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,取舍顛倒,則五濁無由而清,涅槃無法可證,故佛特囑以應當揀擇,】什麼才是【真因地心。】因此就是發心一定要正確,修行下手處一定要對!底下,【死生根本:即第六意識攀緣心;佛前判二根本中,】真還是妄呢?【此爲妄本。】第六意識攀緣心,這個就是妄本。所以我們每天像心猿意馬的攀緣外境,就造了無量的生死的這些根本業,就是因爲取妄,不懂得放。
【凡、外、權、小,】「凡」就是凡夫,「外」就是外道,「權」就是權教,「小」就是小乘。這凡夫、外道、權教;權教就是不究竟,不究竟義,小乘。【不達此心不是真因,】不達此心不是真因,【悉取而錯亂修習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故佛叁番極破其妄,】叁番,前面講過了:破妄識無處,破妄識非心,破妄識無體。因爲講完了,常常會還給師父,所以你們打開前面那一張大的表格,打開,打開,諸位! 你們那一張大的表格,諸位看!前面那張大的表格,有沒有?你看,○○八七、○一叁一對上去,○一四九,是不是?因爲講完還給師父,這是很正常的,不然怎麼叫做學生?好!看看○○八七,前面大張的表格,破妄識無處,斥妄識非心,推妄識無體,有沒有?就是在告訴你這個。妄識無處、非心、無體,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。所以,有時候要回憶一下。所以,佛叁番極破其妄,破妄識無處,破妄識非心,破妄識無體,【以是生滅之因,不契涅槃果德,故應先決擇,舍而去之。】
所以,在座諸位!你只要按照師父的話,先做一件事情,就是你的心先沒有得失的觀念,擁有的東西,一定有一天會消失,體性本空;失去的東西,也本來就不存在,也不必去貪染過去,念念不忘。你先學會沒有得失心,令心無所增減,是名修行,先用這樣的心,先用這樣的心。如果你能夠堅持,那麼到最後就是像廣欽老和尚講的:無來無去,沒有事。而衆生呢?衆生是來來去去一堆事,沒有一天沒事。衆生沒有一天沒事,聖人就沒有什麼事,沒事!
底下,【依不生滅,圓湛性成者:即根中所具,不生不滅,圓滿周遍,湛然常住之本覺佛性,乃前佛判二根本中,此爲真本,是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,故佛十番極顯其真。】因爲前面都講過了,這個簡單。【近具諸根,遠該萬法,】諸根,根當體裏面就見不生不滅的心性。近具諸根,遠該萬法,【凡、外、權、小,悉皆昧之,日用不知,今當決定明白,取而用之。】
【上二句即舍識,下二句即用根。舍識、用根,】諸位!這個要畫雙紅線,【爲楞嚴一經要旨,】你看,任何東西都要抓到重點,在座諸位!所以人家問你:你聽慧律法師講了這麼久的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講什麼?你就趕快跟他回答:舍識用根!喔!他就會贊歎你贊歎得不得了!他如果再問下去,你就說:好!不用再問了,到這裏就好,再講下去太深,你聽不懂。因爲他自己也聽不懂。爲楞嚴一經要旨,【識心若不舍除,大定何自而修?根性若不取用,涅槃何得而證?故示阿難,請修之法,即示以舍識用根。】諸位!舍識就是:只要是生滅的識心分別,念佛是生滅,持咒還是生滅,持咒不是生滅,怎麼進行呢?觀想還是生滅啊!如果你不通達根性第一義谛,究竟涅槃、不生滅的根性,念佛,不能通達實相;持咒,不能通達實相;觀想,也不能通達實相,這個根性的修行,開悟見性是何等的重要,何等的重要!所以這個《楞嚴經》跟修行人,是息息相關的,你念佛也好,息息相關;持咒也好,息息相關;你拜佛也好,是息息相關的,這個是任何的一個修行人,都必需具備的,不能離開舍識用根的根本思想。
所以你念佛,舍識用根,你就用本性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就是一實相念,那麼就是實相念佛,這個多麼的超越、多麼的殊勝啊!所以,有的人他講說:我念佛就好,不要聽經!這個剛好相反,聽經絕對不妨礙念佛;聽經不但不妨礙念佛,而且可以增加、增強你對佛的信心。但是要聽對法,聽不對法也是沒用,惡知見的人,每天講錯了知見,你跟錯了惡知識,他每天弄一點,就像砒霜,每天一點點,一點點、一點點。。。。。。就是惡知見、邪見,一點點錯的知見,你久了中毒,你自己不知道!你聽對了這個法,就每天喝一點點甘露,一點點甘露。。。。。。久了起死回生,我們這個佛性活起來了,因爲有了正法的甘露的薰習。所以這個親近是非常重要的,所有的經典都叫你親近善知識;但是,《楞伽經》不是這樣講,《楞伽經》,大慧菩薩最後問佛:修行當依何人?佛講:當依勝善知識。sheng 不是聖人的聖,是殊勝的勝。修行當依殊勝大善知識,什麼叫做殊勝大善知識?還不是善知識,親近善知識還不行,殊勝大善知識,要見性,因爲他講出來的法,跟佛是一樣的,大悟、見性、懂如來藏的思想的人,如來藏性的思想的人。所以,佛一再的勸導我們:修行不能盲修瞎練,必需依止大善知識的,殊勝的善知識就是要見性。
底下,【下文若棄生滅,守于真常,亦此義也。成字,即依不生滅,圓湛根性,成爲真因地心,因真則果證,故得圓成果地修證,即成果地覺。】所以,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所以因地心一定要真正的,下手處就是真心!所以爲什麼《楞嚴經》這麼重要?沒有真心,你不可能成佛,念佛,你也不可能成就;持咒,你也沒辦法,就是平常的煩惱,你都沒辦法應付!你都沒辦法的。所以,我們修行要找對方向、要找對正法。【二成字】相應,【相照應。】所以真因,真因地心,就會成果地的覺。
663頁,中間,
【卯二 法喻伏斷 (分二)】
【辰初 法說 二 喻明 今初】
底下用比喻:
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,伏還元覺;得元明覺,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。】
諸位!這一段就是要畫雙紅線。我告訴諸位:修行一定要抓到根本。爲什麼抓到根本?省時省力,省時省力。
以湛旋其虛妄,「以」就是用,「湛」就是不生滅圓湛性。諸位!這個「湛」含義很廣,就是不生不滅圓湛之性叫做湛。以湛旋其虛妄滅生,滅生就是生滅相。用圓滿湛然不生滅的本性,轉其虛妄的生滅相,虛妄之滅生,滅生就是生滅。伏,一定要伏,伏向外攀緣的識心分別。這個「伏」字要加幾個字: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。還元,「元」的底下加一個:本,元本;「覺」的底下加一個:性,元本覺性。
再講一下:伏,要降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,還歸元本的覺性。得元明覺,得元本、本來妙明,「明」的上面加一個:妙;「覺」的上面加一個:本,妙明本覺,中間加一個:之,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。伏,就是降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,還歸元本的覺性,得元本原來的妙明本覺之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。
整句的意思貫串起來就是:要用圓滿湛然不生滅的本性,轉其虛妄生滅之相,降伏向外攀緣的識心分別,還歸元本的覺性,得元來妙明本覺之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。諸位!這個就是畫雙條紅線的用意就是在這個地方。爲什麼?這個才能夠成佛,修行才能夠成就。
【上科成字,即成此因地心。以用也;】「以」就是用也。【湛即不生滅圓湛性,亦即如來十番所顯之見性,亦即觀耳門所用之聞性。下文擊鍾所驗,常住本不生滅,】就是【見大所示,圓滿本來周遍,】前面【飛光所顯,湛然本不動搖,即以(用也)此不生滅,圓滿湛然之根性,旋其虛妄滅生。旋轉也,其指五濁,五濁總屬虛妄生滅之法,不出身心世界。旋字,即下手工夫,將自己圓湛心中,提起一段心光,不外照根身器界,但內照本源心性,自可旋濁成清,旋妄複真矣!下喻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。】
【伏還元覺者:伏,即脫黏內伏;還,即澄濁還清;元覺,即本有元明覺性。此句乃旋妄複真,】所以凡夫要放下這個妄心,成佛要用真心。【下喻清水現前。得元來妙明本覺,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,此心與果地覺相同,自可遠契如來果德。至此位當十信滿心,】諸位!他用的是天臺宗圓教的思想,十信滿心。【以能雙伏二障現行也。】二障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,對人生觀不了解的叫做煩惱障;對宇宙觀不了解的叫做所知障。
【然後圓成,果地修證。】
【然後即承上先伏後斷,斷一品無明,登圓教初住,】見法身。【經曆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,圓成果地,真修滿證,圓滿無上菩提,下喻去泥純水。】諸位!這個是用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現在這個是用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經曆五十五位,《楞嚴經》講五十五位。
【辰二 喻明】
如澄濁水,「貯」就是儲、儲存。
【如澄濁水,貯於靜器,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,清水現前,名爲初伏客塵煩惱。】
這個用比喻來說明,就像我們要使這個汙濁的水澄清,如澄濁水。這個水、這一缸水澄濁,怎麼樣使這個水更清淨呢?就是放著,「貯」就是儲存在。如澄濁水,我們要把這個澄清的濁水變清水,怎麼做呢?就是儲存于靜器當中,這四個字: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。這四個字含義特別的重要,對修行特別的重要!是什麼意思呢?靜深不動就是你功夫要下得深,如果你今天悠悠散散,還沒辦法控製自己的情緒,就表示你生死不自在,你臨命終,會比這個更大的痛苦來,你就招架不住!所以這個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,就是你那一些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執著,一定要趁現在年輕的時候趕快放下,否則你每天都在期待往生,到你臨命終,你會手忙腳亂!爲什麼?來不及!你現在有時間放下,你現在有時間去做功夫,就必需現在就去做,不能等到說未來,期盼一個不可知的未來。所以就是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。所以,你功夫下得深:我就不著相、離相!諸位!沙土就自沈了,什麼境界也擾亂不了你。
清水現前,名爲出伏,清水現前,這個就是初步的功夫,初伏了,降伏煩惱了。如客如塵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