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,】接著就生。【生滅相續,于妙覺圓湛性中,黏起湛然之體,發爲知精,此四句初成知精也。】
【知精映對法塵,】落下的影子叫做法塵。【攬取法塵,以成勝義意根。根元者,爲浮塵之本源,名爲清淨四大,其相極微細。因名意思四句,成浮塵根,不雲意體,而言意思,以意之浮塵根,即肉團心。孤山法師,引《正法念經》,狀如蓮花,】我們的心髒狀如蓮花,可是,是倒蓋的。【晝開夜合。在人身中不可見,故用思字。以明有思量處,即意根所在也。如幽室見者:意根在內,如人在幽室中見物,意根內照法塵,亦複如是。浮根四塵同上解,終日流逸,奔逐于法塵之境。上乃別明,下則總結。】
好!現在把筆拿起來,把筆拿起來,翻回來,692頁,把筆拿起來,我叫你寫,你就這樣寫。「由明、暗等,二種相形,于妙圓中,黏湛發見,」在旁邊寫:發爲見精,發爲見精。「見精映色,結色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然後旁邊寫,這四句、這幾句:成勝義根。「因名眼體,如蒲萄朵,浮根四塵,流逸奔色,」旁邊寫:成浮塵根,浮塵根。
好!693頁,最後一行:「由動、靜等,二種相擊,于妙圓中,黏湛發聽,」旁邊寫四個字:發爲聞精,這四段就是講發爲聞精。底下,「聽精映聲,卷生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就是:成勝義根。「因名耳體,如新卷葉,浮根四塵,流逸奔聲,」旁邊寫,這個就:成浮塵根。
好!694頁,倒數第叁行,「由通、塞等,二種相發,于妙圓中,黏湛發齅,」這四句:發爲齅精。齅精會不會寫啊?就是一個鼻,再一個臭,太久沒寫字就會忘記,幸好這裏就有一個字。「齅精映香,納香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成勝義根,這一段,這幾句就是成勝義根。「因名鼻體,如雙垂爪,浮根四塵,流逸奔香,」這個是:成浮塵根。你寫起來,一看就一目了然。
695頁,經文:「由恬、變等,二種相參,于妙圓中,黏湛發嘗,」這四句:發爲嘗精,發爲嘗精。底下,「嘗精映味,絞味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這一段:成勝義根,成勝義根。「因名舌體,如初偃月,浮根四塵,流逸奔味,」這個就成爲浮塵根。這樣看有什麼好處呢?一目了然,非常清楚,哪一段在講什麼。
696頁,「由離、合等,二種相摩,于妙圓中,黏湛發覺,」這一段:發爲覺精,發爲覺精。「覺精映觸,抟觸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就是成勝義根。「因名身體,如腰皷顙,浮根四塵,流逸奔觸,」這一段:成浮塵根。所以,發爲覺精,成勝義根,成浮塵根,這個文法都是固定的。
697頁,「由生、滅等,二種相續,于妙圓中,黏湛發知,」這一段:發爲知精。「知精映法,攬法成根,根元目爲,清淨四大,」成勝義根。「因名意思,如幽室見,浮根四塵,流逸奔法,」這一句:成浮塵根。
所以,都是一樣,文法一樣;可是,你畫起來一看,哇!以後你自己看經典,看到這一段,一目了然,完全......喔!這一句:發爲見精,再來講勝義根,再來是浮塵根。再來發爲聞精、勝義根、浮塵根。嗅精,再來就是勝義根、浮塵根。過來嘗精、勝義根、浮塵根。再來就覺精、勝義根、浮塵根。再來就知精、勝義根、浮塵根。所以,剛看起來好吃力,我現在這樣一解釋就知道了,都是八法所構成的。好!後面這幾句,耽擱大家二、叁分鍾,
【阿難!如是六根,由彼覺明,有明明覺,失彼精了,黏妄發光。】
說:阿難!如是六根,由彼性覺的妙明,有明就是必欲加一個明,就是頭上安頭,本明沒有用,變成妄明。
有明明覺,所以,在這裏要加個字,有明明覺,明覺的底下二個字:「明」的上面加一個:妄,妄明;在「覺」的上面,上面又加一個:妄,妄明妄覺,加二個妄,妄明妄覺。此句明覺就是性覺必明,本性本來的妙明沒有了,頭上安頭,加一個明。有明,必欲加明,一念妄動了。
再解釋一下:阿難!如是六根,由彼覺明,就是由彼性覺的妙明,可是,你硬要加一個明,有明,必欲加一個明,就一念妄動,變成妄明妄覺,此句就是性覺必明。失彼精了,黏妄發光。翻過來,剩下一點點,把它念完。
【此總結根結由妄,】是因爲虛妄。【仍指六根中性。阿難,如是六根之性,本來是真,由彼覺明,】就是性覺必明,頭上安頭;真覺是不可以頭上安頭的。【即性覺妙明,乃真覺真明。】現在不一樣了,【有明明覺:上一明字,即最初一念,于性覺必欲加明,因此一念妄動,轉妙明而成無明,】所以,也就是不要自作聰明,放任自然,體悟諸法本空,讓它很自然的,隨著這個緣起不著,我們就入道。只是緣起,沒有東西可以著,它只是緣起,生命只是一個過程,萬象只是緣起;萬象只是過程;萬象只是假相;萬象總是生滅,沒有東西可以執著,這樣就契入如來的真如本性。【轉性覺而爲妄覺。明覺二字,即妄明妄覺。此二句,即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從真起妄,妄起真隱,】妄心一起來,真心就隱。【故雲失彼真精,了明之性;成此妄明,不得稱爲妙精明,即第八識見分。】第八識見分,就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心,帶有少妄、少分妄的真心,這個就是見精。也就是真心帶有少分妄,就是見精,第八識的見分。【體雖本真,用終常妄,前如來十番顯見,但顯其真,二妄重剖,】二妄就是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。二妄,在《楞伽經》講就是自相、共相;在《楞嚴經》講是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;在《楞伽經》不是這樣講,《楞伽經》講叫做自相,還有共相。同分妄見就是衆生共業所感的世間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花草樹木、鳥獸蟲魚;別業妄見就各人看出去的,有種種的不一樣的,叫做別業妄見。則二妄重剖,【即破其妄。】
【黏妄發光者:前黏湛發見等,是妄塵黏湛然真性,而發見等六精,此是真性黏妄塵,而發見分之光。元是一精明,複因攬塵結根,六根既成,分一精而爲見等六用,】見等六用。【即分成六和合也。此黏妄二字爲成根之本也。】
好!再複習一下,再複習一下,筆放下來,看這裏,這個是最後一分鍾。(視頻http://www.tudou.com/playlist/p/l14990121i120341278.html 42:30處爲師父手勢直觀教學)
這裏是真如本性,因爲明、暗,性覺必明,一念妄動,變成一精明,一精明,一精明變成六精,見精,見、聞、嘗、嗅等等六精,這六精,六精明再攬四大,四大就變成淨色根、勝義根,還有浮塵根;勝義根跟浮塵根就往外一直攀緣。所以,由內妄心往外,外面的妄境又薰習,所以,沒有人會解脫!無量劫來,帶來的、起來的,它就是妄,就是妄。本性被迷了,妄動,所以,從內出來的統統是妄;從妄攀緣這個外塵,虛妄的外塵,又感染、染汙了裏面,所以,變成說出來是妄,回去還是妄,所以我們這個心從來沒有清淨過,從來沒有!
從出生,他就是叫你執著,這個是杯子;有的小朋友,跟他講:這個是杯子,這個不是碗,小朋友開始記這個名相,他會分辨,按照大人這樣講就對了!可是學佛,大了就不一樣,碗沒有一定的碗相,杯子也沒有杯子一定的相,慢慢的就突破:喔!原來我們以前所執著的,都是相、都是觀念。所以我們一直沒辦法解脫。爲什麼講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?離一切見,叫做諸佛,離一切語言、離一切名相,爲什麼要你離?其實就是叫你......
真如自性是這樣子,真如自性是這樣子,蓋著一層無明,是這樣子的,真如自性是這樣子的,清淨的時候是這樣子的,主觀跟客觀同時存在的。我如果把書本遮起來,這個手上的影子叫做主觀意識,它是見分,八識的見分,它是同時存在的;客觀環境拿掉,見分、相分恢複到自體分。好!所以,你一著相,主觀、客觀一直存在,真如自性沒有減少,它一直存在嘛!對不對?可是你證果了,主客二觀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,離相分,當然就沒有見分了;擁有見分、執著的見分,當然就一定有相分,有相分一定有見分,這個就是這樣子。
所以,修行下手處就是離相,修行下手處就是離見,知見的見,頭上安頭,就是你擁有的觀念,不要被你的觀念卡住,我們今天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就是這樣子,我們看到相,起這個觀念,同時執著這個觀念是正確的,椅子就不是桌子,桌子就不是椅子,你就不是我,我就不是你,所以的相,都是那麼強烈的對立;可是,融相爲性的時候,喔!相相本空,對不對?開悟的人,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,你那個四大,跟我這個四大是一模一樣的,你那個靈性跟我的靈性是一樣,同體大悲心就出來了!開悟的人,我就是你,你就是我;不開悟的人,你是你,我就是我,我們老死不相幹,悟跟不悟,那個日子就完全不一樣!你想要過天下太平的日子,就一定要悟入如來的正見。所以開悟就是過天下太平的日子,沒事,就是佛。
對不起!因爲剛好這一段落,耽擱了十分,下個星期,我們星期六要上課,星期天是八關齋戒。
諸位請合掌,願以此功德,消災在座諸位法師、諸位護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,回向文殊講堂南投養德禅寺分院,南投分院養德禅寺,寶塔裏面的一切亡靈;回向文殊講堂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好!下課!
(大衆起立向師父問訊)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四(下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