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根,逆彼無始織妄業流;畢竟雲何逆流?二、前佛雲:故我宣揚,令汝但于一門深入;雲何深入一門?叁、前佛雲:入一無妄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;雲何一根入流,能令六根一時清淨?此中叁義,皆領解未徹,故重申請問也。雲何二字,貫下作叁用。】
686頁,【卯二 如來就所問以重申(分五)】
【辰初 申惑結尚深 二 申一六由妄 叁 舉喻法顯明 四 申根結由塵
五 申塵亡根盡 今初】
經文:【佛告阿難:汝今已得,須陀洹果,已滅叁界,衆生世間,見所斷惑。然猶未知,根中積生,無始虛習,彼習要因修所斷得。何況此中,生、住、異、滅,分劑頭數?】
解釋一下:佛就告訴阿難:你現在得到了初果,須陀洹果,已滅了叁界的見惑,就是衆生的世間見所斷惑;諸位!這個見所斷惑,是見道位所斷之惑,跟那個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無關,此見跟那個見是完全不相幹的。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,跟那個是無關的,五利使那個。這裏所謂的見所斷,就是見道所斷之惑;就是見道,也就是悟到了叁界的世間的這些不可得,所有的相都不安上任何的知見。所以,見所斷惑。
然猶未知,根中積生,但是因爲,雖然你知道了,身見、邊見、這些邪見不可得;但是,曆生無始虛習;講最多的就是《楞伽經》,無始虛妄,無始的過妄習氣。這無始的虛習就是虛妄的習氣,無始就是最初一念妄動。爲什麼要這樣講?因爲沒有這樣講,沒辦法用語言來解答,在衆生,這樣比較能夠理解,所以講無始的虛習。
彼習要因修所能斷,修就是修道位中,修道位中所能斷,這個斷思惑,這個斷習氣就難!所以這個見惑,他是懂得這個道理,思惑就是要斷習氣,這個就難!
所以,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斷得,何況此中,何況這裏面,生、住、異、滅,「分劑」就是範圍,「頭數」就是數目,種種的數目,這個太多了,見惑八十八品,思惑有八十一品,我們講了無數次了。
看注釋:【此佛就問重申前義,但令增加詳明而已。一、以阿難我執分別雖破,我執俱生全在,】如果把「分別」排在前面,更容易理解:「分別我執雖破,俱生我執全在」,就更容易理解。所以這個分別我執就比較粗了;俱生我執,就是與生俱來的。你就知道,我們與生俱來的,每一個人都執著這個四大的假合,很難去突破的。全在,我執俱生全在,【正隨逐欲流,決當逆之。汝今五句,先揚見惑已滅;】「揚」就是贊歎,先贊歎一下,佛適時都給人家一個溫暖的鼓勵。所以溫暖的語言會得到溫暖的回饋,所以,諸位!你要重視這個溫暖的語言,講話要柔軟語、要安慰語、要贊歎語,這樣你得到的是會好的果報,不要像潑婦罵街一樣的,這樣不好!所以先揚,先贊歎見惑已經滅了。【中間五句,】抑,「抑」就是貶低、壓低了,把它壓。【抑其思惑未斷;】可惜你的思惑沒有斷,【末後叁句,況顯無明分劑。】微細的無明種種的差別。
【佛告阿難:汝現今已得須陀洹果,即初果。梵語須陀洹,此雲預流,初見真谛之理,初預聖人之流,入見道位,亦雲入流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須陀洹名爲入流。」佛自釋雲: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」】這個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什麼意思?就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完全不會染汙他,完全不會染汙他,他也不再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好奇了,他的心保持清淨。【即背】這個「背」就是遠離。【五塵欲境;】所以修行人是遠離五塵欲境;衆生不一樣,衆生拼了老命,也是追求五欲六塵;修行人不一樣,修行人拼了老命,也要遠離五欲六塵。【法塵爲五塵之影,不入諸塵,即不入欲流,】不入欲境之流。【而入法流也。】入見道之法流。【上文雲:「欲逆生死欲流。」阿難已滅叁界之內,有情衆生世間,見道位中,所斷我執分別之惑。臺宗謂斷叁界見惑,八十八使,是能逆欲流。以思惑八十一品未斷,不能逆分段生死流也。】
【中五句,即抑雲:然猶未知,現前根中,積生無始虛習。】諸位!這一句就是最難的,我們一出生,那個小朋友一教,有的人數學就很厲害;有的人國文就很厲害;有的人數學、國文都不行,他遊泳就很厲害、體育就會很厲害,這無始劫來都不一樣,無始劫來不一樣。有的人十二歲念博士,十二歲,一直跳級。。。。。。考那個大學、研究所,他統統過,十二歲!英國,英國,那個臉才很。。。。。。幼稚臉,小孩子的臉,可是讀博士,嚇壞了!十二歲念博士!對不對?所以說:人家前世就是個讀書人。問:師父!他怎麼那麼會讀書?人家前世就是個讀書人啊!學佛也是這樣子啰!在座諸位!你們比他更幸運喔,他十二歲念博士,他還沒聽到佛法喔,我講中文,他聽不來,你們比他更幸運,你們有聽到正法。
底下,【積生即曆生;無始指從最初一念妄動,由根本而成枝末;虛妄習氣,即指我執俱生之惑,經曆多生,與生俱生故。臺宗謂叁界九地思惑,九九八十一品是也。彼習即指此惑,要因修道位中,所能斷得也。】
【阿難位居初果,天上人間,尚要七返受生,方能斷欲界九品思惑:】諸位!這個已經講無數次了,念一下就可以了。【上上品,經兩生斷此一品;上中品、上下品、中上品,叁生各斷一品;中中品、中下品、一生斷此二品;共經六生。斷欲界六品思惑,證二果名斯陀含;此雲一往來,】再一次往來天上人間,怎麼樣?尚要天上人間一往返,此雲一往來,【天生人間,尚要一返受生。斷下上品,下中品,下下品叁品,】證叁果阿羅漢,【證叁果名阿那含;此雲不來,欲界九品思惑斷盡,無因不感果,出離欲界,不再還來欲界受生,寄居四禅天中,五不還天,進斷上八地思惑,】每地有九品,九八七十二,總共【七十二品盡,成四果阿羅漢;阿難望阿羅漢位尚遠。】
【何況此中,生、住、異、滅,分劑頭數者:是指法執分別、俱生,與無明,臺宗謂塵沙無明也。何況反顯之詞。以我執俱生,尚猶未知,何況法執無明耶?】那就更微細了!【生、住、異、滅,】種種的微細,那就更難斷了。【爲四相無明。按《起信論》,叁細中】翻過來,688頁,【業相爲生相,以不覺心動,最初生起故。】B,【轉、現二相,及六粗中智相、相續相,皆爲住相,以能所對待,法執堅住故。執取、計名二相爲異相,以執我、我所,人我執異故。起業相爲滅相,以周盡終極故。】
【分劑:即四相分際劑限;】「分際」就是差別,「劑限」就是範圍。【頭數:】種種的數目。【約細推之,四相中各有四相,頭緒紛煩,數量無盡。】【故四弘中曰:】不是有「衆生無盡誓願度」嗎?【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也。】我們皈依的時候都是這樣念。【此分劑頭數,非二乘所知。本科即答,汝問雲何逆流,汝所未斷之我執俱生惑,及法執無明,即是分段、變易,二生死流,汝所當逆斷者也。】
諸位!把《表解》拿出來,看看八十一頁,八一頁,八一頁,左邊,
(附表《見惑八十八使》)
見惑八十八使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欲界底下——苦,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底下,
欲界的苦谛底下,十惑全部具足——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;這個「取」就是見取見;「戒」就是戒取見;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就是苦下俱一切,十惑全在。
那麼,集谛底下有七惑——邪見、見取見存在;但是,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已經不存在了;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二加五就是七。所以,集滅各除叁,集谛跟滅谛除掉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。
那麼,道谛底下有八惑——邪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,除去身見跟邊見;那麼左邊,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所以,道谛除二見。
色界、無色界——苦谛底下有九惑——除瞋,那麼,上二不行瞋,色界跟無色界的天人,他是沒有瞋恨心的,叫做上二不生瞋,上二界就是色界、無色界叫做上二。上面的色界跟無色界的天人,是不會有瞋恨心的。所以,苦谛底下有九惑,就除去瞋。
集,集谛跟滅谛底下——各六惑——除去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,還有瞋恨心。
道谛底下有七惑——除去身見、邊見還有瞋心。
所以十惑在凡夫的這個欲界,是統統具足的: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那麼往後就慢慢的,有的減這個、有的減那個,慢慢的減。
所以,看最底下那個,苦下俱一切,集滅各除叁,道谛除二見,除二見就除身見跟邊見,上二不生瞋,上面二界不生瞋。
底下,看最後底下,斷見惑證初果(亦名七來果)也就是七生往返人間,此惑約見道所斷惑而說,這是就見道的角度來講,非依五利使爲見惑而言,跟這個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沒有關系。所以,所謂見惑是說見道位所斷惑,是這個意思。
那麼,見惑就是見所斷惑;思惑就是修所斷惑,修所斷,那麼就是斷習氣,簡單講就是:思惑就是斷習氣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上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