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
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慧律法师 主讲
第10套
讲题: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日期:2009.7.12-2011.10.02
片数:共8片(本片为第5片)
编码:097【DVD简体版】
内容概述—————
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● 圆瑛法师《讲义》第641页——第764页
● 从「阿难及诸大众。闻佛示诲,疑惑消除,心悟实相,深意清安,得未曾有!。。。
(763页)是名菩萨,从三摩地,得无生忍。」
请坐下,698页,
698页,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698页,倒数第三行,这一段是告诉我们:尘亡,外在的尘如果没有,那么根也尽,也就是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。
【辰五 申尘亡根尽 (分二) 巳初 正申解结以酬问 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
(巳初分二) 午初 统论离尘无结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】
经文:
【是以汝今,离暗、离明,无有见体;离动、离静,元无听质;无通、无塞,嗅性不生;非变、非恬,尝无所出;不离、不合,觉触本无;无灭、无生,了知安寄?】
解释一下:
是以你现在,先讲眼睛,眼睛不是明就是暗的外尘,所引起的分别心才存在;如果你这个眼根,离开了暗、离开了明,那么,就没有依靠的相,也就没有见体;这个“体”不是不生不灭的体。
离动、离静,元无听质,这里是讲耳根。如果离动,动就是大声,要不然就是小声,静就无边际。元无听质,这个耳根如果没有外尘的动跟静,那么就没有能听的妄质,当然是妄体,所以,元无听质。
那么,底下就讲鼻,说:无通、无塞,嗅性不生,鼻子要有通,有时候感冒就塞,鼻子的功能就是嗅这个味道,嗅性不生。
非变、非恬,变,不是甜的就是苦的。那么恬呢?就是没什么味道,清淡的。那就尝无所出,用这二个角度:一个变、一个恬,道尽一切的味道,尝无所出。
那么,这个身体要碰到,要不然就离开这个身体,要是没有离跟合,这个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性,那么,这个觉触就本无。换句话说:这个身体负责合跟离这个触尘,没有合跟离,这个身体触尘就消失,也没有触体可得。
底下是:无灭、无生,了知安寄?我们在第六意识心,灭了又生,生了又灭,这个妄想、颠倒、执着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所以如果内在里面的灭跟生,这个尘不存在的话,那么,了知安寄?了知之心,能了的这个妄体、妄识之心,“安寄”就是有何寄托?
这一段重点,它统统是在诠释:根如果离开外尘,那么根空无自性,失去了作用。
诸位!看699页的小字的注释,
【上科分论,揽尘结根,此科统论,离尘无结。】离开了这个尘,无结,就是内心就没有烦恼,也没有执着,那么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。所以,你不能离开这个尘相,百千万劫你不可能成就的。【皆上句离尘,下句无结。又上科正所逆之流,此科即能逆之法。】所以,这一段讲三摩,是专门在怎么修行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奢摩他,开悟解理这一段,叫你如何一门深入,如何来返流、来照性。所以,这一科就是能逆之法。【良以奔尘,即为出流,】你只要一心一意的,去追求这些不实在的外境,那么就永无宁日了,就出流了,就是心光外泄了。【亡尘正是逆流。】诸位!这个“亡尘”要画二个双红线,它的重点在哪里呢?就是离相,如果你不能离相,那就一辈子修行会很辛苦的!那么,离相就是成不成道全在于此悟入,全在于此悟入。意思就是:外在的相跟本性无关。简单讲:如果我们的本性受到外在的相——明暗、动静这些相的影响,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换句话说:如果你今天你是修行人,纵然你的命运非常的凄凉,那也是一种美,对见性的人来讲,凄凉也是一种的美,一种美。世间人追求这个荣华富贵为重,这是世间人;修行人会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这一口气,吸进去,吐不出来,或者是吐出去,吸不进来,命就消失了!所以修行人要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;你能够把荣华富贵外在的假相(淡泊),这个就是亡尘,正是逆流,就不会追逐这个生死之流。【是以汝今,若能双离明暗二尘,自然无有聚见于眼,结滞为根之妄体。】所以,这里讲的统统是妄,为什么是妄?因为有相分,所以才有见分,相、见都是妄。【此体因结色所成者,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。余五准此可知。】所以,【元无听质,质亦体也。此文无体句,须研究明白透彻,真妄二体,以揽尘结根,聚见于眼是妄体,以元明照用,常光独耀是真体,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。】我们现在这个妄体,就是识心分别,真体就是真如本性;但是,这二个其实是平等的,只是在迷跟悟,同一个体性上,讲迷跟悟这个问题,离开了这个真,没有妄可讨论;离开了这个妄,你也找不到真。所以,妄体性本空,即是真,妄即是真,就是就悟道的人的角度来讲。所以,你不要说妄不等于真,那当然是迷的角度来说,妄体性本空,就是真。
699页,现在教你
【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】
【汝但不循,动、静、合、离、恬、变、通、塞、生、灭、明、暗,如是十二诸有为相。】
你只要不依循着,就是心不往外奔驰。那么,动、静;把耳根排在第一个,就是娑婆世界最贴切的修行根,就是耳根!听经闻法要用耳根;返闻照性要用耳根;解六结——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要用耳根,所以,这个耳根就排在第一。动、静是对耳来讲的;合跟离是对身来讲的;恬跟变是对舌来讲的;通、塞是对鼻来讲的;生、灭是对意来讲的;明、暗是对眼来讲的。
如是十二种诸有为相,只要不循,诸位!那个“不循”就是完全不受牵制。那么,这样子的修行方式,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真如本性修行了。耳朵于动、静,一切动跟静如如不动;身体于合跟离,如如不动;舌头尝一切味,如如不动;鼻子于通、塞,如如不动;意于生跟灭,完全不着,如如不动;眼睛对明相、暗相,如如不动,也没有任何的挂碍跟期盼,为什么?因为那是有为相,这有为就是生灭法的。
这一段最重要的重点就是:你只要知道它是有为的、它是生灭的,就放下,就是在讲这个。因为有为,它就一定会败坏的,败坏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,万法皆是败坏之相嘛!
底下,
【循者顺也。不循十二诸有为相,即不顺流奔尘。以动、静二尘列首者,密示当用耳根也。此正教离尘工夫,必要从根解结。如何解法?汝但要旋根,自可离尘。】旋根就是不循,“循”就是顺,【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,世界、业果、众生三种相续,亦即欲逆生死欲流。】是不是?那么什么叫世界、业果、众生呢?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:日月星辰不可得、因缘果报不可得,究其体相;一切众生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不可得,悟无所得,即入佛行处,它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之所以不能入无所得,那么,我们生死的欲流就一直辗转,因为我们不能体悟到诸法毕竟空。所以,这个世界、业果,在众生来讲,它这个是实实在在的;可是对于有照性的功夫来讲,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,这些仍然是幻。所以说:诸法如幻,亦无三界可出,说:三界者唯心是,如果你看到这个《楞伽经》,它就讲:三界者唯心,还是唯心,三界亦是如幻。【逆字之义,亦即观世音菩萨,入流解结之功,至简要,最圆顿,乃为一乘修法。凡有志楞严者,于此不循二字,】简单讲就是不随顺假相。或者用更清楚的名词就是:今天不管你家发生任何的事情,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,房地产被窃了,怨恨摆不下;兄弟姊妹为了分财产,刀光剑影;儿子吸毒,你已经把他教到研究所了,还吸毒,放下了!
我曾经讲了一句很冷漠的话,也很有智慧的话,就是:学佛有时候要学自私。这个自私是发自解脱的自私。所谓自私就是说: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整个四周围,你一定要先解脱自己!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,要不然你会“拧”死,你会气死!这个世间不可能每一种事情,都是按照你的节奏在过日子的,这是不可能的!四周,你想要按照你一定的节奏过日子;可是旁边的人,不会按照你的节奏来过日子。所以要想修行,一定要有一个宽宏跟大量。所以,我所谓的自私,其实是用智慧。所以解脱自己还是最重要的,说:某某人不学佛、我的亲戚不学佛!哎呀!先度自己啦!对不对?有一个一贯道的来,她的老公一贯道,然后他的老婆是佛弟子,然后就来拜托师父,说:我跟老公讲了十年,他就是不来信佛,希望请慧律法师来我家跟他讲几句。我说:不用这样啦,要去讲给几万人听才有效率嘛,去只度你一个,度你一个。对不对?讲了老半天,你还不一定能够相信我,对不对?来改过来信佛,还是要度更多的众生比较重要!这个就是看智慧。所以,法师不是没有慈悲心。
那么,我们就了解这个:于此不循二字,【宜究心焉!】
看底下,【此即华屋之门径,下文所选之耳根,即入华屋之正门也。】
700页,
【随拔一根,脱黏内伏,伏归元真,发本明耀。耀性发明,诸余五黏,应拔圆脱。】
随,随拔,“拔”就是选,随选一根。脱黏,脱黏就是离尘;内伏就是照性。所以师父一直强调:要用本性修行,是为什么?因为这样才能成佛,才能够进入最究竟的佛道。随选一根,脱黏就是离开外面的十二种尘相;那么,内伏就是降伏。伏归元真,发本明耀,耀性如果一发,其余五黏,应拔圆脱。为什么应拔圆脱?同一心性嘛!见性不会说:我耳根所修来的听的闻性,你眼睛用不着。意思是:解脱的人、内心解脱的人,眼见一切明、暗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