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放下!世间人只会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;我们知道,这个是有为法、是生灭法,没有什么好执着的,就放下。9——34:56
底下,
【首句牒名。】【上科拣择因心,此科承上拣择既定,则决定从根解结,以为此科之宗,】所以,这一科最重要的,就是决定从根解结,脱缠入圆通义。【方克脱缠,顿入圆通以为此科之趣。从根解结,是修楞严大定,下手工夫,前三卷半,佛开示真因地心,为最初方便,上科所拣之因心,即佛所示之因心,此科依此因心起修,为初方便,即入初发心住之方便。住前工夫,初学最关紧要,不得不详细发明。既教舍识用根,】舍生灭,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。【尚要示以选择圆根。】要选择一根,因为六根同时修,凡夫没办法,不是佛,佛,根根都是圆满的。【文云:圆根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,】就是说:圆根修的话,刹那之间见性;要是不圆根,修百千劫。所以要找对方式,就像六祖讲的: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,就是这个意思。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。【较之从(六)尘从(六)识从(七)大而修者,】从尘、从识、从大,就是六尘、从六识、从七大而修者。【其迟速何可以算数计耶?此为至巧至速之法门,故题中称修证了义。】
【此第二决定义,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,必欲亦即决定义。菩提心,即大道心,】的众生,【求成无上佛道之心,又即最上乘心,不求声闻、缘觉,惟依最上乘,】最上乘就是佛乘。【发菩提心,此属愿。】
【于菩萨乘,生大勇猛者:即依愿起行,菩萨为大道心众生,是已发菩提心之人,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,生大勇猛,精进不退之心。】诸位!这个精进不退,就是敲开般若智慧的大门、关键。因此修学佛法,身体有一点不舒服,可是,心是非常坚定的!
【决定弃捐(舍也),诸有为相:即舍权、小,所用生灭心,】生灭心简单讲:就是意识心。【为本修因者。有生灭,即是有为相。】简单讲:如果你今天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,被有为相所干碍、困扰,就表示说你没办法进入佛的领域。也就是:今天你在你的四周围所发生的事情,其实都是生灭法;在生灭法彻底没有意见,当体即空,就是不生不灭法,不用另外寻找,当下就是!
所以有的人问:师父!什么是无为法?
我就跟他讲:就是有为啊!
那什么是有为法呢?
就是无为法嘛!
所以,有生灭即是有为相。所以在这个,诸位!要看开、看破,是生灭法,就是法,就是舍,就是有为相。
【此文内具三种决定:一、决定发菩提心;】诸位!发菩提心的时候,就是不怕一切苦,这是真发菩提心的人。一个修行人怕吃苦,就免谈了,就免谈!【二、决定修菩萨乘;】一切众生都要度,所以我们最近这个 e-mail 很多,我都跟赵慧批示:不舍一个众生,只要这个众生有缘的;除非是很糟糕的、要来乱的,那就没办法了!只要这个众生有一点点善根的,我上面都批示:不舍一个众生。所以,决定修菩萨乘,就是一切众生都要度。【三、决定舍有为相】旧版误植为二(新版已更正)【(即决定舍识用根)。此种愿行,实属可嘉!故下示以决定从根解结,方能依因克果也。】
底下,
【卯二 法喻当知结处】
【应当审详,烦恼根本,此无始来,发业润生,谁作谁受?】
【此承上欲捐有为,须离烦恼;欲离烦恼,须绝根本。】「绝」就是断,「根本」就是根本无明。
这个烦恼它难断,就举我妈妈的例子最明显,她知道要念佛,可是,她烦恼一来的时候,我就劝告我妈妈说:哎呀!不要烦恼这个啦!然后她就会说:不是我要烦恼的啊,它自己跑出来,我有什么办法?她的意思就是说:烦恼来,不是她能够作得主的。从哪来?她也不知道!所以,这个在经教上不通,或者心性上不明,就会用了很大的力道要把佛念好;可是,就是怎么念,念不好!因此,修行它是点滴的功夫,点滴的功夫。所以想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的人,那就要听经闻法。
所以,【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,烦恼根本。烦恼是生死苦果之因,别】分别来说,【则根随等二十六法,】「根」就是根本烦恼,「随」就是随烦恼。根本烦恼加上随烦恼,根本烦恼有六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这个在《百法明门论》就讲过了。那么随烦恼分大、中、小,大烦恼有八,中烦恼有二,小烦恼有十,这个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都讲了。所以,这个「根」是根本烦恼,「随」是指随烦恼。那么,根本烦恼有六,随烦恼有二十,六加二十,就是等二十六法,统统是烦恼法。【总则唯是六识,以六识对境分别,生诸烦恼,此属枝末无明。】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惑,后面还有微细的,或者尘沙,还有根本无明。【根本即最初生相无明,和合八识之中,结滞六根之内,六根见闻等性,皆无明力,转本有之智光,成能见之见分,能生枝末,】所以称为......【故以根本称之。】就像一棵树一样,一棵树,有树根,它就会有树枝,慢慢的,微细的树枝,再来就是长树叶、开花结果等等。所以这个根本无明,是取用树木来比喻,那么根本无明,当然就是最微细、最难破的了!【由是观之,生死根本是六识,佛判真妄二本中云:一者无始生死根本,则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,为自性者。】诸位!那个「攀缘心」,特别注意!就是看了相着迷了;但是,全世界都是这样,到百货公司去,眼睛一直看,一直看,一直看......全世界哪一个众生不是这样?你学画画,心也是这样往外攀啊,然后再自我想像,看怎么画。对不对?写毛笔,虽然是说可以运作一下,但是它还是相,借相暂时使心静一下。所以,无论你学音乐、你学服装,对不对?无论你怎么千变万化,这个心始终定不下来,你这都是用外面的攀缘心,这个所有众生都是这样子。用攀缘心,为自性者,【烦恼根本即是六根。】
【后诸佛异口同音,告阿难言:汝欲识知,俱生无明,唯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此无始来发业润生,谁作谁受者:即审详此烦恼,自从无始以来,如何谓之发业无明?如何谓之润生无明?发业,即是造业之因,能发现行之业用,】我们现在的造作,叫做现行的业用,当下的造作。【如十二因缘,过去之无明;润生是业之缘,三缘会合,】三缘就是:父亲的因缘、母亲的因缘,还有自己的业力、业识。三缘会合,【能润今生以受生,如十二因缘之爱取,即中阴身投胎时,一念想爱是也。此二皆烦恼。】
【谁作谁受:即推究根本,意显六根,自作自受。不言六根,而言谁者,】那不是六根,那到底是谁呢?【即令审详,自审自悟也。】所以,佛是我们增上缘,悟不悟,要看自己的心。所以因此,自己不改变自己,善知识在旁边也没有用!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,也有人愈远离释迦牟尼佛。为什么?不相应,不相应。有的人很敬佩释迦牟尼佛,就像那一些证果的阿罗汉,都是佛陀的入室的弟子,对佛十足的信心!可是,那一些没有威仪的、毁犯戒律的,佛陀一往生、一入涅槃;你看看那个《大般涅槃》,看了就伤心掉眼泪,「那个髡头沙门终于入涅槃了!」就是骂佛,就是佛在世的那一些不修行的、散漫的比丘,因为佛制了太多的戒律了,框住他,他受不了!所以佛入涅槃,他说:这下可好了,自由自在了!你看,佛当时在世,是圣人中的圣人,而有因缘跟着他的出家,都有那一些不肖的份子,更遑论说我们今天这样子的局势呢?对不对?所以,人家来听经闻法,我们随喜功德。对不对?佛在世,有人离佛愈来愈遥远啊!所以说:在讲堂,同样是在讲堂,有的人离佛愈来愈近;可是有的离佛愈来愈远......愈来愈远啊,为什么?这是心的问题。
【此文烦恼根本是六根,意隐难明,】当知六根就是八识,(【当知根即八识,】)由里面,【由八识引起六识,】由里面最微细的八识,引起对外尘分别的六识,【起惑造业,依业受生,推末由本,是第八见分,映出去而成六识,为生死根本,六根复为六识根本,】所以,【故令细推,发业润生,实是八识,自作自受。】
【阿难!汝修菩提,若不审观烦恼根本,则不能知,虚妄根尘,何处颠倒。处尚不知,云何降伏,取如来位?】
这个文字很简单,就不用解释了。
【此承上文。】【汝既决定发菩提心,修证无上菩提之道,必要断除烦恼,欲断烦恼,必先究其根本,故语之曰:设若不审详观察,烦恼根本,则不能知虚妄根尘,从何处而起颠倒。根指有情四大六根,】有情内四大之六根。【尘指无情】外【五大空界。】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叫做五大的空界。【此根尘本非实法,】叫做依他起性,只要是依他起性,就是缘起无自性,一切法无我。根尘本非实法,【故曰:「虚妄」。】
所以修学佛法,说难很难,说简单,这太简单了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;离一切见,即名诸佛;离一切语言,即名诸佛;离一切文字,即名诸佛,就是一个「离」字!可是到达功夫成熟的时候,就是即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;即一切相,他还是佛,如智里面,非离非即,没有东西可以离,也没有东西可以即。为什么?诸法本来就空相,空相哪有能所?哪有即跟离这种东西?所以说法一定是为众生而说,讲离、讲即,都是在众生位讲的,在究竟的如智里面,没有这个。
讲一切法无生,它是在形容真如;你着一个无生,无生,它就是生,众生不晓得生即是无生,佛性非生非无生,讲一切法无生,那是叫你体悟当体即空;你着一个无生,这个无生又变成有。佛法它难,就难在这个地方,体悟的功夫有深、有浅。他讲一切法无生,他还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无生,不晓得体性本空叫做无生。体性本空就无可言说,不能讲生,也不能讲无生,生即是无生,无生不坏生。为什么?缘起就是不坏性空,性空不坏缘起。
底下,669页,第一行:【乃因颠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