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慧律法師主講
第10套
講題: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日期:2009.7.12 - 2011.10.02
片數:共 8 片(本片爲第3片)
編碼:095【DVD簡體版】
(大衆向師父問訊)請坐下。
把《楞嚴經表解》請出來,
請合掌,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《楞嚴經表解》八叁頁,八叁頁的中間,解一六亡,上個星期我們講到解六結,越叁空。
中間,解一六亡,你只要針對一根,然後起不生不滅的返源,那麼,六根應時解脫。意思就是:同一個本性,開悟見性,眼雖然叫做見性,也是本性;耳叫做聞性,也是本性,所以你從一根下手就很方便。那麼,根根有六結,結就是在外塵上起煩惱、起執著、起分別,在眼睛來講,明跟暗就是眼睛的塵結;動、靜就是耳根的塵結;通、塞就是鼻根的塵結;甜、淡就是舌根的塵結;合跟離就是身體的塵結;生跟滅就是意根的塵結。
(下附 《楞嚴經表解》“六解一亡”表格)
爲什麼叫做塵呢?是因爲它會染汙我們的清淨自性。
塵是對衆生講的,如果是聖人來講,就沒有這個了,真如本性無關于明暗,無關于動靜,無關于通塞,無關于甜淡,無關于合離,無關于生滅,因爲說法都是針對衆生的根器講的,才有這一些叫做塵;如果是聖人,就是應念化作無上知覺,就不叫做塵了。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六入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十二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十八界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即心就是淨土,淨土就是心。所以在聖人,以佛的角度來講,就沒有這個所謂的塵結、根結等等、覺結、空結、滅結,結是對衆生位返流回去,要證入到如來地前,叫有結,叫有結;對究竟的佛來講,就沒有這個東西。
所以,我們解一六亡,就是明、暗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六結,就是眼根的六結;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是耳;通、塞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個就是鼻;甜、淡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個就是舌;合、離,身,就是身根,合、離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個是身的六結;生、滅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這是意根的六結。
好!那麼,我們簡單解釋一下:
眼睛在明,或者是暗處,迷失了本性,往外,趣流奔逸,迷失了,心中打結,這個就是明暗。
對耳根來講叫做動靜,在動態的時候迷失了,或者是在靜態的時候産生恐懼了。很多人自己一個人太靜了不敢住,怕鬼!這個叫做靜處裏面生恐慌,在動處裏面生迷惑。但是,如果悟道的聖人,動、靜,他叫做一如,體用不二,性向一如。所以外塵的動跟靜,跟本性無關。
通跟塞,鼻子不是通,要不然就是塞,或者是我們對這個鼻子,就喜歡有通才能夠活,有時候;這個「塞」就是阻塞,或者也可以解釋說暫停。譬如說:呼進去、呼出來都要通,中間停頓了,也可以說叫做塞, 暫時停頓一下。那麼這個鼻子不是通就是塞,鼻子就是聞味道的,對這個主廚來講就不得了了,做這個素菜要香噴噴的,色香味俱全,就完全要靠鼻子。這個鼻子要是嗅不到味道的話,這個人很難做廚師,因爲聞不到味道。
再來就是甜跟淡,就是舌頭嘗這個味道,甜跟淡,這二個就迷失了無量無邊的衆生!鼻子喜歡嗅香的,舌頭喜歡嘗這個山珍海味,這二根,就差不多迷惑了一切衆生。包括電視節目,沒有一個節目是叫你覺悟的,叫你說怎麼做才會好吃,怎麼做色香味俱全,怎麼做養生,怎麼做、怎麼吃,差不多都是這個節目。當然,這個有益于身心健康,我們隨喜,不是說都不好;我的意思是說:這些,單單鼻跟舌,就迷惑了無量無邊的衆生。
那這個身就更難了,合,身叫做觸塵,要合,譬如說這個身體要和合起來,才有感覺嘛!對不對?合,根,如果這個是根(師父舉左手爲根),那麼這是塵(師父指右手爲塵),(左右手相合)這個才有觸塵,對不對?根,這個塵,這樣才有觸塵。如果離的話,身體離開外面這個塵,沒有touch 到,沒有接觸到,這個身體沒有這個感覺,沒有感覺,風也要吹過來,一定要觸碰到身體。這個身體是很難控製的,你不相信嗎?很簡單,你回去,今天晚上,你那個彈簧床你不要睡,你換一個木板,你睡睡看!這個觸塵你沒辦法,整個晚上你一定睡不著,你不習慣啊,不習慣。好!你不相信嗎?你那個棉被沾一點水,被單沾一點水,蓋起來,整個晚上睡不著!對不對?那個不是濕得很嚴重,就是一點點濕那個感覺,哎呀!就不舒服,整個晚上就是爲了那一點點濕濕濕,其實是不影響啦,但是,你還是睡不著!所以人對這個根身、色身的執著,是無以複加的,太難突破了,太難突破了!
那麼生跟滅,就是對外面落下來,緣起的話就生,緣滅的話就滅了。那麼,這意根有同時意識,還有獨頭意識,同時意識就是跟前面的五根起這個意識,叫做同時意識。那麼,跟五根脫離關系,然後自己一個,把眼睛閉上、耳朵閉上,內心裏面還是繼續想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就是獨頭意識,這個意識非常可怕!當你産生一種強烈執著的時候,諸位!這個不是你用安慰有辦法的,也不是你勸導,你就是你一個個性就好,你一個個性,說:哎呀!這個個性,人要能聽得進勸。這個個性,你一帶上去的時候,無量劫來的個性,意根在強烈的執著。所以,簡單講:修行就是從心中徹底的改變才有辦法,要不然沒辦法,佛來也沒有用!對不對?了解心法:喔!原來修行是對自己的心性負責,不是外面給我們增上緣;外面給我們的增上緣力量有限,說要成佛,即心就是佛,就單刀直入放下。所以,這個意根太難修了,太難修了!但是,如果你方法對了,也不會很困難,了解諸法如幻,也沒有所謂過去,也沒有所謂現在,也沒有所謂未來,諸法如幻,幻無實性,體性本空,直搗黃龍,直接就達到真如本性。
所以這些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只是舉這個耳根爲一根。所以修行,娑婆世界以這個耳根來修行是最快的!換句話說:聽經聞法,比你自己看書更快,以娑婆世界的根器來講,眼睛看不到的人,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;要聾啞,這個耳朵完全聽不到聲音,耳朵完全聽不到聲音,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,啞巴只能發出啊啊......那沒辦法表達!簡單講:在這個娑婆世界,以聽經聞法的角度來講,眼睛看不到的不是最不幸,是耳朵聽不到正法的人最不幸!那個用自己的眼睛來看,常常會誤解佛經;用耳根來聽,單刀直入,契入真如本性,一刹那之間,即進入修行的狀態。所以,耳根好的人,是最幸運的,最幸運的!
好!再翻過來,九○頁,九○頁中間,本經的結文,後面,有關本經成結會合表,看底下:
(附表)
心性狂亂,知見妄發,發妄不息,勞目發塵。
心性就是真如;狂是指無明;亂是指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。
注意!《起信論》講的這個十相,跟《楞伽經》講的這個十相來配對,有一點點差異,有一點點差異。師父已經重複講了:看經典不是鎖死,他在每一個時間、每一個空間、每一個教義、每一個教理、每一個時空性都不太一樣,每一本經典,所以,佛有種種的善巧方便。因此天臺跟華嚴的判教就差距很大,包括唯識的判教,就差距非常大。所以,經典不是鎖死來看,說:這一本經典講這樣,那一本經典講這樣子。不是這樣子,是因爲時空不一樣、根器不一樣,唯識判自己是了義教;但是在祖師大德判,認爲唯識是不了義教,所以,這個判就差很多!因此你這些都是叫做參考,參考。
亂就是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。
知見妄發就是智相,這個就是分別心跟執著心。
發妄不息,就是這個執著就連續性,相續相。
勞目就眼睛産生疲勞,這眼睛産生疲勞,就是真如本性被遮蓋了,往外拼命的執取相、計名字相;計名字相包括語言跟文字。執取相就是二六時中那種我執,是打不破的,太難了,執取相,我還有我所有。那麼,計名字相,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萬法,都給它一個名字,同時加上一層執著,而不了解說:萬法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
那麼,執取相再計名字相,接著就拼命造業了,就起業相了。發塵就是業系苦。
所以簡單講:在座諸位!爲什麼修行人首重因果?你只要牢牢記住就是說:我們今天所作所爲,因果到最後會回歸到自己,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果,逃不掉的!
底下,
起信十相配五陰來講,真如、無明、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這個都在第八意識討論,因爲它太微細了,叫做識陰。
智相、相續相就是行陰,「行」就是刹那生滅的意思,刹那生滅。
那麼執取相、計名字相就是想陰,無時無刻不想。所以我們修行人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了解諸法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那麼就放、就舍。
起業相就是受陰,就是說我們有苦受、樂受、憂受、喜受、舍受這些感受,這些感受的反應出來,爲了生存,而不得不去造業。所以,人實在是很可憐,叫做作繭自縛,就像蠶絲一樣,爲了生存,爲了一點點錢,爲了一點點名,或者是男女的感情,爲了一點點欲望,就差不多造了無量無邊的生死業。
發塵,業系苦相就是色陰。
那麼,五陰配五濁來講,識陰就是命濁,行陰就是衆生濁,想陰就是煩惱濁,受陰就是見濁,色陰就是劫濁。
那麼五陰配八識來講的話,就是識陰第八意識,行陰第七意識,想陰第六意識,受陰就是前五識,包括配合這個色陰。
那麼,這個見濁呢?有五識跟五根,劫濁是五根跟五塵。
好!再看一遍:命濁是第八意識;衆生濁是第七意識;煩惱濁是第六意識;見濁是五識,還有外面的這個五根;那麼,劫濁是內五根,還有外面的五塵,內五根還有五塵。
本經六結,第八意識滅結,這個是大菩薩斷的,什麼叫做滅結?就是包括你在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