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慧律法師主講
第10套
講題: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日期:2009.7.12 - 2011.10.02
片數:共 8 片(本片爲第4片)
編碼:096【DVD簡體版】
(師父與大衆互相問訊)請坐下。
請合掌,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先翻開918頁,昨天我們有一個地方講得太快了,那麼,他這個注解也寫錯,黃壽成打電話來,他很好意的告訴我們;有時候師父口誤。918頁,第五行,第五行,真如之性亦複如是,終無變異。又如銷礦爲金,既已成金,不複爲礦。所以,那個礦跟金要對調。知道還是要改,(新版已更正)既已成金,不複爲礦,師父昨天念了快了,就帶過去了,沒想那麼多。
好!諸位翻開939頁,939,
經文:【「阿難,汝今欲令見、聞、覺、知遠契如來常、樂、我、淨,應當先擇死生根本,依不生滅,圓湛性成:以湛旋其虛妄滅生,伏還元覺;得元明覺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】
注釋:
「應當先擇死生根本」:「擇」,就是揀擇、挑去。「死生根本」,也就是五重相織之濁相。
「依不生滅,圓湛性成」:依于不生滅之本來圓滿湛然之性,以成就觀行;有的人念觀行xing(二聲)這個禅宗裏面講,叫做妙性天然,就是要用本性修行,我們就是一再強調。
我們現在的衆生,不了解八大宗派,以爲八大宗派的差別是不一樣,其實是一樣的,都是用佛性修行。怎麼說呢?
像《華嚴經》一真法界、海印叁昧論,這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。
《法華經》裏面講一實相,無相無不相,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。
唯識學講的大圓鏡智,也是我們的本性。
禅宗裏面講:即心是佛,即心是佛,那就是我們的本性。
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、事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這個就是本來的面目。
持戒律的,有戒法、戒行、戒相、戒用、戒體等等,戒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。
禅、淨、律、密,密宗講的是大圓滿,也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本性。
八大宗派因爲有時空的背景不一樣,發展出來的背景不一樣,加進去的一些方便也不一樣。像在藏傳的,就加入很多西藏的文化,漢傳的加了很多漢傳的這一些文化;但是始終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,只是因爲衆生一看到八大宗派,還以爲真的有八大宗派;一宗都沒有,哪來八大宗派?所以,《法華經》講:
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。
衆生他就是不能體悟這一點。所以一佛乘就是我們的最上乘,答案是一樣的。所以要用本性修行,就是這個道理。
底下,
「以湛旋其虛妄滅生」:「湛」,就是不生滅之圓湛性。「旋」,就是轉。以不生滅的圓湛之性而轉其五濁虛妄的生滅。
「伏還元覺」:止伏攀緣混濁之識心,令還歸元本之覺性。
翻過來,940頁,
義貫:
「阿難,汝今欲令」六根之「見、聞、覺、知」之性,「遠契」十方「如來」所證之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之德,則「應當先擇」去五重相織之「死生根本」,而「依」于「不生滅」的「圓」滿「湛」然之「性」,以「成」觀行:即「以」不生滅圓「湛」性而「旋」轉「其」五濁「虛妄滅生」之相,止「伏」攀緣奔競混濁之識心,令「還」歸「元」本「覺」性,「得元」來妙「明」本「覺」之「無生滅性」,以「爲因地」修心之「心」(此爲十信滿心位)。「然後」自可經曆五十五位;五十五位是《楞嚴經》講的。(經曆五十五位之真菩提路)「圓成果地」之「修證」。
那麼什麼叫做圓滿清淨自性呢?如果你還不認識它,你要抓住重點:一、放下五欲六塵的追逐,二、令心無所增減,叁、了悟當體即空,慢慢慢慢守住這一顆真心,那就了解佛的用意是什麼。
那麼令心無所增減,是真修行人,是什麼意思?就是說你今天你擁有多少的東西,那個都是虛幻的東西、都是短暫的東西;你今天你失去任何的東西,固然讓你很傷心、很難過;但是,隨著時間變化,也會過去的,時間總會過去的,那麼,痛、傷痛也已經過去了;沒有痛苦的人生,是不值得活下來的。在這個娑婆世界,苦難多、煩惱多,不如意十常八九,我們爲佛的弟子,總不能把這個恨帶進去棺材,這是不智之舉。所以你生前就必需把你這個恨要完全放開來。說:愛是障礙,執著、貪著;恨也是障道。所以,在你入棺材以前,你就記得,天下無不可原諒的衆生;其實也沒有衆生可以原諒不原諒,因爲衆生本來就空。說:雖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這個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,其性本空,並沒有所謂度跟不度,只是恢複原來的樣子,原來的真如。所以,了悟佛法的人,他所過的這個生命,是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是奇迹,都是那麼的灑脫、那麼的自在。
衆生,他就不會過日子了,他怎麼過呢?那就是看看節目啊,看看每一年的放煙火啊、農曆年、什麼國慶啦,還有一些大的活動、政治、選舉,有的人他熱中這個。過了以後,你看,從以前到現在的選舉,你何曾留下任何東西呢?沒有!所以,當我們入于佛道,我們的心就不會像世間人那麼的感性,非理性的東西。我們這一只嘴巴也很守得住,不在其位,不謀其職,我們不在其位,我們就不要參與太多的知見、意見。所以,我們生命當中,花在別人的身上太多,不如花在自己的生死,了生死的時間要更多,這樣才不會舍本逐末。你關心這些四周圍的東西,這跟我們的生死也沒什麼關系啊!
因此,會修行,下手處他就是不生不滅的妙性天然,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師父一直強調:我們不反對念佛,我們要用本性念佛、要用大智慧念佛;我們不反對拜佛、誦經,我們要用大智慧、用本性誦經。
底下,940頁,
經文:【「如澄濁水,貯于靜器,靜深不動,沙土自沈,清水現前,名爲初伏客塵煩惱。去泥純水,名爲永斷根本無明。明相精純,一切變現,不爲煩惱,皆合涅槃清淨妙德。」】
注釋,941頁:
「明相精純,一切變現」:清明之相已達精純,所以,能夠變現一切身、土,以廣化有情。
這個當然是指佛、大菩薩有辦法,凡夫哪有辦法這樣子?對不對?凡夫能變的不是身,主要看看能不能變出一些錢,日子比較好過一點;哪個變身跟土?哪一個有辦法?所以,哪一個大吹大擂的,說他是現在的諸佛現前。哎呀!有一個人寫信給我:哎呀!某某人已經成佛了!我看了:好!那你成佛了,你變一下給我看一下,變身跟變土看一下。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啊!然後他就說:我是得到慧解脫,不是定解脫,因爲定解脫它有神通,慧解脫沒有神通,他就一定會自己這樣安慰:我得到慧解脫,沒有得到定的解脫。定的解脫,阿羅漢他會有變現,像目犍連,他會大的神通;一般阿羅漢沒辦法,一般阿羅漢得到慧解脫,沒有辦法這樣子,要定解脫了,他就有大神通。那不要講佛了,那你十八不共法隨便舉一個,你變現一下看看。
有一個。。。。。。二位出家人,是兄弟出家的,然後他的弟弟很吹噓,捧這個哥哥,他說:我哥哥修行很好,我哥哥現在念佛,全世界都可以聽得到,他不受時空,他就是佛!我說:喔!好吧!你是佛,那你解釋一下,佛不落入有見、不落入無見、不落入斷見、不落入常見,來!試說看!你聽都沒聽說過這個。所以,你現在就可以知道,這個末法的異象、亂象是很可怕的!自己沒有一點點正確的佛的理念、思想,很容易被這個稀奇古怪蒙蔽、牽引,而自己不知道,當他在迷惑這個東西的時候,我告訴你:九條牛都拉不回來!拉不回來的,用什麼方法都沒辦法了,因爲他的心中就認定這樣子叫做佛法,誰也拿他沒辦法!所以自己要給自己一次機會,什麼是正知正見、什麼是佛見,心中你有這一面鏡子,你就完全不被蒙蔽了。
「不爲煩惱」:就是不爲煩惱所覆。
941頁,中間,義貫:
譬「如」欲「澄」清汙「濁」之「水」,先將之「貯」放「于靜」止之「器」中,若「靜」止之程度(定力功夫)「深」而「不動」搖,則「沙土自沈」,砂土沈澱後,「清水」自然「現前,名爲初伏」二障現行之「客塵煩惱」。(此爲以定力令心水澄清、伏煩惱)。
若以慧照破「去」除沈澱心底之無明淤「泥」,而得清淨無雜質之「純水」,則「名爲永斷根本無明」{此爲以慧力照破無明。)
清「明」之「相」既已達「精純」,故能令「一切」身土自在「變現」,廣度有情,而「不爲煩惱」所覆,因心水之中已純淨無雜,故一切變現妙用「皆合涅槃」不生不滅「清淨」之「妙德」。
942頁,诠論:
這一段經文很簡捷扼要地開示定與慧之用:定以伏煩惱,如令渾水沈澱;慧以斷無明,如除水底沈澱之淤泥。即此便是從初發心,以至于成佛,一切修行的要訣。就是你這個初發心要對,下手處要不生不滅。用現在的語言就是:聽到或者是看到任何的境界,不要有太多的情緒變化。
底下,2 .初心之第二決定義——決定捐棄諸有爲相。
經文:【「第二義者:汝等必欲發菩提心,于菩薩乘生大勇猛,決定棄捐諸有爲相,應當審詳煩惱根本:此無始來,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?阿難,汝修菩提,若不審觀煩惱根本,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;處尚不知,雲何降伏,取如來位?
阿難,汝觀世間解結之人,不見所結,雲何知解?不聞虛空被汝隳裂;何以故?空無形相,無結解故。」】
注釋:
「煩惱根本」:煩惱的根本,就是無始無明。
有一個比丘,他對這個無始無明始終弄不懂,他說:師父!爲什麼要講無始無明?我跟他講:是爲了要破外道,外道總有一個開始;講開始,就犯了一個邏輯的錯誤,就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萬物;人家發現了山頂洞人,都是四十萬、五十萬、六十萬、七十萬年前,那何況七千年前!所以,上帝休息一個禮拜,我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