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上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根有優劣,令汝驗證分明,但擇一最圓之根,做逆流解結工夫,一門深入。此正如來特爲初機,別開方便,】

  所以這一段就是告訴你怎麼修行。上一段說奢摩他,叫你解這個理,如來密因;這一段叫你怎麼修、怎麼契入、怎麼一門深入。所以,人家這個一門深入,是指耳根,六根裏面選擇一根,這樣進去叫做一門深入。我們現在弄錯了,現在把淨土宗專修念阿彌陀佛,這個叫做一門深入,是錯的!經典裏面講的一門深入,是指六根裏面選擇一根,返流照性,只選一根,返流照性,照性以後,六根全解脫,它這個叫一門深入。現在我們把這個一門深入的名詞,搬到淨土宗來用,叫做一門深入,其實跟《楞嚴經》講的這個是違背的。

  底下,此正如來特爲初機,別開方便,【故交光法師,判前妙奢摩他科,悟圓理,爲最初方便;本科妙叁摩,起圓修,爲初方便;下科妙禅那,得圓證,爲方便;甚得佛之本意。】

  諸位!要畫線,前面妙奢摩他科,悟圓理,標A,爲最初方便;

  本科妙叁摩,起圓修,B,起圓修;

  (C)下科禅那當中,得圓證。

  你看,見性,統統加一個「圓」:悟圓理、起圓修、得圓證。

  所以,很清楚的,佛法只有見性的人懂得圓滿,懂得圓滿,也只有我們每一個人本具的佛性,才有圓滿;那麼在這個世間的假相不可能圓滿,你要做到所有的人都認同,那不可能,做到死都不可能,只有對得起自己的佛性,也就可以了。所以,這個就是圓滿。所以悟圓理,就起圓修、得圓證,諸位!這叁個,標出來的A、B、C都有一個「圓」字。爲什麼?所以,只有明心見性的,才能得佛之本意,才能入佛之正見。

  因此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就是不了解不生不滅的本性,學法無益,因爲那個就是妄,其他叫做妄識修行,現在是舍識用根,用不生滅下手處。諸位!到達了這個不生滅,下手處對的時候,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一樣。水陸法會它快到了,當你悟到圓理、起圓修、得圓證,不一樣!你在這個義工,所有義工裏面受到任何的委屈,你一定覺得那個不委屈,你就認爲那個叫做修行。做得滿頭大汗,你快樂得無邊!爲什麼?這是我的工作。我是常住,你進入文殊講堂,你也是常住。所以,進來的義工,他觀念就完全正確,今天你爲誰做?當然爲自己啊!你今天進入文殊講堂所有的義工,站在哪一個崗位,內壇、外壇、煮飯的,你內心都很清楚:叁寶就是我,我就是常住,常住就是叁寶,我們的本性就是佛、法、僧具足。所以,你爲誰做?所有的因果,到最後回歸到自己。所以你在文殊講堂,就會做得很法喜,你這個義工有正知、有正見、佛的正見,你開佛的智慧,做任何事情都不牢騷,也不抱怨,也絕對不會跟人家起沖突,任何事情可以討論,可以討論,有討論的空間,多溝通就不會誤會,是衆生嘛!對不對?

  但是我們今天能夠有因緣聽到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這個思想一奠定以後,不得了!你在廚房任何做,都不會跟人家大聲,因爲你看到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。對不對。我們憑什麼對人家大聲?對不對?你是憑什麼對人家大聲?我們大家都是義工,撐開來、攤開來,平起平坐嘛!是不是?如果是組長,組長,他就有這份的責任:因爲我是組長,就是一個領導。就有這個責任擔起來。像我師父就是住持,住持就是義不容辭,要挑起整個講堂的內外的事情;但是,要分工合作。所以,當你一個義工,經過了教化,這樣的薰習,我告訴你:整個講堂循規蹈矩。對不對?你看了那個排班在吃飯,你就知道哪些是文殊講堂教育出來的,哪些是外來的,立竿見影就判,你就可以判別得出來。我不相信文殊講堂聽經聞法教育出來的,爲了中午的吃飯,拿一個便當盒,會硬是要插隊,把別人擠掉,我不相信你會有這種行爲,對不對?因爲你的心中沒有快跟慢,你圓滿就好、你方便就好,反而自己沒有吃沒有關系,你就有那種菩薩心:你們先吃,沒有關系,你們先吃,沒有關系。所以這個一種自性的自我教育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!所以爲什麼要叫阿難自修自悟?啓發每一個人內心裏面的菩提心,是多麼的重要,講經說法的目的也是這樣子。

  所以說,很多人就說:我往生以後靠師父加持。有因緣我會這樣做,重點還是在你的自性,還是在你的心性,這個才是根本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,有了自性的修行,再外面的增上緣:金光明沙、往生被,那麼,就無往不利了,修行就是要走在平穩的路上。

  有一個居士沒學佛,偶爾看了一本經典,突然跑來師父這裏說:

  師父!那個經典不是講嗎?五逆十惡重罪,臨命終受善知識的開示,對不對?勸告,十念就可以往生了!

  我跟他講:居士!你這個叫做走高空繩索的修行。

  他說:走高空繩索是什麼意思?

  就是very danger,很危險的!走在高空的鋼索。有千千萬萬的人,哪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重罪,可以在臨命終還會接受人家的勸告?那個比中大樂透還難啊!還難。所以修行要修穩當的路線,不要投機取巧說:我看了,五逆十惡重罪,臨命終受善知識的開導,十念也可以往生。那是在展現佛的大悲啊,大悲啊!但是,不是,既然造了五逆十惡的衆生,那個你看看,臨命終的因緣,你就可想而知了,幾乎不可能!所以修行爲什麼走那種危險的路、不穩當的路?對不對?當然要選擇一個最穩當的路,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子,按部就班,聽經聞法,堅持開般若智慧,知道佛的正理是什麼,自己不被迷惑,也不可以影響到你四周圍的衆生,四周圍的衆生,四周圍的衆生。

  所以,文殊講堂都是這樣,打開的,你覺得你有緣,你進來;你沒有緣,那沒有辦法!爲什麼?法不能勉強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在世,有時候釋迦牟尼佛可以教化徒弟,有時候要阿難、舍利弗、目犍連,他緣是在他們的徒弟身上,對不對?一定是這樣子的。所以有的人,我的課他會來;有的人,一定法無師的課他才會來;有的人就法宣師的課他才會來,其他慧律法師的課,他絕對不會來。爲什麼?每一個師徒的緣不一樣,不一樣,不一樣。所以,一定要說師父度嗎?那可不一定!而有的人跟我們法師不一樣,叫居士去講,他就相應了,叫居士去講,他就聽得進去。所以,有時候法師派不上用場,那個緣不在這個法師的身上;但是,總是好的因緣。學佛就是學習懂得如何尊重每一個人的修行方式,修行就是要懂得尊重每一個法門的時空性,要尊重每一位法師、每一位居士,學佛就是學習懂得尊重別人。你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命運,今天你來聽經聞法,誰拿著槍押你來?沒有!是你自己選擇的。既然自己選擇的,叫做無怨無悔,就是這樣,契入、堅持。

  底下,684頁, 【入一無妄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。】

  爲什麼?因爲本性是一,覺性是一。說:這個時候入一無妄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,因爲同一個本性。

  【此承上一門深入。即從一根,而解六結,】我們就是從耳根,【入到一真無妄之地,不是橫指六根爲六結,】意思就是:諸位!六根,這裏要分清楚,六根之結就是眼根。。。。。。看我的手勢就知道(師父手勢橫排)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叫做六根之結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要這樣子下來,(師父手由上往下豎排)叫做根根六結,每一根都有六結: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。這樣叫做六根之結(師父手勢橫排);這樣叫做根根六結(師父手由上往下豎排),這個手勢很重要的喔!有的人不太喜歡看我的手勢,那這樣你體會不出來。這樣叫做六根之結;這樣叫做根根六結,看一下手勢就會知道。底下,所以不是橫指六根爲六結,【乃是豎說根根有六結。此結,即從真所起之妄結,六結即是五陰,生則識陰先起,由微至著,】由最微細的到顯著的。【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,色陰具五、六兩結;解時從粗至細,六、五、四、叁、二、一,】從第六結最粗的先解,所以,第六結就是動;第五結就是靜;四就是根;第叁:覺;第二結:空;一就是滅。所以,【色陰先破。】色陰先破。【深入即次第解結,】次第解結。所以,迷惑顛倒由細往粗,斷是由粗入細。所以深入就是次第解這個結,【如觀世音菩薩,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。漸次深入,解除動結、靜結、根結、覺結、空結、滅結,六結盡解,方入一真無妄之地。彼六知根,根根根結,隨此所入之根,一解一切解。】意思就是:同一個本性。當你耳根讓你見性的時候,不再執著任何的相,離一切相;那麼,你眼見一切相,還是離一切相;你嘴巴吃任何好吃的、不好吃的,也是離一切相;身觸還是離一切相。所以,當你離一切相,本性離一切相的時候,那麼,眼見、耳聞、舌嘗、鼻嗅,統統離一切相,一解一切解。

  【即下文所雲:諸余五黏,應拔圓脫,故六根一時,俱得清淨。六根清淨,即六根開合,開一根作六根用,合六用在一根中,互用清淨。亦即下偈所雲:「一根既返元,六根成解脫。」以上由悟而修,依修得證。】諸位!這個是叁個,這個是次第,要畫線的。悟了就是道理知道了,知道每一個人都有本心,悟到不生不滅了;可是習氣還重。所以,什麼叫做修?有的人,有一個比丘就問說:本來就不生不滅,沒有什麼增減,師父!那要修什麼?我就在網路裏面跟他講:斷習氣,方便名爲修,斷習氣,方便叫做修行。那麼,依修得證,就契入究竟之處,就是圓滿的根性。依修得證,【開示解結一周,】所以,【初教從根以解結竟。】

  底下,【寅二 示脫纏入圓通(分二)】

  【卯初 阿難蹑佛語以請益 二 如來就所問以重申】

  685頁, 經文: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雲何逆流?深入一門?能令六根,一時清淨?】

  【此阿難蹑前,】「蹑前」就是依照前面。【驗六悟圓,】六悟圓,六根的悟圓,入一根就解六根之結。所以,【入一解六,】就是入一根,就解開了六根之結。【兩科佛語,領解未徹,重申請問。問意有叁:一、前佛雲:若能于此,悟圓通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