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下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是一樣。卷聲成根,卷聲成根。那麼,卷聲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清淨四大,這個就是勝義根,勝義根。因名耳體,就是因名肉耳之體,依勝義根而有這個耳根。如新卷葉,我們的耳朵是卷起來,新卷葉。浮根乃是四塵,流逸奔聲,流逸奔聲。

  這個見精討論完了就討論聞精,【此推耳根之由,乃由動、靜等,二種聲塵,互相攻擊,】攻擊就是由動取代靜,由靜取代動。【以動擊靜則靜亡,】有聲音的時候就不叫做靜。【以靜擊動則動滅。】萬法寂籁無聲,這個是靜,那麼動就不存在,動就是有聲音了。【在妙覺圓湛性中,引起湛然之體,發爲聞精,此四句初成聞精也。】

  【聞精對映聲塵,】卷,收攝也。【卷(收攝也)聲成根,此根爲浮塵根之根元,】這是浮塵根的根元。【名爲清淨四大,其相極微細,此四句卷外聲,而成內四大,】內四大;這本來就沒有內外了,諸位!你今天火化以後,把那個骨灰撒在海灘上,你怎麼知道是裏面的骨灰,還是沙灘的沙?沒有人知道的,沒有人知道的。所以很多人現在舉行這個樹葬,很好,環保,火化以後,這些元素給樹,回歸到大地,嗯!這種觀念還不錯!但是我們臺灣很多人都是慎終追遠,中國人也是這樣子。所以慎終追遠就變成我們的習慣,因此很多的納骨塔就變成存在了。而成內四大,【勝義耳根也。】勝義耳根。

  【因名耳體四句,成浮塵根。因者依也,此根依勝義根而成,名爲肉耳之體,如新卷荷葉之形,此浮根乃四塵所成,與四大互影同前說。此根循塵流轉,終日流逸,奔逐于聲塵之境。】

  所以,在座諸位!沒有幾個人能夠抗拒那個音樂的,音樂。不管你到深山裏面,就是亞馬遜河,他們自己編;到非洲去,沒有人教他音樂,他也會自己唱歌。這唱歌有時候唱得好聽不好聽,人就有這個本能,你小朋友自己也會唱歌,小朋友躺在搖籃上,啦~~~他也會自己唱歌,二歲、叁歲他就自己會唱,還自己會編喔,還自己會編喔!真的!所以,無量劫來,我們對這個聲塵不陌生,所以,自己就會編歌。那麼,這個歌一聽,迷了,傷心有傷心的歌;壯烈有壯烈的歌,像你去唱軍歌,喔!那就很雄壯了,氣昂昂了,軍歌!對不對?那如果你是看那個、唱那個失戀的歌,那就很憂愁了!所這個很多啦!所以歌隨著情緒、作曲家都不一樣。所以一般人對這個唱歌都非常有興趣。而有的是音癡,怎麼唱怎麼不行,不開口還好,一開口,她的寶寶就哭個不停!有一個媽媽她就這樣,很喜歡唱歌,一唱歌,她的寶寶就是一直哭......一直哭,她又很喜歡唱歌,寶寶一直哭,她也不管他,就一直唱,她的音聲是寶寶的夢魇!(笑)

  底下,底下是嗅精,【由通、塞等,二種相發,於妙圓中,黏湛發齅。齅精映香,納香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。因名鼻體,如雙垂爪,浮根四塵,流逸奔香。】

  由通,通就不是塞,塞就不是通,等二種,怎麼樣?這個香塵來互相顯發。二種相發就是:鼻子是對香嘛,二種香塵互相來顯發。

  在妙圓中,黏湛發嗅,真如自性被黏住了,變成了一精明了。這個一精明,嗅精映香,對外塵吸起來,納香成根,因爲它需要這個味道,就納這個味道變成自己的根。

  根元,根元就是:這個是浮塵根的根本。所以納香成根就是成爲勝義根;那麼根元,這個就成爲浮塵根的根本,名爲清淨四大,是怎麼來的呢?是由地水火風微細四大所構成的。

  因名鼻體,因爲有勝義根,所以才有浮塵根,所以因勝義根,而名有肉鼻之體。所以就像雙垂,我們這個鼻子就像這樣;佛還真厲害,還比喻得很好,下垂的爪子,還雙垂爪。有時候看到這個經典,這佛還是真厲害,要不然鼻子不曉得怎麼形容?好像下垂的雙爪,真的很像!此浮塵根乃是四塵,流逸奔香,我們這個鼻子是很靈敏的,尤其狗的鼻子特別厲害!

  695頁,【此推鼻根之由,乃由通、塞等,二種香塵,互相顯發,因通顯其非塞,因塞顯其非通,于妙覺圓湛性中,黏起湛然之體,發爲齅精;此四句初成齅精也。齅精對映香塵,納(吸取也)】吸取【香成根,根元名爲清淨四大,其相極微細。此四句納外香,而成內四大,勝義鼻根也。】我們的內跟外,其實是一體的,都是元素。

  【因名鼻體四句,成浮塵根。因者依也,此根依勝義根而成,】所以,勝義根類似神經系統;但是,不是神經系統。【名爲肉鼻之體,如雙爪下垂之形,此浮根乃四塵所成,與上四大互影耳。終日流逸,奔逐于香塵之境。】那麼,前面講了叁個,後面就好解釋了。

  底下就發爲嘗精,【由恬、變等,二種相參,於妙圓中,黏湛發嘗。嘗精映味,絞味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。因名舌體,如初偃月,浮根四塵,流逸奔味。】

  解釋一下:由恬,恬就是沒有味道;變,不是苦就是甘,我們苦去,甜就來,甜來,苦就去。對不對?苦來,甜就去,就這樣。變就是一下變甜,一下變苦,味道有變。那麼,恬就是沒有什麼味道,由平淡的味道叫做恬。由恬、變等,二種互相參對,于妙圓中,黏湛發嘗,嘗精映味,就是爲了要品嘗這個味道,絞味成根,絞味就是選取外面的味,怎麼樣?變成我們的內四大的這個舌根。那麼,這個神經系統,勝義根,根元,這個勝義根是我們的浮塵根的根本,名爲清淨四大,這四大只有聖人看得到、清楚,凡夫沒辦法。因爲有勝義根,而有浮塵根的肉、舌體,就像初偃月,我們這個舌頭像月亮。是不是?偃月就是半弦月,就是初旬之月,其形狀像倒勾一樣。如初偃月,浮根四塵,流逸奔味。

  【此推舌根之由,乃由恬變等,恬指恬(安也)然無味,變指變遷(苦去甜來)有味,】變來變去。所以,恬然無味;一個是變,是指變遷。【二種妄塵,】一個有味道,一個沒有味道,【互相參對,對恬知變,對變知恬,于妙覺圓湛性中,黏引湛然之體,發爲嘗精,此四句初成嘗精也。嘗精映對味塵,絞(旋取也)味成根,根元名爲,清淨四大。此四句絞外味,而成內四大,勝義舌根也。】

  【因名舌體四句,成浮塵根。此根依勝義根而成,名爲肉舌之體。如初偃月之形,舌相圓形,同月初之月,】同月初之月。【半個圓形,此浮根亦四大四塵,八法】八法就四大加四塵:地、水、火、風,加四塵——色、香、味、觸。【合成,單言四塵者,以上勝義根,四大相互影耳。】意思就是:相互依緣存在。【終日流逸,奔逐于味塵之境。】這個味道,喜歡吃,在臺灣這個小吃,到夜市去看,你就知道,這個舌根引導出來的,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個舌根覺悟?很難!

  696頁,【由離、合等,二種相摩,於妙圓中,黏湛發覺。覺精映觸,抟觸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。因名身體,如腰皷顙,浮根四塵,流逸奔觸。】

  那麼觸,離就觸不到,合就接觸得到。由離跟合等二種相摩,就交際,于妙圓中,黏湛發覺,這個「覺」就是觸覺。覺精映觸,抟觸成根,這個就是指勝義根。覺精映觸,抟觸成根,這個是指成了勝義根。根元目爲,這個勝義根是爲浮塵根的根本,名爲清淨四大,它是清淨四大所構成的。因名身體,如腰皷顙,腰皷顙就是:第一個那個「皷」,就是我們打鼓的「鼓」;顙就是體內中空的部分叫做顙,體內有中空部分;就是打鼓的話,中間一定是空的,中間一定是空的。腰鼓,我們這個色身就是這樣子,中間腰是細的,對不對?那我們上下,這個腰鼓,就是以前的,你看看這個電視,這個鼓,有的鼓的腰是細的;有的鼓的腰是圓形的。對不對?那麼,鼓這個腰是細鼓,細腰鼓。你看臺灣這個鼓,看到的中間都是圓的;可是大陸的,你有看到很多,這個鼓的腰,它中間是細的,節慶日的時候,你就可以看得到。我們這個色身也是這樣;但是,有的人這個腰是圓的,有的腰是細的,所以這個不一定。所以腰鼓顙也不能形容所有的衆生,只要知道這個是指身體,要不然不一定,有的人腰粗到嚇死人了,怎麼會腰鼓顙?一點都不像腰鼓顙。對不對?如腰鼓顙,所以就像鼓中間那個,「顙」就中空部分。浮根四塵,流逸奔觸。

  底下,【此推身根之由,乃由離合等。身根有離知合知,】有時候離,有時候合。【二種妄塵,相摩交際也。于妙覺圓湛性中,黏起湛然之體,發爲覺精,此四句初成覺精也。】

  【覺精映觸,抟取觸塵,以成勝義身根。根元二字,以能爲浮塵根之元,名爲清淨四大,其相極微細。因名身體四句,成浮塵根,此根依勝義根而成,名爲肉身之體。如腰皷顙】就像打鼓中空的部分,那就是腰鼓顙【之形,腰皷俗名扙皷,腰細以皮革瞞】「瞞」就是包住,「瞞」就是包住。瞞【其兩頭。】這個我們臺灣都看過,日本有擊鼓、韓國有擊鼓,臺灣的鼓就更多了!【狀如人身,顙皷腔也。】「腔」就是中空的部分,顙就是鼓腔也,鼓的中空部分;我們這個色身,中間就是空的。【浮根亦四大四塵,八法所成。終日流逸,奔逐于觸塵之境。】

  697頁,最後一個,發爲知精,

   【由生、滅等,二種相續,於妙圓中,黏湛發知。知精映法,攬法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。因名意思,如幽室見,浮根四塵,流逸奔法。】

   解釋一下:由這個生塵還有滅塵二種,因爲落入影像,不是生就是滅。二種相續在于妙圓當中,黏湛發知,黏住了真如,發出來的知就不是真知。所以這一段:由生、滅等,二種相續,于妙圓中,黏湛發知,這一段是講發爲知精。知精映法,攬法成根,這一段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這一段是指講勝義根。因名意思,這個意「思」,因爲它在人的身體的中心,指心髒,這不可見,所以用「思」字,因名意思。因爲意根在內,就像人在幽室當中見物,意根內造法塵,所以也是這樣子。是不是?因名意思,意思,如幽室見,浮根四塵,流逸奔法。當然方便說,是我們的肉團心,就是心髒了。

  【此推意根之由,乃由生滅等,二種妄塵,生而繼以滅,】接下來就是滅。【滅複繼以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