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下)

  八二頁,思惑八十一品,(附表《思惑八十一品》)

  

  叁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(欲界九品惑,人間天上受七返生死)

  九地:欲界——五趣雜居地;色界四地——離生喜樂地、定生喜樂地、離喜妙樂地、舍念清淨地,色界就是四禅天;無色界也是四地——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。

  那麼五趣,九地跟這個九品惑的品名,五趣雜居地——九品貪嗔癡慢;那麼色界每一地各有九品貪癡慢,除去瞋,沒有瞋。

  看底下,上叁品就是——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品,中叁品——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叁品——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

  好!那麼,欲界的前面的惑;看底下,八十一品,上上品——(要受兩返生),就是要兩次的來投胎轉世;上中品——一生一世;上下品是一生。中上品是一生;再來,中中品跟中下品,要經過一生的修行才會斷。所以,初果進修斷六品思惑,就證二果(名一來往、一來果)。

  最後面的下叁品呢?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滋潤一生。所以,二果進斷叁品惑即證叁果(名不來果,也就是不來欲界受生了),不來欲界受生了。

  底下,往左邊看,色界、無色界底下,上叁品也是——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叁品——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叁品——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,這是叁果。那麼,每一地有九品,每一地各有九品,八地:色界四地、無色界四地,八乘以九,七十二品。所以,最底下,叁果(住五不還天)修行,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,七十二品斷盡超叁界,證四果阿羅漢。

  再繼續看左邊,左邊八叁頁,最底下,四相無明

  

  四相無明——生相是指業相;住相裏面包括四種——轉相、現相、智相、相續相;異相有二個——執取相、計名字相;滅相有一個——起業相。

  那麼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、智相、相續相,稱爲修道斷——無明。

  執取相、計名字相、起業相——是見道斷,就是見惑還有塵沙惑。

  所以,粗的先斷,細的不好斷,慢慢斷,斷無明。

   688頁,中間,【辰二 申一六由妄】

   【今汝且觀:現前六根,爲一爲六?阿難!若言一者,耳何不見?目何不聞?頭奚不履?足奚無語?】

  解釋一下:今汝且觀,你現在好好的觀照觀照,現在的這個六根,到底是說一?應該說一,還是六?是一還是六呢?

  阿難!若言一,如果六根一定說它是一,那麼,我請問你:爲什麼耳朵不能代替眼睛的看?耳朵爲什麼不能看?眼睛爲什麼不能像耳朵這樣聽聞?因爲你說一嘛,一就是同一,一就是耳朵跟眼睛是一樣的;但是,目前看不是這樣子,耳朵爲何不能見呢?就像眼睛這樣見呢?而眼睛卻又沒辦法像耳朵這樣聞聲音呢?頭奚,「奚」就是爲何呢?「履」就是著地走路。那麼頭部爲什麼不顛倒下來,當腳在走路一樣的呢?足奚無語?這個腳爲什麼不會講話呢?你不是講六根都是一?

  底下,【此下乃答阿難第二、第叁兩問:雲何于六根中,只選一門深入?雲何入一無妄,能令六根俱淨?此皆一六情見未亡,】這個意思就是說:衆生不是一就是六,其實是虛妄的東西,分一二叁四五六?是不是?此皆一......一是情見,六還是情見,絕對的東西,沒有一跟六。意思就是:用衆生的觀念,同一個本性,化作六根,就變成這樣子。【不能徹底明了。故佛令審觀,現前六根,】到底【爲定一耶?】或者是【爲定六耶?此先以雙征。】問二次,是不是?【阿難下破計一是妄。】你計一是不對的。【故呼阿難,而告之曰:若言六根定一者,則用當相通,】因爲是同一種東西嘛!那麼,我現在問你:耳朵爲什麼不能像眼睛的看?(【耳何以不見?】)眼睛也沒辦法像耳朵這樣聽聞聲音?(【目何以不聞?】)頭爲什麼不會像腳這樣著地來走路?(【頭奚(亦何也)爲不履行?】)腳爲什麼沒有辦法講話、語言?(【足奚爲無語言?】)【既不能互相爲用,則知計一者非也。】

  689頁,【若此六根,決定成六,如我今會,與汝宣揚,微妙法門,汝之六根,誰來領受?阿難言:我用耳聞。佛言:汝耳自聞,何關身口?口來問義,身起欽承?】

  好!他現在就是:一不對,前面講那一段是一,不對;現在講六,還是不對。如果說這個六根,意思就是:決定成六,就是這六根完全互不相幹的意思,這重點在這個地方。前面說一,不對;現在你講六,也不對。簡單講,這一段在講:你講六,不對,是因爲它息息相關,不能說完全無關;也不能講六,既然息息相關,就不能說六。如果說這個六根決定成爲......決定是六,決定六就是互相不通,一定是六。

  那麼我現在,如我今會,我來跟你宣揚這個微妙法門,你的六根,誰來領受呢?

  阿難說:我用耳聞。佛就告訴他:因爲你是六根嘛,耳朵跟其他都沒關系,那麼,「我用耳聞。」佛言:你的耳朵自聞,那麼跟身、跟口有什麼關系?你的口,耳朵一聽,嘴巴爲什麼來問義?而身體會起來欽承,還會起來頂禮佛足,爲什麼?你不是講六嗎?六就是分開來,一定是六;可見它是息息相關的,講六、決定是六,是不對的,因爲它是相通的;要不然你耳朵聞,跟身、跟口有什麼關系?但是,不是,耳朵一聞,跟口、跟身又有息息相關,所以,還是不能講六。

  前面計一是妄,現在計六還是妄。

  【故破計六是妄。若此六根,其體決定成六,即當用不相隨。如我今會,與汝宣揚,微妙法門,即指本經了義教法,汝之六根,誰一根來領受?阿難答言:我用耳根,聞佛妙教。佛言:汝耳自聞,】你的耳朵自己聞,【何關身口之事?】跟身、跟口沒什麼相關啊!【何以現見口來問義,】耳聞,口來問義,就是耳朵跟口有關系啊!【身起欽承?】頂禮佛足,那麼就是表示,耳朵跟你的身體有關系,怎麼會沒關系?【既是彼此互通,則知計六者亦非也。】

   【是故應知: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,終不汝根,元一元六。】

   是故應知,就世間人的角度來說,不是一;這個「終」就是畢竟,不是一,就一定是六。既非是六,終一,非六終一就是:如果不是六,那麼畢竟是一。所以,非一終六,非六終一的意思就是說:就世間人的角度來講,如果不是講一、不是一,那麼就一定是六;如果不是六,它一定是一。終不,總不能說:你的根本來......原本來是一,也是六,本來是一,也是六,就亂了!

  【是一六二計俱妄之故,此承上義。應知非一則終六,終字畢竟義,既非是一則畢竟是六;自當用不相隨,】意思就是:不會有互通的關系。【何以耳聞佛法,口來問義?下句既非是六,則畢竟是一;自當用乃相通,何以耳不能見,目不能聞。】說一也不對。【終不應言,】【汝之六根,本來是一,本來是六,元即本義。】所以,一六其實是妄,妄本來就空無自性。所以,佛的心性裏面,沒有一二叁四五六,沒有數量,以過量,超數量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690頁,經文:【阿難當知:是根非一非六,由無始來,顛倒淪替,故於圓湛,一六義生。汝須陀洹,雖得六銷,猶未亡一。】

  說:阿難!你應當知道,這個根,講一是不對的;講六也是不對。因爲你無始來顛倒淪替,所以在圓滿湛然沒有一六當中,而産生了一六義生。

  故于圓湛,圓湛就是圓滿光明的本性,這是絕對,絕對哪有一跟六?就像虛空,那到底多少?對不對?所以,因爲顛倒淪替,所以在圓湛當中,産生了一六義生,這個就是妄動以後,就變成有數目字了。

  汝須陀洹,證初果,雖得六銷,六銷的意思就是說: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,能夠把它銷亡,就是六塵已脫的意思。六銷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已經脫離了,不會被它迷惑了。

  猶未亡一,但是根結的這個前題之體性,還沒有辦法全部銷。意思就是:還有執有一個涅槃,猶未亡一。雖得外面的這個六塵之脫,就是六銷;但是,仍執有一個涅槃,執著有一個涅槃,這個一還是沒有放下。涅槃就沒有數量,涅槃就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就沒有一二叁四五六了。

  690頁,第叁行,【此根,既不可說是一是六,又不可說非一非六,其故何也?當知是根未結以前,本無數量,故曰非一非六。正由非一非六,所以不許說一說六,由無始來,從真起妄,依惑造業,是謂顛倒;依業受報,是謂淪替;淪溺苦海,生死交替,生而死,死而生,交替不已。既有受生,則有六根,故于圓滿湛然,常無一六性中,而有一六義生,元依一精明,分爲六和合。又不能說非一非六。汝須陀洹:謂阿難已證初果之人,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故曰雖得六銷。】雖,【觀雖得二字,但是六用不行,六塵脫離,】六用不行就是六根不會攀緣外在的六塵,叫做六用不行,六塵能夠脫離了。但是,【非根結之體全銷,故曰猶未亡一。依孤山法師釋,】還【執有涅槃是也。】涅槃是一,這個一還是不對!

  佛底下這一段比喻,就比喻得非常好,

   【辰叁 舉喻法顯明】

   【如太虛空,參合群器,由器形異,名之異空;除器觀空,說空爲一。】

  這個文字很簡單。就像太虛空,參合群器,拿一些圓的、四方形的、叁角形的,來裝這個太虛空,裝到圓的,說太虛空是圓的;裝到四方形,說太虛空是四方的;裝到叁角形,說太虛空是叁角形的,參合群器,各種形狀。由器形異,圓形的、叁角形的、長方形的、統統有,大的、小的、長、短、方、圓,都不一定。由器形異,由器具——有長的器具、短的器具、方的器具、圓的器具、大的、小的,大器具、小器具,這樣一裝,名之異空,空其實是一;但是,一也是不對。所以,除器觀空說一,除器,這個長、短、方、圓、大、小各種器具,我們才講一;沒有器具,空講一也不對,空是絕對存在。對不對?

  這個答案還是一樣的,如果我們的心性裏面,本來就沒有所謂的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