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五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境,叫做所想的湛一之境,叫做相想,还是尘!识情现在能想的变成湛一之心,就是把那个相集中在一个念,把那个情执也集中在一念,这一段就是指法执很难除,细又难除的地方。前面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,到这个地方可是真的难,细又难除!相想为尘,识情为垢的意思就是说:所想的湛一之境,还是尘;这个识情能想湛一之心还是垢,前面是所,现在是能,能所还是一对,还是有能所。想相为尘,识情为垢,这个还是有能所,前面是相,这里是识,还是能所。

  二俱远离,统统放下,则汝法眼,应时清明,连微细惑统统放下,都断。云何不成,无上知觉?

  

  【此处尘垢,乃指微细法执无明。以根、尘、识心,既已销落,则粗尘粗垢已除,此想相,即所想湛一之境,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,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,】湛一之心:我非常有修行,我很有定力了!这个就是尘、这个就是识,这个就是垢。【仍属心境对待。即此能想之心,不舍湛一之境,即是法爱情念,更是一种难刮】难刮就是去除。【之细垢。若能如此二俱远离,则垢尽明生,则汝法眼,应时可以清明,当得六根清净。因六结已解,五浊已除,如观音圆通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忽然超越,十方圆明,故曰法眼清明。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,登圆教初住,】等同别教初地。【入圣种性,从此进修,带果行因,】因为悟不生不灭的佛心为本修因,所以,念念圆满妙明。所以,【中中流入,】怎么样?【萨婆若海,】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。【云何不成,无上知觉?】

  

  【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竟。】

  

  【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四终】

  

  726页,【癸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(分二) 子初 阿难别索结元 二 如来证无他物 】

  【(子初分三) 丑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三 哀求指示 今初】

  

  看经文:

  

  【阿难白佛言:世尊!如来虽说,第二义门。今观世间解结之人,若不知其所结之元,我信是人,终不能解。】

  

  【阿难仰白佛言:世尊!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,要我等从根解结,不知根中,何者是结?从何名解?今观世间解结之人,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,方能得解;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,我信是人,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。阿难意中妄拟,离此六根,别有结之本元也。】

  

   726页,中间经文:【丑二,引人合喻】

  

  【世尊!我及会中,有学声闻,亦复如是。从无始际,与诸无明,俱灭俱生,虽得如是多闻善根,名为出家,犹隔日疟!】

  

  这个“疟”就是疟疾,隔日疟。这个疟疾,按一定的时刻发冷、发热,冷的时候很冷,热的时候很热,冷的时候发抖,热的时候高温冒汗的一种传染病,有每日疟,还有隔日疟,我们称为疟疾。隔两日疟疾,就等这个发作的状况,就是隔日疟,这个疟病就是隔日一发。简单讲就是:现在阿难得果,好像暂时解脱;可是一入生死,又依然被缚,就是这个意思。隔日疟就是说:我现在证初果了,好像解脱了;可是一入生死,又被捆绑了!就是不是佛的功夫了。所以,大家要做功夫了,要真枪实弹,不能搞广告了。

  

  【此举有学,述其迷情。无学深位,不敢谓其不知,故曰我及在会之中,一类有学声闻,三果以下,皆称有学;】四果阿罗汉称为无学。【亦复如解结之人,不知结元,终不能解也。】也就是烦恼在哪里?烦恼在根、尘。所以现在要解开这个烦恼的结,就是只有佛法了。【从无始际(即时也),与诸(助语辞)无明,即独头生相无明。《起信论》云:不觉心动时也,本经所谓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时也。不生不灭之真心,与生灭妄心和合,】诸位!这个是方便说,如果说真心跟妄心和合,这个就等于说:一个人、一个男人,跟自己的影子结婚一样的好笑!因为真心从来不是妄,所以,妄才有办法破除,剩下真。如果妄跟真一合,那就没办法破,没办法破。一念迷了,就是无明、就生灭;一念悟了,就不生不灭。所以,生灭的意识心,只是真如本性的影子,不是真实的有一种实体可得,所以讲和合,实在是很勉强。与生灭妄心和合,【真堕妄中,】真如果堕妄中,你怎么除啊?真从来不堕妄,妄也从来不是真,只是二个不相离,妄无因,它只是影子,若说有,不对;若说无,也是不对,会干扰到我们的真如自性。悟了以后,妄本来就空,也是不要说:我把妄断尽了。所以,真堕妄中是方便说。【成阿赖耶识,此识具有能见见分,即六根中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,谓之一精明之体,与生】就是与生俱来的,与生【俱生与众生日用最亲切者。下文十方诸佛,异口同音,告知阿难,俱生无明即此也。】

  【虽得如是多闻善根,名为出家者;以阿难虽得历劫多闻,熏习之善根,今生依然多闻,但未及从闻、思、修,尚滞小果,不过名字出家而已!未得无学,未出三界之家,何况五住究尽,】这五住烦恼,五住无明我们解释过了。【所出烦恼之家耶?喻如隔日疟,以得果时,暂似解脱,而入生死时,依然被缚。初果之人,天上人间,尚须七返受生,方断欲界九品思惑,故喻隔日疟。《正脉》云:理实不止有学,虽彼无学罗汉,不涉生死则已,涉则成缚,正由不达结处也。】

  

  翻过来,728页,

  

  【惟愿大慈,哀愍沦溺,今日身心,云何是结?从何名解?亦令未来苦难众生,得免轮回,不落三有。】

   这个是求佛,文字简单。唯一要解释的是:惟愿大慈,哀愍沦溺,今日身心就是指六根,这个稍微注意一下,今日身心,这是指六根。云何是结?什么地方是打结?什么地方是解脱?亦令未来苦难众生,得免轮回,不落三有。

  

  【此求佛示以结元,令其知解。惟愿大圣真慈,哀怜愍念,我等沦溺。真心堕在无明之中,谓之沦溺,非佛安能拔济?前佛教我从根解结,不知今日现前身心(即六根),何者是结?又是结所起,必有起结之元,】“元”就是根本。【不知结元,在于何处;要从何处下手,方得名解? 亦令未来,苦难众生四句,意谓若得如来明示,不惟现前有学,得免沦溺,亦将传示末法,能令未来苦难众生,既知结元,并识解结方法,不受缠缚,得免生死轮回,不落三有(即三界)六道矣!】

  

  【丑三 哀求指示】

  

  【作是语已,普及大众,五体投地,雨泪翘诚!伫佛如来,无上开示。】

  

  解释一下:

  说:作是语已,普及大众,全部大众五体投地,对佛有多么的恭敬!我们现在佛不在,那就对三宝也是用五体投地礼,表示恭敬心。所以见佛必礼,见法必礼,见僧必礼。雨泪翘诚,翘诚,就是伫佛如来无上开示,就是望着佛开示,伫:等待佛来开示。

  

  【作如是请法语已,普及在会三乘大众,五体投地,表其殷勤恳切;雨泪翘诚,见其悲感诚敬。】这一部经最可贵的地方就是阿难都听不懂,阿难还好都听不懂,要听懂了,就。。。就阿弥陀佛了!就没有《楞严经》这1583页,就没戏唱了!还好他都听不懂;故意听不懂的,阿难是菩萨示现的,故意听不懂,我们才知道,一条一条的烦恼、一根一根的结、一个一个观念、错误的观念,慢慢慢慢改善。听了这个《楞严经》,哇!真的是清凉,听了才知道从前的修持的错误。所以你今天你自己能够判断,打开电视,乃至于你亲近任何人、任何法师、任何道场。禅、净、律、密,或者小乘、大乘,你《楞严经》一看,镜子一照,你很清楚,哪个讲的是正法,哪个讲的是方便法,甚至是恶知见的邪法,你都很清楚,谁都骗不了你!【此从根解结,修证了义之法,不特有学二乘当求,即大乘菩萨亦所乐闻也。故伫待】等待。【如来,无上开示。此即“十方婆伽梵,】婆伽梵就是佛。【一路涅槃门”故称无上。】称为无上。

  

  好!我们今天就讲了三十个page,三十个page,下个礼拜要上星期六,下个礼拜天是义工大会,义工大会,诸位就穿整齐一点来。义工大会,师父要开示这个“佛陀的格言”第五集,第五集。

  

  请合掌,回向:

  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;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;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;回向文殊讲堂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
  

  好!耽搁大家四分钟,现在五点三十四,不好意思,我们下星期六再见。然后十月份,十月一号到二号上二天,休息就等水陆。水陆以后就是十一月五号、六号,开示开课。这个《楞严经》是无上的法,诸位!冒着生命危险,你都要来听!除非你有不得已的苦衷、你有不得已的任务,还有你的职业,或者是儿女的重要的事情,否则千万不要缺席,千万不要缺席。记得!这衣服还是要穿纯洁的白衣服来,纯洁的白衣服来。好!我们今天上课到此,下课!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