些很容易了解是緣起法,包括內心的妄想,還是和合,因緣生的假相。如來發明,世法出世法,統統知道它的本末、本因,隨所緣出,都是從因緣而生的。
因緣,從相來講,它就是比較粗的緣生法。從心,妄想的顛倒、執著,又更深一層的,這個就是談論到心性的,妄想意識顛倒,這個就比較細的緣起法。緣起法叫做依他起,識心分別就是依他起,相也是依他起,外相是依他起,識心分別也是依他起。如果有依他起,不放下,就沒有辦法進入圓成實。
【以上我說,選拔圓根,一門深入,從根解結,直至成佛之法,此亦從因緣而生。惟是此種因緣,是微細因緣,但不循外境,】所以,記住!修行佛法,了悟唯心現量,四個字:遮無外境。簡單講:外境都跟真如無關,如果你能夠徹底抛下,遮無外境,就是不循外境,這個是《楞伽經》的重點。遮無外境,即了解諸法唯心現量,所以,《楞伽經》講的,完全都在心性裏面講,不談心外之境。但不循外境,【返照內心,即以圓湛不生滅性爲因,次第解結修證爲緣,複本心源,究竟清淨,非取世間,四大和合,發明諸變化相之粗因緣也。】這個用眼睛看得的,佛陀說:那個是粗糙的因緣法,佛講的還更微細。
【如來發明下,顯佛語可信。世出世法,法字雙用,世間六凡染法,出世間四聖淨法,皆不出因緣。世間法以業識中,本具有漏種子爲因,宿世所造善、惡、不動,】不動業就是色界天的定,叫做不動業,色界的福叫做不動業。色界天他有他的福,可是,不能解決生死,不動業。【業行爲緣;出世法,以自性本具,無漏種子爲因,】在座諸位!你今天在座諸位在栽培的,統統是下無漏的種子,今天你聽這個《楞嚴經》,全部叁個鍾頭,叁個多鍾頭,全部都是無漏的種子爲因。要不然你生生世世沒有這個因緣,你怎麼能坐在文殊講堂大殿前面,還聽《楞嚴經》?還覺得非常有味道,非常的法喜!Why
很簡單,就是你的八識的田中,就是有這個種子。
像我讀大學的時候,我信佛,那隔壁,就跟他講說:喂!我們今天,人家有專門的教授來演講佛法,我們去聽聽演講,我對這個就是特別有興趣!他就跟我講:你去就好了,佛讓你們做啦,我是輪回人,你們去就好!有善你們得,反正我這個人沒什麼救了,就不用度我了!我要拉他去,你不用強拉我去,我是一個沒有救的人!我說:你爲什麼這樣講?你講六道輪回,我也看不到;你講阿彌陀佛,我也看不到,統統看不到,叫我如何來相信你們的佛法呢?對不對?你們那個佛法,講那個也不對、講那個也不對、講這個也不對;講那個也對、講那個也對、講這個也對,統統你們贏!沒有興趣。你看,同樣一個大學,大學生,大家的程度都一樣的,他怎麼樣就是沒興趣!師父這個刮風下雨都是去聽道,教授演講,還請法師來上課,從來就不缺席,從來就不缺席!所以說你看,一個人的善根就不一樣。
底下,所以你今天無漏種子爲因,【今生所修谛、】“谛”就是四谛。【緣、】就是十二因緣。【度等爲緣。】“度”就是六度爲緣。【如來一一知其本有之因,各隨所遇之緣。出生染、淨十界諸法,此即隨心應量,循業發現也。】
【如是乃至,恒沙界外,一滴之雨,亦知頭數;現前種種,松直棘曲,鹄白烏玄,皆了元由。】
解釋一下:這個如來真了不起,如是乃至,恒河沙界外,一滴之雨,亦知頭數。意思就是: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外,下多少滴的雨水,釋迦牟尼佛知道。我對這個還是很存疑,雨水落下來,怎麼有辦法知道數目?這個會不會是表法的?是不是?
現前的種種松樹,爲什麼是直的?對不對?棘,荊棘爲什麼是彎曲的?這個棘,就是多刺的蔓藤,我們去山區裏面都可以(看到)。多刺又蔓,那個刺,很多的刺,而又蔓延橫生的草木爲棘。這個荊棘爲什麼一出生就是彎曲的?這個天鵝一出生爲什麼是白的?烏鴉爲什麼一出生就是黑的?
這個我倒想要問問佛陀:我爲什麼出生就是黃種人?佛陀在世的時候,還是要去問一下。是不是?
鹄白,解釋一下:這個鳥名,又名叫做天鵝,這個是遊禽類的,遊禽類的,體長大約叁尺,跟鶴相似,全身白色,又稱爲白鳥。常常繁殖在寒冷、寒地,棲息于河邊、湖邊、近旁邊的水濱,我們講:河濱公園,河濱公園,就是那個水濱。以捕魚爲食。所以,鹄白就是天鵝。烏玄,“玄”就是黑,就是烏鴉,天下烏鴉一般黑,烏玄;皆了元由。
釋迦牟尼佛不只是知道,叁千大千世界所下的這個雨滴有多少滴,而且還知道松樹爲什麼是直的;荊棘爲什麼是彎曲的;天鵝爲什麼是白的;烏鴉爲什麼是黑的,都了解它的本元,元由、由來,本元由來。
【此文承上,不惟能知十界總相,如是乃至,情與無情,微細別相,即恒沙界外,甚遠之處,天上所下,一滴一滴之雨,亦知若幹頭數(即多少滴數);現前種種植物,松何以直?棘何以曲?舉二該余,以及動物,鹄】就是天鵝。【何以生來是白?烏】烏鴉。【何以生來是玄(黑也)?一一皆了元由,即知其各命由緒。】“由緒”就是來由。
761頁,
【辰四 選根解結必證】
【是故阿難!隨汝心中,選擇六根,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,諸妄銷亡,不真何待?】
那個“不真”就是妄。妄是對待而來的;無妄可對,就是沒有能所、虛妄對待之處。叫做不真何待?這個妄哪有對待?妄是對真講的,那麼這個妄現在沒有對待了,因爲諸妄已經銷亡了。所以,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。
是故阿難!隨你的心中,選擇六根,根結如果除掉,塵相就自滅,諸妄就銷滅了,那麼,你的妄心哪有能所呢?
【是佛智圓照法界,無法不知之故,則所說解結之法,決不差謬;所許取證之事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