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三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

 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慧律法师主讲

  

  第10套

  讲题: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
  日期:2009.7.12 - 2011.10.02

  片数:共 8 片(本片为第3片)

  编码:095【DVD简体版】

  

  (大众向师父问讯)请坐下。

   把《楞严经表解》请出来,

  请合掌,

  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 《楞严经表解》八三页,八三页的中间,解一六亡,上个星期我们讲到解六结,越三空。

  中间,解一六亡,你只要针对一根,然后起不生不灭的返源,那么,六根应时解脱。意思就是:同一个本性,开悟见性,眼虽然叫做见性,也是本性;耳叫做闻性,也是本性,所以你从一根下手就很方便。那么,根根有六结,结就是在外尘上起烦恼、起执着、起分别,在眼睛来讲,明跟暗就是眼睛的尘结;动、静就是耳根的尘结;通、塞就是鼻根的尘结;甜、淡就是舌根的尘结;合跟离就是身体的尘结;生跟灭就是意根的尘结。

  (下附 《楞严经表解》“六解一亡”表格)

  

  为什么叫做尘呢?是因为它会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。

  尘是对众生讲的,如果是圣人来讲,就没有这个了,真如本性无关于明暗,无关于动静,无关于通塞,无关于甜淡,无关于合离,无关于生灭,因为说法都是针对众生的根器讲的,才有这一些叫做尘;如果是圣人,就是应念化作无上知觉,就不叫做尘了。五阴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;六入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;十二处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;十八界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即心就是净土,净土就是心。所以在圣人,以佛的角度来讲,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尘结、根结等等、觉结、空结、灭结,结是对众生位返流回去,要证入到如来地前,叫有结,叫有结;对究竟的佛来讲,就没有这个东西。

  所以,我们解一六亡,就是明、暗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六结,就是眼根的六结;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是耳;通、塞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个就是鼻;甜、淡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个就是舌;合、离,身,就是身根,合、离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个是身的六结;生、灭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是意根的六结。

  

  好!那么,我们简单解释一下:

  眼睛在明,或者是暗处,迷失了本性,往外,趣流奔逸,迷失了,心中打结,这个就是明暗。

  对耳根来讲叫做动静,在动态的时候迷失了,或者是在静态的时候产生恐惧了。很多人自己一个人太静了不敢住,怕鬼!这个叫做静处里面生恐慌,在动处里面生迷惑。但是,如果悟道的圣人,动、静,他叫做一如,体用不二,性向一如。所以外尘的动跟静,跟本性无关。

  通跟塞,鼻子不是通,要不然就是塞,或者是我们对这个鼻子,就喜欢有通才能够活,有时候;这个「塞」就是阻塞,或者也可以解释说暂停。譬如说:呼进去、呼出来都要通,中间停顿了,也可以说叫做塞, 暂时停顿一下。那么这个鼻子不是通就是塞,鼻子就是闻味道的,对这个主厨来讲就不得了了,做这个素菜要香喷喷的,色香味俱全,就完全要靠鼻子。这个鼻子要是嗅不到味道的话,这个人很难做厨师,因为闻不到味道。

   再来就是甜跟淡,就是舌头尝这个味道,甜跟淡,这二个就迷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!鼻子喜欢嗅香的,舌头喜欢尝这个山珍海味,这二根,就差不多迷惑了一切众生。包括电视节目,没有一个节目是叫你觉悟的,叫你说怎么做才会好吃,怎么做色香味俱全,怎么做养生,怎么做、怎么吃,差不多都是这个节目。当然,这个有益于身心健康,我们随喜,不是说都不好;我的意思是说:这些,单单鼻跟舌,就迷惑了无量无边的众生。

   那这个身就更难了,合,身叫做触尘,要合,譬如说这个身体要和合起来,才有感觉嘛!对不对?合,根,如果这个是根(师父举左手为根),那么这是尘(师父指右手为尘),(左右手相合)这个才有触尘,对不对?根,这个尘,这样才有触尘。如果离的话,身体离开外面这个尘,没有touch 到,没有接触到,这个身体没有这个感觉,没有感觉,风也要吹过来,一定要触碰到身体。这个身体是很难控制的,你不相信吗?很简单,你回去,今天晚上,你那个弹簧床你不要睡,你换一个木板,你睡睡看!这个触尘你没办法,整个晚上你一定睡不着,你不习惯啊,不习惯。好!你不相信吗?你那个棉被沾一点水,被单沾一点水,盖起来,整个晚上睡不着!对不对?那个不是湿得很严重,就是一点点湿那个感觉,哎呀!就不舒服,整个晚上就是为了那一点点湿湿湿,其实是不影响啦,但是,你还是睡不着!所以人对这个根身、色身的执着,是无以复加的,太难突破了,太难突破了!

   那么生跟灭,就是对外面落下来,缘起的话就生,缘灭的话就灭了。那么,这意根有同时意识,还有独头意识,同时意识就是跟前面的五根起这个意识,叫做同时意识。那么,跟五根脱离关系,然后自己一个,把眼睛闭上、耳朵闭上,内心里面还是继续想着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个就是独头意识,这个意识非常可怕!当你产生一种强烈执着的时候,诸位!这个不是你用安慰有办法的,也不是你劝导,你就是你一个个性就好,你一个个性,说:哎呀!这个个性,人要能听得进劝。这个个性,你一带上去的时候,无量劫来的个性,意根在强烈的执着。所以,简单讲:修行就是从心中彻底的改变才有办法,要不然没办法,佛来也没有用!对不对?了解心法:喔!原来修行是对自己的心性负责,不是外面给我们增上缘;外面给我们的增上缘力量有限,说要成佛,即心就是佛,就单刀直入放下。所以,这个意根太难修了,太难修了!但是,如果你方法对了,也不会很困难,了解诸法如幻,也没有所谓过去,也没有所谓现在,也没有所谓未来,诸法如幻,幻无实性,体性本空,直捣黄龙,直接就达到真如本性。

  

  所以这些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只是举这个耳根为一根。所以修行,娑婆世界以这个耳根来修行是最快的!换句话说:听经闻法,比你自己看书更快,以娑婆世界的根器来讲,眼睛看不到的人,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;要聋哑,这个耳朵完全听不到声音,耳朵完全听不到声音,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,哑巴只能发出啊啊......那没办法表达!简单讲:在这个娑婆世界,以听经闻法的角度来讲,眼睛看不到的不是最不幸,是耳朵听不到正法的人最不幸!那个用自己的眼睛来看,常常会误解佛经;用耳根来听,单刀直入,契入真如本性,一刹那之间,即进入修行的状态。所以,耳根好的人,是最幸运的,最幸运的!

  好!再翻过来,九○页,九○页中间,本经的结文,后面,有关本经成结会合表,看底下:

  (附表)

  

  心性狂乱,知见妄发,发妄不息,劳目发尘。

  心性就是真如;狂是指无明;乱是指业相、转相、现相。

  注意!《起信论》讲的这个十相,跟《楞伽经》讲的这个十相来配对,有一点点差异,有一点点差异。师父已经重复讲了:看经典不是锁死,他在每一个时间、每一个空间、每一个教义、每一个教理、每一个时空性都不太一样,每一本经典,所以,佛有种种的善巧方便。因此天台跟华严的判教就差距很大,包括唯识的判教,就差距非常大。所以,经典不是锁死来看,说:这一本经典讲这样,那一本经典讲这样子。不是这样子,是因为时空不一样、根器不一样,唯识判自己是了义教;但是在祖师大德判,认为唯识是不了义教,所以,这个判就差很多!因此你这些都是叫做参考,参考。

  

   乱就是业相、转相、现相。

   知见妄发就是智相,这个就是分别心跟执着心。

   发妄不息,就是这个执着就连续性,相续相。

   劳目就眼睛产生疲劳,这眼睛产生疲劳,就是真如本性被遮盖了,往外拼命的执取相、计名字相;计名字相包括语言跟文字。执取相就是二六时中那种我执,是打不破的,太难了,执取相,我还有我所有。那么,计名字相,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万法,都给它一个名字,同时加上一层执着,而不了解说:万法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

  那么,执取相再计名字相,接着就拼命造业了,就起业相了。发尘就是业系苦。

  所以简单讲:在座诸位!为什么修行人首重因果?你只要牢牢记住就是说:我们今天所作所为,因果到最后会回归到自己,善因得善果,恶因得恶果,逃不掉的!

  底下,

  起信十相配五阴来讲,真如、无明、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个都在第八意识讨论,因为它太微细了,叫做识阴。

  智相、相续相就是行阴,「行」就是刹那生灭的意思,刹那生灭。

  那么执取相、计名字相就是想阴,无时无刻不想。所以我们修行人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了解诸法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那么就放、就舍。

  起业相就是受阴,就是说我们有苦受、乐受、忧受、喜受、舍受这些感受,这些感受的反应出来,为了生存,而不得不去造业。所以,人实在是很可怜,叫做作茧自缚,就像蚕丝一样,为了生存,为了一点点钱,为了一点点名,或者是男女的感情,为了一点点欲望,就差不多造了无量无边的生死业。

   发尘,业系苦相就是色阴。

  

   那么,五阴配五浊来讲,识阴就是命浊,行阴就是众生浊,想阴就是烦恼浊,受阴就是见浊,色阴就是劫浊。

  那么五阴配八识来讲的话,就是识阴第八意识,行阴第七意识,想阴第六意识,受阴就是前五识,包括配合这个色阴。

  那么,这个见浊呢?有五识跟五根,劫浊是五根跟五尘。

   好!再看一遍:命浊是第八意识;众生浊是第七意识;烦恼浊是第六意识;见浊是五识,还有外面的这个五根;那么,劫浊是内五根,还有外面的五尘,内五根还有五尘。

  本经六结,第八意识灭结,这个是大菩萨断的,什么叫做灭结?就是包括你在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