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五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

 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慧律法師 主講

  

  第10套

  講題: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
  日期:2009.7.12-2011.10.02

  片數:共8片(本片爲第5片)

  編碼:097【DVD簡體版】

  

  內容概述—————

 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
  

  ● 圓瑛法師《講義》第641頁——第764頁

  ● 從「阿難及諸大衆。聞佛示誨,疑惑消除,心悟實相,深意清安,得未曾有!。。。

  (763頁)是名菩薩,從叁摩地,得無生忍。」

  

  請坐下,698頁,

  698頁,請合掌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698頁,倒數第叁行,這一段是告訴我們:塵亡,外在的塵如果沒有,那麼根也盡,也就是沒有相分就沒有見分。

  【辰五 申塵亡根盡 (分二) 巳初 正申解結以酬問 二 兼成二妙以證驗

   (巳初分二) 午初 統論離塵無結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】

  

  經文:

  【是以汝今,離暗、離明,無有見體;離動、離靜,元無聽質;無通、無塞,嗅性不生;非變、非恬,嘗無所出;不離、不合,覺觸本無;無滅、無生,了知安寄?】

  

  解釋一下:

  是以你現在,先講眼睛,眼睛不是明就是暗的外塵,所引起的分別心才存在;如果你這個眼根,離開了暗、離開了明,那麼,就沒有依靠的相,也就沒有見體;這個“體”不是不生不滅的體。

  離動、離靜,元無聽質,這裏是講耳根。如果離動,動就是大聲,要不然就是小聲,靜就無邊際。元無聽質,這個耳根如果沒有外塵的動跟靜,那麼就沒有能聽的妄質,當然是妄體,所以,元無聽質。

  那麼,底下就講鼻,說:無通、無塞,嗅性不生,鼻子要有通,有時候感冒就塞,鼻子的功能就是嗅這個味道,嗅性不生。

  非變、非恬,變,不是甜的就是苦的。那麼恬呢?就是沒什麼味道,清淡的。那就嘗無所出,用這二個角度:一個變、一個恬,道盡一切的味道,嘗無所出。

   那麼,這個身體要碰到,要不然就離開這個身體,要是沒有離跟合,這個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性,那麼,這個覺觸就本無。換句話說:這個身體負責合跟離這個觸塵,沒有合跟離,這個身體觸塵就消失,也沒有觸體可得。

   底下是:無滅、無生,了知安寄?我們在第六意識心,滅了又生,生了又滅,這個妄想、顛倒、執著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所以如果內在裏面的滅跟生,這個塵不存在的話,那麼,了知安寄?了知之心,能了的這個妄體、妄識之心,“安寄”就是有何寄托?

   這一段重點,它統統是在诠釋:根如果離開外塵,那麼根空無自性,失去了作用。

  

   諸位!看699頁的小字的注釋,

  

  【上科分論,攬塵結根,此科統論,離塵無結。】離開了這個塵,無結,就是內心就沒有煩惱,也沒有執著,那麼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。所以,你不能離開這個塵相,百千萬劫你不可能成就的。【皆上句離塵,下句無結。又上科正所逆之流,此科即能逆之法。】所以,這一段講叁摩,是專門在怎麼修行,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奢摩他,開悟解理這一段,叫你如何一門深入,如何來返流、來照性。所以,這一科就是能逆之法。【良以奔塵,即爲出流,】你只要一心一意的,去追求這些不實在的外境,那麼就永無甯日了,就出流了,就是心光外泄了。【亡塵正是逆流。】諸位!這個“亡塵”要畫二個雙紅線,它的重點在哪裏呢?就是離相,如果你不能離相,那就一輩子修行會很辛苦的!那麼,離相就是成不成道全在于此悟入,全在于此悟入。意思就是:外在的相跟本性無關。簡單講:如果我們的本性受到外在的相——明暗、動靜這些相的影響,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換句話說:如果你今天你是修行人,縱然你的命運非常的淒涼,那也是一種美,對見性的人來講,淒涼也是一種的美,一種美。世間人追求這個榮華富貴爲重,這是世間人;修行人會把榮華富貴看得比空氣還輕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這一口氣,吸進去,吐不出來,或者是吐出去,吸不進來,命就消失了!所以修行人要把榮華富貴看得比空氣還輕;你能夠把榮華富貴外在的假相(淡泊),這個就是亡塵,正是逆流,就不會追逐這個生死之流。【是以汝今,若能雙離明暗二塵,自然無有聚見于眼,結滯爲根之妄體。】所以,這裏講的統統是妄,爲什麼是妄?因爲有相分,所以才有見分,相、見都是妄。【此體因結色所成者,非是照用自在之常體。余五准此可知。】所以,【元無聽質,質亦體也。此文無體句,須研究明白透徹,真妄二體,以攬塵結根,聚見于眼是妄體,以元明照用,常光獨耀是真體,免同阿難之錯解謬難也。】我們現在這個妄體,就是識心分別,真體就是真如本性;但是,這二個其實是平等的,只是在迷跟悟,同一個體性上,講迷跟悟這個問題,離開了這個真,沒有妄可討論;離開了這個妄,你也找不到真。所以,妄體性本空,即是真,妄即是真,就是就悟道的人的角度來講。所以,你不要說妄不等于真,那當然是迷的角度來說,妄體性本空,就是真。

  

   699頁,現在教你

  【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】

  

  【汝但不循,動、靜、合、離、恬、變、通、塞、生、滅、明、暗,如是十二諸有爲相。】

  

  你只要不依循著,就是心不往外奔馳。那麼,動、靜;把耳根排在第一個,就是娑婆世界最貼切的修行根,就是耳根!聽經聞法要用耳根;返聞照性要用耳根;解六結——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要用耳根,所以,這個耳根就排在第一。動、靜是對耳來講的;合跟離是對身來講的;恬跟變是對舌來講的;通、塞是對鼻來講的;生、滅是對意來講的;明、暗是對眼來講的。

  如是十二種諸有爲相,只要不循,諸位!那個“不循”就是完全不受牽製。那麼,這樣子的修行方式,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真如本性修行了。耳朵于動、靜,一切動跟靜如如不動;身體于合跟離,如如不動;舌頭嘗一切味,如如不動;鼻子于通、塞,如如不動;意于生跟滅,完全不著,如如不動;眼睛對明相、暗相,如如不動,也沒有任何的挂礙跟期盼,爲什麼?因爲那是有爲相,這有爲就是生滅法的。

  這一段最重要的重點就是:你只要知道它是有爲的、它是生滅的,就放下,就是在講這個。因爲有爲,它就一定會敗壞的,敗壞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著,萬法皆是敗壞之相嘛!

  

   底下,

  【循者順也。不循十二諸有爲相,即不順流奔塵。以動、靜二塵列首者,密示當用耳根也。此正教離塵工夫,必要從根解結。如何解法?汝但要旋根,自可離塵。】旋根就是不循,“循”就是順,【此不循即前不隨分別,世界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,亦即欲逆生死欲流。】是不是?那麼什麼叫世界、業果、衆生呢?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:日月星辰不可得、因緣果報不可得,究其體相;一切衆生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不可得,悟無所得,即入佛行處,它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們之所以不能入無所得,那麼,我們生死的欲流就一直輾轉,因爲我們不能體悟到諸法畢竟空。所以,這個世界、業果,在衆生來講,它這個是實實在在的;可是對于有照性的功夫來講,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,這些仍然是幻。所以說:諸法如幻,亦無叁界可出,說:叁界者唯心是,如果你看到這個《楞伽經》,它就講:叁界者唯心,還是唯心,叁界亦是如幻。【逆字之義,亦即觀世音菩薩,入流解結之功,至簡要,最圓頓,乃爲一乘修法。凡有志楞嚴者,于此不循二字,】簡單講就是不隨順假相。或者用更清楚的名詞就是:今天不管你家發生任何的事情,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動,房地産被竊了,怨恨擺不下;兄弟姊妹爲了分財産,刀光劍影;兒子吸毒,你已經把他教到研究所了,還吸毒,放下了!

  我曾經講了一句很冷漠的話,也很有智慧的話,就是:學佛有時候要學自私。這個自私是發自解脫的自私。所謂自私就是說:你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整個四周圍,你一定要先解脫自己!一定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,要不然你會“擰”死,你會氣死!這個世間不可能每一種事情,都是按照你的節奏在過日子的,這是不可能的!四周,你想要按照你一定的節奏過日子;可是旁邊的人,不會按照你的節奏來過日子。所以要想修行,一定要有一個寬宏跟大量。所以,我所謂的自私,其實是用智慧。所以解脫自己還是最重要的,說:某某人不學佛、我的親戚不學佛!哎呀!先度自己啦!對不對?有一個一貫道的來,她的老公一貫道,然後他的老婆是佛弟子,然後就來拜托師父,說:我跟老公講了十年,他就是不來信佛,希望請慧律法師來我家跟他講幾句。我說:不用這樣啦,要去講給幾萬人聽才有效率嘛,去只度你一個,度你一個。對不對?講了老半天,你還不一定能夠相信我,對不對?來改過來信佛,還是要度更多的衆生比較重要!這個就是看智慧。所以,法師不是沒有慈悲心。

  那麼,我們就了解這個:于此不循二字,【宜究心焉!】

  看底下,【此即華屋之門徑,下文所選之耳根,即入華屋之正門也。】

  

   700頁,

  【隨拔一根,脫黏內伏,伏歸元真,發本明耀。耀性發明,諸余五黏,應拔圓脫。】

  

  隨,隨拔,“拔”就是選,隨選一根。脫黏,脫黏就是離塵;內伏就是照性。所以師父一直強調:要用本性修行,是爲什麼?因爲這樣才能成佛,才能夠進入最究竟的佛道。隨選一根,脫黏就是離開外面的十二種塵相;那麼,內伏就是降伏。伏歸元真,發本明耀,耀性如果一發,其余五黏,應拔圓脫。爲什麼應拔圓脫?同一心性嘛!見性不會說:我耳根所修來的聽的聞性,你眼睛用不著。意思是:解脫的人、內心解脫的人,眼見一切明、暗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