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境,叫做所想的湛一之境,叫做相想,還是塵!識情現在能想的變成湛一之心,就是把那個相集中在一個念,把那個情執也集中在一念,這一段就是指法執很難除,細又難除的地方。前面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,到這個地方可是真的難,細又難除!相想爲塵,識情爲垢的意思就是說:所想的湛一之境,還是塵;這個識情能想湛一之心還是垢,前面是所,現在是能,能所還是一對,還是有能所。想相爲塵,識情爲垢,這個還是有能所,前面是相,這裏是識,還是能所。
二俱遠離,統統放下,則汝法眼,應時清明,連微細惑統統放下,都斷。雲何不成,無上知覺?
【此處塵垢,乃指微細法執無明。以根、塵、識心,既已銷落,則粗塵粗垢已除,此想相,即所想湛一之境,更是一種最細難除之塵,識情即能想湛一之心,】湛一之心:我非常有修行,我很有定力了!這個就是塵、這個就是識,這個就是垢。【仍屬心境對待。即此能想之心,不舍湛一之境,即是法愛情念,更是一種難刮】難刮就是去除。【之細垢。若能如此二俱遠離,則垢盡明生,則汝法眼,應時可以清明,當得六根清淨。因六結已解,五濁已除,如觀音圓通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忽然超越,十方圓明,故曰法眼清明。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登圓教初住,】等同別教初地。【入聖種性,從此進修,帶果行因,】因爲悟不生不滅的佛心爲本修因,所以,念念圓滿妙明。所以,【中中流入,】怎麼樣?【薩婆若海,】薩婆若海就是一切種智。【雲何不成,無上知覺?】
【癸初驗釋根性斷滅疑竟。】
【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四終】
726頁,【癸二 證釋別有結元疑 (分二) 子初 阿難別索結元 二 如來證無他物 】
【(子初分叁) 醜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叁 哀求指示 今初】
看經文:
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如來雖說,第二義門。今觀世間解結之人,若不知其所結之元,我信是人,終不能解。】
【阿難仰白佛言:世尊!如來前雖說第二決定義門,要我等從根解結,不知根中,何者是結?從何名解?今觀世間解結之人,必定要知其所結之根元,方能得解;設若不知其所結之元,我信是人,雖欲解而究竟不能解。阿難意中妄擬,離此六根,別有結之本元也。】
726頁,中間經文:【醜二,引人合喻】
【世尊!我及會中,有學聲聞,亦複如是。從無始際,與諸無明,俱滅俱生,雖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,猶隔日瘧!】
這個“瘧”就是瘧疾,隔日瘧。這個瘧疾,按一定的時刻發冷、發熱,冷的時候很冷,熱的時候很熱,冷的時候發抖,熱的時候高溫冒汗的一種傳染病,有每日瘧,還有隔日瘧,我們稱爲瘧疾。隔兩日瘧疾,就等這個發作的狀況,就是隔日瘧,這個瘧病就是隔日一發。簡單講就是:現在阿難得果,好像暫時解脫;可是一入生死,又依然被縛,就是這個意思。隔日瘧就是說:我現在證初果了,好像解脫了;可是一入生死,又被捆綁了!就是不是佛的功夫了。所以,大家要做功夫了,要真槍實彈,不能搞廣告了。
【此舉有學,述其迷情。無學深位,不敢謂其不知,故曰我及在會之中,一類有學聲聞,叁果以下,皆稱有學;】四果阿羅漢稱爲無學。【亦複如解結之人,不知結元,終不能解也。】也就是煩惱在哪裏?煩惱在根、塵。所以現在要解開這個煩惱的結,就是只有佛法了。【從無始際(即時也),與諸(助語辭)無明,即獨頭生相無明。《起信論》雲:不覺心動時也,本經所謂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時也。不生不滅之真心,與生滅妄心和合,】諸位!這個是方便說,如果說真心跟妄心和合,這個就等于說:一個人、一個男人,跟自己的影子結婚一樣的好笑!因爲真心從來不是妄,所以,妄才有辦法破除,剩下真。如果妄跟真一合,那就沒辦法破,沒辦法破。一念迷了,就是無明、就生滅;一念悟了,就不生不滅。所以,生滅的意識心,只是真如本性的影子,不是真實的有一種實體可得,所以講和合,實在是很勉強。與生滅妄心和合,【真墮妄中,】真如果墮妄中,你怎麼除啊?真從來不墮妄,妄也從來不是真,只是二個不相離,妄無因,它只是影子,若說有,不對;若說無,也是不對,會幹擾到我們的真如自性。悟了以後,妄本來就空,也是不要說:我把妄斷盡了。所以,真墮妄中是方便說。【成阿賴耶識,此識具有能見見分,即六根中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,謂之一精明之體,與生】就是與生俱來的,與生【俱生與衆生日用最親切者。下文十方諸佛,異口同音,告知阿難,俱生無明即此也。】
【雖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者;以阿難雖得曆劫多聞,熏習之善根,今生依然多聞,但未及從聞、思、修,尚滯小果,不過名字出家而已!未得無學,未出叁界之家,何況五住究盡,】這五住煩惱,五住無明我們解釋過了。【所出煩惱之家耶?喻如隔日瘧,以得果時,暫似解脫,而入生死時,依然被縛。初果之人,天上人間,尚須七返受生,方斷欲界九品思惑,故喻隔日瘧。《正脈》雲:理實不止有學,雖彼無學羅漢,不涉生死則已,涉則成縛,正由不達結處也。】
翻過來,728頁,
【惟願大慈,哀愍淪溺,今日身心,雲何是結?從何名解?亦令未來苦難衆生,得免輪回,不落叁有。】
這個是求佛,文字簡單。唯一要解釋的是:惟願大慈,哀愍淪溺,今日身心就是指六根,這個稍微注意一下,今日身心,這是指六根。雲何是結?什麼地方是打結?什麼地方是解脫?亦令未來苦難衆生,得免輪回,不落叁有。
【此求佛示以結元,令其知解。惟願大聖真慈,哀憐愍念,我等淪溺。真心墮在無明之中,謂之淪溺,非佛安能拔濟?前佛教我從根解結,不知今日現前身心(即六根),何者是結?又是結所起,必有起結之元,】“元”就是根本。【不知結元,在于何處;要從何處下手,方得名解? 亦令未來,苦難衆生四句,意謂若得如來明示,不惟現前有學,得免淪溺,亦將傳示末法,能令未來苦難衆生,既知結元,並識解結方法,不受纏縛,得免生死輪回,不落叁有(即叁界)六道矣!】
【醜叁 哀求指示】
【作是語已,普及大衆,五體投地,雨淚翹誠!伫佛如來,無上開示。】
解釋一下:
說:作是語已,普及大衆,全部大衆五體投地,對佛有多麼的恭敬!我們現在佛不在,那就對叁寶也是用五體投地禮,表示恭敬心。所以見佛必禮,見法必禮,見僧必禮。雨淚翹誠,翹誠,就是伫佛如來無上開示,就是望著佛開示,伫:等待佛來開示。
【作如是請法語已,普及在會叁乘大衆,五體投地,表其殷勤懇切;雨淚翹誠,見其悲感誠敬。】這一部經最可貴的地方就是阿難都聽不懂,阿難還好都聽不懂,要聽懂了,就。。。就阿彌陀佛了!就沒有《楞嚴經》這1583頁,就沒戲唱了!還好他都聽不懂;故意聽不懂的,阿難是菩薩示現的,故意聽不懂,我們才知道,一條一條的煩惱、一根一根的結、一個一個觀念、錯誤的觀念,慢慢慢慢改善。聽了這個《楞嚴經》,哇!真的是清涼,聽了才知道從前的修持的錯誤。所以你今天你自己能夠判斷,打開電視,乃至于你親近任何人、任何法師、任何道場。禅、淨、律、密,或者小乘、大乘,你《楞嚴經》一看,鏡子一照,你很清楚,哪個講的是正法,哪個講的是方便法,甚至是惡知見的邪法,你都很清楚,誰都騙不了你!【此從根解結,修證了義之法,不特有學二乘當求,即大乘菩薩亦所樂聞也。故伫待】等待。【如來,無上開示。此即“十方婆伽梵,】婆伽梵就是佛。【一路涅槃門”故稱無上。】稱爲無上。
好!我們今天就講了叁十個page,叁十個page,下個禮拜要上星期六,下個禮拜天是義工大會,義工大會,諸位就穿整齊一點來。義工大會,師父要開示這個“佛陀的格言”第五集,第五集。
請合掌,回向:
願以此功德,消災在座諸位法師;消災在座諸位護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;回向文殊講堂分院南投養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靈;回向文殊講堂分院花蓮佛興寺納骨塔一切亡靈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好!耽擱大家四分鍾,現在五點叁十四,不好意思,我們下星期六再見。然後十月份,十月一號到二號上二天,休息就等水陸。水陸以後就是十一月五號、六號,開示開課。這個《楞嚴經》是無上的法,諸位!冒著生命危險,你都要來聽!除非你有不得已的苦衷、你有不得已的任務,還有你的職業,或者是兒女的重要的事情,否則千萬不要缺席,千萬不要缺席。記得!這衣服還是要穿純潔的白衣服來,純潔的白衣服來。好!我們今天上課到此,下課!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