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放下!世間人只會爲了一點小事爭吵不休;我們知道,這個是有爲法、是生滅法,沒有什麼好執著的,就放下。9——34:56

  底下,

   【首句牒名。】【上科揀擇因心,此科承上揀擇既定,則決定從根解結,以爲此科之宗,】所以,這一科最重要的,就是決定從根解結,脫纏入圓通義。【方克脫纏,頓入圓通以爲此科之趣。從根解結,是修楞嚴大定,下手工夫,前叁卷半,佛開示真因地心,爲最初方便,上科所揀之因心,即佛所示之因心,此科依此因心起修,爲初方便,即入初發心住之方便。住前工夫,初學最關緊要,不得不詳細發明。既教舍識用根,】舍生滅,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。【尚要示以選擇圓根。】要選擇一根,因爲六根同時修,凡夫沒辦法,不是佛,佛,根根都是圓滿的。【文雲: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倍,】就是說:圓根修的話,刹那之間見性;要是不圓根,修百千劫。所以要找對方式,就像六祖講的:悟則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,就是這個意思。悟則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。【較之從(六)塵從(六)識從(七)大而修者,】從塵、從識、從大,就是六塵、從六識、從七大而修者。【其遲速何可以算數計耶?此爲至巧至速之法門,故題中稱修證了義。】

   【此第二決定義,佛意汝等必欲發菩提心,必欲亦即決定義。菩提心,即大道心,】的衆生,【求成無上佛道之心,又即最上乘心,不求聲聞、緣覺,惟依最上乘,】最上乘就是佛乘。【發菩提心,此屬願。】

   【于菩薩乘,生大勇猛者:即依願起行,菩薩爲大道心衆生,是已發菩提心之人,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,生大勇猛,精進不退之心。】諸位!這個精進不退,就是敲開般若智慧的大門、關鍵。因此修學佛法,身體有一點不舒服,可是,心是非常堅定的!

  【決定棄捐(舍也),諸有爲相:即舍權、小,所用生滅心,】生滅心簡單講:就是意識心。【爲本修因者。有生滅,即是有爲相。】簡單講:如果你今天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,被有爲相所幹礙、困擾,就表示說你沒辦法進入佛的領域。也就是:今天你在你的四周圍所發生的事情,其實都是生滅法;在生滅法徹底沒有意見,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法,不用另外尋找,當下就是!

  所以有的人問:師父!什麼是無爲法?

  我就跟他講:就是有爲啊!

  那什麼是有爲法呢?

  就是無爲法嘛!

  所以,有生滅即是有爲相。所以在這個,諸位!要看開、看破,是生滅法,就是法,就是舍,就是有爲相。

   【此文內具叁種決定:一、決定發菩提心;】諸位!發菩提心的時候,就是不怕一切苦,這是真發菩提心的人。一個修行人怕吃苦,就免談了,就免談!【二、決定修菩薩乘;】一切衆生都要度,所以我們最近這個 e-mail 很多,我都跟趙慧批示:不舍一個衆生,只要這個衆生有緣的;除非是很糟糕的、要來亂的,那就沒辦法了!只要這個衆生有一點點善根的,我上面都批示:不舍一個衆生。所以,決定修菩薩乘,就是一切衆生都要度。【叁、決定舍有爲相】舊版誤植爲二(新版已更正)【(即決定舍識用根)。此種願行,實屬可嘉!故下示以決定從根解結,方能依因克果也。】

  底下,

  【卯二 法喻當知結處】

   【應當審詳,煩惱根本,此無始來,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?】

  

   【此承上欲捐有爲,須離煩惱;欲離煩惱,須絕根本。】「絕」就是斷,「根本」就是根本無明。

  這個煩惱它難斷,就舉我媽媽的例子最明顯,她知道要念佛,可是,她煩惱一來的時候,我就勸告我媽媽說:哎呀!不要煩惱這個啦!然後她就會說:不是我要煩惱的啊,它自己跑出來,我有什麼辦法?她的意思就是說:煩惱來,不是她能夠作得主的。從哪來?她也不知道!所以,這個在經教上不通,或者心性上不明,就會用了很大的力道要把佛念好;可是,就是怎麼念,念不好!因此,修行它是點滴的功夫,點滴的功夫。所以想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的人,那就要聽經聞法。

  所以,【故教以應當審察詳細,煩惱根本。煩惱是生死苦果之因,別】分別來說,【則根隨等二十六法,】「根」就是根本煩惱,「隨」就是隨煩惱。根本煩惱加上隨煩惱,根本煩惱有六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這個在《百法明門論》就講過了。那麼隨煩惱分大、中、小,大煩惱有八,中煩惱有二,小煩惱有十,這個在《百法明門論》都講了。所以,這個「根」是根本煩惱,「隨」是指隨煩惱。那麼,根本煩惱有六,隨煩惱有二十,六加二十,就是等二十六法,統統是煩惱法。【總則唯是六識,以六識對境分別,生諸煩惱,此屬枝末無明。】枝末無明就是見思惑,後面還有微細的,或者塵沙,還有根本無明。【根本即最初生相無明,和合八識之中,結滯六根之內,六根見聞等性,皆無明力,轉本有之智光,成能見之見分,能生枝末,】所以稱爲......【故以根本稱之。】就像一棵樹一樣,一棵樹,有樹根,它就會有樹枝,慢慢的,微細的樹枝,再來就是長樹葉、開花結果等等。所以這個根本無明,是取用樹木來比喻,那麼根本無明,當然就是最微細、最難破的了!【由是觀之,生死根本是六識,佛判真妄二本中雲:一者無始生死根本,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,爲自性者。】諸位!那個「攀緣心」,特別注意!就是看了相著迷了;但是,全世界都是這樣,到百貨公司去,眼睛一直看,一直看,一直看......全世界哪一個衆生不是這樣?你學畫畫,心也是這樣往外攀啊,然後再自我想像,看怎麼畫。對不對?寫毛筆,雖然是說可以運作一下,但是它還是相,借相暫時使心靜一下。所以,無論你學音樂、你學服裝,對不對?無論你怎麼千變萬化,這個心始終定不下來,你這都是用外面的攀緣心,這個所有衆生都是這樣子。用攀緣心,爲自性者,【煩惱根本即是六根。】

  【後諸佛異口同音,告阿難言:汝欲識知,俱生無明,唯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此無始來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者:即審詳此煩惱,自從無始以來,如何謂之發業無明?如何謂之潤生無明?發業,即是造業之因,能發現行之業用,】我們現在的造作,叫做現行的業用,當下的造作。【如十二因緣,過去之無明;潤生是業之緣,叁緣會合,】叁緣就是:父親的因緣、母親的因緣,還有自己的業力、業識。叁緣會合,【能潤今生以受生,如十二因緣之愛取,即中陰身投胎時,一念想愛是也。此二皆煩惱。】

  【誰作誰受:即推究根本,意顯六根,自作自受。不言六根,而言誰者,】那不是六根,那到底是誰呢?【即令審詳,自審自悟也。】所以,佛是我們增上緣,悟不悟,要看自己的心。所以因此,自己不改變自己,善知識在旁邊也沒有用!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,也有人愈遠離釋迦牟尼佛。爲什麼?不相應,不相應。有的人很敬佩釋迦牟尼佛,就像那一些證果的阿羅漢,都是佛陀的入室的弟子,對佛十足的信心!可是,那一些沒有威儀的、毀犯戒律的,佛陀一往生、一入涅槃;你看看那個《大般涅槃》,看了就傷心掉眼淚,「那個髡頭沙門終于入涅槃了!」就是罵佛,就是佛在世的那一些不修行的、散漫的比丘,因爲佛製了太多的戒律了,框住他,他受不了!所以佛入涅槃,他說:這下可好了,自由自在了!你看,佛當時在世,是聖人中的聖人,而有因緣跟著他的出家,都有那一些不肖的份子,更遑論說我們今天這樣子的局勢呢?對不對?所以,人家來聽經聞法,我們隨喜功德。對不對?佛在世,有人離佛愈來愈遙遠啊!所以說:在講堂,同樣是在講堂,有的人離佛愈來愈近;可是有的離佛愈來愈遠......愈來愈遠啊,爲什麼?這是心的問題。

   【此文煩惱根本是六根,意隱難明,】當知六根就是八識,(【當知根即八識,】)由裏面,【由八識引起六識,】由裏面最微細的八識,引起對外塵分別的六識,【起惑造業,依業受生,推末由本,是第八見分,映出去而成六識,爲生死根本,六根複爲六識根本,】所以,【故令細推,發業潤生,實是八識,自作自受。】

  

   【阿難!汝修菩提,若不審觀煩惱根本,則不能知,虛妄根塵,何處顛倒。處尚不知,雲何降伏,取如來位?】

   這個文字很簡單,就不用解釋了。

  【此承上文。】【汝既決定發菩提心,修證無上菩提之道,必要斷除煩惱,欲斷煩惱,必先究其根本,故語之曰:設若不審詳觀察,煩惱根本,則不能知虛妄根塵,從何處而起顛倒。根指有情四大六根,】有情內四大之六根。【塵指無情】外【五大空界。】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叫做五大的空界。【此根塵本非實法,】叫做依他起性,只要是依他起性,就是緣起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。根塵本非實法,【故曰:「虛妄」。】

  所以修學佛法,說難很難,說簡單,這太簡單了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;離一切見,即名諸佛;離一切語言,即名諸佛;離一切文字,即名諸佛,就是一個「離」字!可是到達功夫成熟的時候,就是即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;即一切相,他還是佛,如智裏面,非離非即,沒有東西可以離,也沒有東西可以即。爲什麼?諸法本來就空相,空相哪有能所?哪有即跟離這種東西?所以說法一定是爲衆生而說,講離、講即,都是在衆生位講的,在究竟的如智裏面,沒有這個。

  講一切法無生,它是在形容真如;你著一個無生,無生,它就是生,衆生不曉得生即是無生,佛性非生非無生,講一切法無生,那是叫你體悟當體即空;你著一個無生,這個無生又變成有。佛法它難,就難在這個地方,體悟的功夫有深、有淺。他講一切法無生,他還以爲有一種東西叫做無生,不曉得體性本空叫做無生。體性本空就無可言說,不能講生,也不能講無生,生即是無生,無生不壞生。爲什麼?緣起就是不壞性空,性空不壞緣起。

  底下,669頁,第一行:【乃因顛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